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大唐
字体: 16 + -

第65章 被剽窃了

    国子监门口一大早就围满了人,都是外地赶来的学子为多,目的自然是为了一睹劝学诗背的风采,那无疑是身为读书人的一种自豪。

    劝学诗碑的出现,使得国子监成为了万千学子心中的一个圣地,分量仅次于孔庙。

    起源于国子监的这场风波,很快便扩展到了整个长安掀起了滔天巨浪,而那些世家大族就如同巨浪里的小舟,起起浮浮,举步维艰,稍有不慎便会船掀人亡,祖宗传承下来的千百年基业也会顷刻间荡然无存。

    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战斗一触即发,世家门阀与君主皇权的决战就此开始。

    李二深居幕后,高坐甘露殿內隔岸观火,仔细的观往着世家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立刻同众谋臣商量得出对策,谋而后动,役使千军,给予世家致命一击,这场李二先手发起的战争,让他一开始便占了上风,更是因民心而立于不败之地。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那些国子监学院內的世家子弟,以往对他们依附讨好的那些同窗学子们如今通通都远离了他们,更是对他们避之若浼,那些一贯高傲惯了的世家子当即就发怒了。

    “狗一般的人,竟敢还感给吾崔天浩脸色看,吾看你是活的不耐烦了。”

    作为崔家长房嫡子的崔天浩当即抓住了一个躲避他的同窗破口大骂,那被骂之人乃是一清流文官子弟名王珏,以前可是一直跟随讨好他最用心的一个。

    可是这次令崔天浩没想到,一向对其唯唯诺诺,马首是瞻的王钰竟然动手反抗了,一把推开他后,指着他的陛下大声的斥骂了起来。

    “崔天浩,小爷已经忍你很久了,如今陛下推行《劝学诗》,你们崔家的那几个举荐官员的名额怕是没有了吧!事已至此,我还忍你做甚,你这个一无是处,只知道吃喝玩乐,眠花宿柳,胸无点墨的废物,与你为伍真是丢尽了吾辈之脸面。”

    “你……你……你,好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

    崔天浩气极,胸膛起伏不定,说话的声音都为之一滞。此刻他终于明白了从前那些死命巴结他的同窗学习的真正目的,为的是他崔家那几个举荐官员的名单,如今一见形势不对便立马露出了他们那丑恶的嘴角,好一群势力小人,不过在他跟的同时,心里更多的是恐惧,难道我崔氏一族就真的就此失势,陛下忍不住要下手了吗?一思及此处,崔天浩便再也顾不得教训那般势力小人了,飞一般的往家跑去,他当务之急便是告知长辈,询问事情真相。

    类似这一幕的场景在长安城没不断发生,连千里外东都洛阳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形势与世家迫在眉睫。

    今日,七宗五姓中除了李氏之外,其他的几族现任族长都聚集在了一起,开始商讨起了对策。

    “诸位家主,对如今之势有何高见?”

    最先开口的是五姓之首崔氏的现任家主崔子杰,他如今任职刑部尚书,官居从二品,曾是被李二册封为永和县子,他一出声,便引起了在座众人的沉默,共同认真思考了起来。

    “崔家主不必惊恐,想我等世家本是同气连枝,那李二亦出自陇西李氏,料想他也不会行杀鸡取卵之事。”处于最末位的郑怀先开口了,持以乐观之态。

    “郑家住此言差以,那李二可不是好相与的,弑兄夺位,骨肉相残之事都行得,还有何时是他不能行的,吾看等急需议好对策,以防不备。”卢可礼可不这么认为,那自家子弟的头颅在眼前高高飞起的那幕,可是记忆犹新,午夜梦回时更是惊得一身冷汗。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

    “尔等可别忘记了那日各家子弟流的鲜血,他们的哀号可还未远去啊!想我那年仅十九岁的侄儿王远,他文章可是以达登堂入室,就这么没了啊……”王圭说着竟然落下了泪,可见其对侄儿王选才华之看重,心里对李二之痛恨。

