大宋奉祠
字体: 16 + -

第167章 中都危机

    牵扯到近五百锦衣营精英死亡事件,那位副统领再无法掩盖事件传播,把事情向副总统领罗婉儿禀报。

    私自动用锦衣营武装,犯了大罪,这位副统领,尽管是西辽一位重要人物,也不得不进行处理。

    在这位统领被赐死时,他告诉罗婉儿,五名辽商,实际是五名辽国皇族,本来与罗氏无关,可他作为辽国人,不会看金人把自己皇族人伤害,才做出这种举动。

    这位副统领死掉,罗婉儿却面临窘境,一是不能不救五西辽商人,但锦衣营势力单薄,二是这次金世宗亲自监斩,肯定现场会有重兵把守,救人难度大,但杀掉金主,搞乱金国,机会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最主要是她内心有一种报复冲动。

    当天,金世宗监斩下,罗婉儿动有了“红缨团”的两名暗杀手,要在当天一定把金世宗刺杀在当场,借乱,联合在中都残余的几百名锦衣营护卫,救出五名西辽皇族商人。

    本来一切行动可以说,就算金世宗能想到刺杀,怕也难逃过这次刺杀。

    只是没想到,派去的一名“红缨团”干将,在经过城池检查,武器被查出,当场被捕获。

    这人交代了另一名“红缨团”杀手,金人在监斩现场,拉远了观看人众的距离,那名“红缨团”杀手,为了完成任务,想方设法近身,结果被发现。

    在弹尽粮绝后,自杀而亡,金主手臂也受了伤。

    整个事件震惊了皇族,他们看到那武器精湛的水平,由于来自辽国,觉得很可能会来自辽国的报复,可对方绝对没有这种水平。

    疑心转到有先进技艺水平的宋人,这也是为什么宋人要派人,与金人进行谈判的原因。

    当然,金人掌握的都是从他们角度的发现,只知道这群商人与西辽有关,可武器绝对是宋人才有的水平。

    那名被抓的活口,“红缨团”的人,竟然没说出罗氏,这让一直受惊的心,终于深吸一口长气。

    尽管在建立“红缨团”之初,罗婉儿已经告诉他,这一切都不会与罗氏有任何关系,所有行动安排,来自于辽都,现在他确实相信,她所说的话并不虚。

    只是这一行动,如果只是在辽境内,罗术到也不会关注,但涉及到金主,自己这位老丈人,最主要还在于这层关系,而是金主死后,混乱的国家。

    完全没有任何远见,只图一时情绪,基于辽人的皇族,还有罗婉儿内心的不告人的秘密,罗术就已经猜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次行动大,影响大,几乎把中都布局的所有锦衣营都损伤,结果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完全是一种无任何收获的行动。

    完全让他震惊,从锦衣营成立开始,他就要求所有行动,绝对要所有小事件行动的收获性,大事件要禀报的原则。

    他想管,远在西辽的罗婉,鞭长莫及,恐怕她知道错了,只是把情况进行报告,说正往灵州往回赶。

    只是有一点罗术清楚,虽然正统领是在灵州的一名当初任得敬手下的大将,但他一直管事宋金夏三国的锦衣营,远在西辽的行动,始终归罗婉儿管理。

    也就是说,罗婉儿想独立出去,他们根本没有一点力量去干涉。

    他是想把这事最终引到西辽,山高路远,不会有多少麻烦,可在金主这面,罗术没多少说服的理由,让他相信整个事件跟宋人无关。

    皇宫的宦官最后向罗术拱手,“驸马,汝既与两国都有渊源,不可偏袒,吾主已说,如查到宋人所为,一定聚集全族兵力,与宋人血战一场。”

    罗术知道,谍战,在南宋与金国之间,如何在进行不发中。

    金国间谍刘蕴古被抓获并判处死刑的时候,在南宋已经潜伏了四年左右。

    几年前,刘蕴古“乃以首饰贩鬻,往来寿春”,以珠宝商的身份为掩护来到寿春搜集情报,为金国皇帝完颜亮进攻宋朝作准备。

    在与宋人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刘蕴古有意无意地总把宋金政治挂在嘴边,今天谈金国多么的像纸老虎,明天说宋朝实力如何雄厚,总而言之就是长大宋朝的威风灭小金国的锐气。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时候,刘蕴古还常常“口无遮拦”,大谈自己了解的金国内幕,甚至大爆猛料。

    驻扎寿春的将领听说之后,认为刘蕴古这名外商的政治倾向明显利于我方,于是,洋洋洒洒地向上写了报告,称此人堪用。

    朝廷派遣的调查人员很快找到了刘蕴古。

    刘蕴古按照预先排练,一上来就拉着手跟人家倾诉衷肠。总而言之就是自己命苦,家里两个弟弟“在北皆登巍科”,都在学业上一帆风顺,仕途上春风得意。

    相比之下,自己却屡被鄙视,连个芝麻大的官儿都没混上。

    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刘蕴古当着调查员的面,把自己抹成了天下第一苦命人,并表达了自己不想在金国混,意欲到宋朝谋求发展的想法。刘蕴古同时承诺,“苟见用,取中原,灭大金”。

    消息传到宋高宗耳朵里,这个热爱书法却昏庸无比的皇帝十分高兴,当即任命刘蕴古为迪功郎、浙西帅司准备差遣。

    虽然只相当于科级干部,但毕竟取得了名正言顺的宋朝官员身份,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刘蕴古便正式开始了在南宋的潜伏生涯。

    虽然刘蕴古凭借着高超的演技把大批南宋高官蒙在鼓里,个别官员还是怀疑起他的身份。比如右武大夫魏仲昌。作为军事官员,他对刘蕴古这类外来人员本来就十分警惕。

    加之刘蕴古的一次贸然行动,露了马脚,被魏军官觉察。

    在杭州吴山有一座伍员祠,某位富人出巨资捐做了一块奢华的匾额,刘蕴古来祠里一番祈祷之后,称他与这里心有灵犀,于是捐出俸禄,命人重新制作匾额,并把自己的名字和职务刻在上面。

    此举令当地百姓惊讶万分,民间舆论纷纷质疑道:“以新易旧,恶其不华耳。易之而不如其旧,其意果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