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大明科举
天亮之后,多尔衮的侍卫已经将考院清理干净了,至于里面被杀的人,那就算他们倒霉了。
被杀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下层小官和普通小吏,还有一些守夜的士兵,他们的尸体很快就被处理掉了。
多尔衮本来是为了保守秘密,不让外界知道考院中的卷房被大火焚毁了,但是就在多尔衮以为处理的干净利索之时,消息还是传开了。
翌日,在京城关于考院卷房被大火焚毁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不仅让京城百官震动,就是民间百姓也议论纷纷,而且众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南明,都认为一定是南明的锦衣卫密探策划了这件事情。
事情的传开,让满清朝廷非常被动,尤其是多尔衮,更是愤怒不已,在清晨的大朝会上,愤怒的多尔衮直接压盖住了皇帝福利,对下面的百官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无论多尔衮如何发火,还是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但是多尔衮终究没有承认考院卷房被焚毁一事。
随后,范文程还是公布了这次满清科举考榜,至于明白事情真相的官员和百姓也为这位大学士的能力叹息了一番,没有考卷竟然也可以公布考榜。
但是有谁敢说出真相,于是满清科举考试在一片荒唐和猜测中落幕了,其实已经是失败了。
参加考试的学子们,无论是中榜的,还是落选的,都知道试卷都被焚毁了,考榜是假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和满清在京城的科举遭受挫败之后的沉闷相反,江南明朝的科举考试进行的非常顺利。
中兴元年九月初十,南京城一片热闹,街道上都是参加考试的考生,还有巡街的士兵,新建成的考院已经在三日之前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打扫,然后被御林军全部封锁。
等到九月初十这一天时,考院的六扇巨大的大门全部打开,上万考生聚集在考院门口接受检查,主要是检查考生有没有携带违禁的物品,同时确认考生的身份和准考证。
这些考生都是各地带有功名的学子,他们带着地方官府文书,还有证明身份的文书,将经过一番核实和检查之后,确认无误之后就可以进入考院。
在这之前,考生们根据自己报考的科目,已经拿到了准考证,准考证上面会详细地书名他们所在的考试区域和考场号码,以及座位号码。
考场都是每两百人一个殿堂,每个殿堂都明确标注了编号,里面的桌椅也全部都标注了编号,就是方便考生寻找。
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检查之后,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已经全部入场。
按照张元久的安排,每一个殿堂里面安排考务官三人,巡查侍卫五人,作为监督考试的人员。
此时,在殿堂里面的一名侍卫开始向坐在下面的考生大声地宣读考试规则,并且由一名考务官给每一位考生发放一张纸,上面印着《大明朝科举考试规则》。
每一位考生在这份规则下面都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同时还有考生编号,然后再被收回。
侍卫宣读完考试规则之后,在一阵钟声中,考场举行了祭拜孔圣人的仪式,在考院的大殿里面,张元久带着一众考务官祭拜孔圣人的雕像。
在各个考院殿堂里面,三位考务官带着二百位考生在各自的殿堂里面祭拜孔圣人的灵牌。
在一切都准备完毕之后,一队侍卫送来茶水和点心,纷纷摆放在考生的桌子上面。
考试之前已经折腾了好一会,加上考生一大早及来到考院外面集合,经过检查和核实身份才进入考院,现在很多考生已经有些饿了。
短暂的休息一会之后,考生们也吃了一些点心,然后考试就正式开始了。
各殿堂的考务官已经在两位侍卫的护卫下在卷房领取了各自殿堂的考试试题。
这些试题都是由张元久和几位礼部才学之士出的,然后由御林军直接在考院里面印刷,印刷完毕之后按照每两百份一箱进行封印。
期间任何人不得离开考院,直到考试开始,这些出题的考务官和印刷的官吏士兵才可以离开了隔离的院落。
考务官带着试题回到了各自的殿堂,然后在考生面前将带着火器封印的试题箱子打开,随后取出里面的试卷,由在场的五位侍卫向考生发放试卷。
“当当当……”
在一阵清脆的钟声之中,考院的六扇大门全部关闭,大明朝南迁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开始了。