    一语落地,满室无声。

    在一阵接一阵的长叹下,所有人心中都有了警惕,李二真的要动手了,至于真正的想法,便不可说了。

    人心不一,更何况这这些背负整个家族重担的老油条们,可以说是个个人老成精。

    “即日起各家约束好自家子弟莫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惹是生非,给了李二可乘之机,至于对策,吾等便先静观其变再为商议。”

    最后,崔子杰当众宣布了自己结论,便看也不看众人自顾自的行出了堂外,这多事之秋,谁还真的顾得了谁呢!

    世家选择了沉寂观望,可李二并不想如此,于是长安城內便出现了有关世家如何打压《劝学诗》的传言,一时风雨满长安。

    唐不弃很不幸的被卷入了其中且无法自拔,谁叫他是《劝学诗》的真正作者呢!

    在教了徐慧整整五天后,唐不弃便出门了,去往了风暴口的国子监,上学的日子到了,虞世南那老家伙亲自上门来催了,能不去吗?当然,虞世南嘴巴很言,没有透露一丝另外的话给唐不弃。

    马车稳稳的行在通往国子监的玉林道上,不起眼的马车今日却吸引了无数路人的目光,在背后更是指点议论着。

    老余起先还以为是自己的姿势太潇洒才引的路人围观指点,可当耳尖的他听到一声唐侯后,便知晓此事于他无关,真正引得路人注目的是他家的侯爷,心里更是自豪无比,于有荣焉,忍不住心里赞叹一声,侯爷可真是了不得!

    今日国子监门口是由始至终以来人最多的一天,而且今日他们都没有去欣赏那新新立起的劝学诗碑,而是望着来路,翘首以待。

    “来了,安远侯来了。”

    人群里有眼尖的,远远的看到唐候府赶车的老余,便大声的呼喊了起来,顿时人群汹涌,齐齐的往来路上凑。

    人多了,拥挤之下自然生了许多是非,于是仰天悲呼者有,拂冠痛骂者有,前头大笑者亦有,上演了一出极其精彩的闹剧。

    国子监门口的路被堵了,马车更是被一群儒衫士子给为住了,老余无奈,只好停下了车,骂骂咧咧的开始了低声咒骂。

    “好一群衣冠禽兽。”

    没读过什么书的老余,觉的这句话是最对眼前这群士子的。

    车帘缓缓打开,唐不弃怀抱大黑笔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安然自若的在老余的扶持下下了马车,无视汹涌的人群,不闻耳边传来的群情呼啸,自顾自的走了一条道。

    当他来到门口看到那块新树立的石碑,一瞬间便停了下来,直愣愣的盯着那碑文上的诗句和那落款之处,摸了摸眼睛再三确定自己不是眼花之后,仰天长啸。

    “虞世南,你玩的真是一手好字!”

    这一声长啸换来的确实人群更加的激情澎湃,心里顿时有了无限猜想,忍不住放声高呼。

    “安远候,此诗到底是不是出自汝之手?”

    “安远侯,你说的是到底虞老写的字好,还是另有所意?”

    “安远侯,今日吾等定要听你心中所想,以堵悠悠之口。”

    ……

    ……

    就在众人声音高昂之时,唐不弃的背后却传来了李泰兴奋的喊叫声。

    “唐老实,卧于棺,你终于来上学了,你不知道这几日本王有多想你,去你家找你,你家看门的老余又不让我进,直娘贼的竟然还用扫把赶本王,他可说了这都是你吩咐的,这比账你说该这么办?”

    唐不弃转过身,执笔而立,目光凝视众人,骤然出声。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唐不弃傲然而立,气指天地,待说说完更真的如同诗里般拂衣而去,怡然自得的踏进了国子监大门消失在了门槛內。

    唯留满目皆惊,几声轻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