张元久看到考试顺利进行了,也深深地松了一口,这才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下。
“陛下到。”
就在张元久刚刚坐下休息的时候,外面的一个明军侍卫大声地喊道。
张元久一听是朱由检来了,立刻带着身边的考务官们纷纷迎出去,此时朱由检已经来到了考院大殿门外。
“臣,参见陛下。”
张元久朝着朱由检行礼,他没想到皇帝竟然也来到了考院。
“无需多礼,大家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吧,朕就是过来看一看。”
朱由检说完之后,也没有进入考院大殿,而是直接朝着对面的殿堂走去,张元久和几位考务官也紧随其后。
朱由检只是过来看一看,看着殿堂里面的埋头答题的考生,朱由检心中一阵得意,有种领导视察感觉。
“你们好好表现,考好了有奖励。”
朱由检心中默默地念叨,脸上一阵得意,他当年也是非常苦恼考试的人,现在终于轮到他看别人考试了,心中的快感自然不用说了。
“朕下午会派人送来试题。”
朱由检随后朝着身后的张元久说道。
进士科考试中的策论是在下午举行,这也是进士科的特点,进士科考生有五千多人,占据了一半,历来都是受到天下读书人重视。
所以进士科的试题也非常多,其中策论更是考察考生们治国思想的,都会被单独分开考试。
在这些考试科目中,唯有进士科是分为上下午两场进行,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中午是不得离开考场的。
张元久也明白这些,也开始猜测皇帝会出什么题,毕竟影响进士科成绩最大的就是策论。
张元久在进士科出题的时候,前面的填经和词语解释等,都是常见的典籍名言,即使考生学派不同,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差距。
所以策论就决定了进士科的成绩,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皇帝都会在进士科结束之后,查看中榜进士科考生策论试卷,查看这些考生的治国思想。
朱由检在考院里面转了一会,知道自己也不能多停留,会影响到考试的进行,于是就告辞了张元久等人,带着侍卫离开了考院。
“你们让我进去吧,我也是刚来到南京城。”
此时在考院外面,一个男子正在和守卫在考院门口的侍卫们争论,这个人语气非常焦急,但是侍卫就是不肯让他进去。
“考试已经开始了,钟声响起之后,任何人不得进入考院,请回去吧,再说考生都是在礼部备案的,你什么都没有,我怎么让你进去。”
领队的侍卫长随后拒绝了这个男子,这个人顿时一脸颓败,站在那里遗憾地看着远处的考院大门。
此时朱由检已经从侧面的门出来了,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皇帝陛下出来了,站在考院外面的侍卫准备将这个突然闯过来的家伙赶走。
“等等。”
朱由检看到侍卫们要驱赶这个男子,立刻制止了。
同时朱由检注意到这个男子大概三十出头的样子,一身粗布衣服,已经有些破损了,上面还有几个大补丁。
男子背上背着一个箩筐,里面都是一些杂物,还有一些干草之类的,手中拄着一根竹竿,脚下的鞋也已经露出脚趾,看上去很像一个乞丐。
大明朝礼部给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每人发放了三两银子,就是为了照顾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
朱由检下旨专门准备了一座军营,改造成驿馆,给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居住,在里面的吃住都是非常便宜的,三两银子足够他们生活一个月,并且还可以做上一套体面的衣服。
“你从那里来?”
朱由检骑在马上,好奇地问道。
为了出行方便,朱由检都是一身普通的便衣,在场的御林军侍卫认识朱由检,但是眼前的这个男子不认识朱由检。
男子看到朱由检骑着大马,而且还是从考院里面出来的,知道一定是有地位的人,于是就有了求助朱由检的念头。
男子随后朝着朱由检说道:“这位大人,草民吴又可,来自陕西,因为得知到大明科举考试的消息晚,一路从陕西赶来,这才错过了科举考试,草民是一位郎中,想要参加明医考试。”
男子名为吴又可,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都说了一遍。
男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朱由检听了之后却一阵惊骇,因为朱由检知道明朝末年有一位郎中名为吴又可,发明了治疗瘟疫的方法。
朱由检略微收敛了一下心中的震撼,然后下马来到了吴又可的身前,带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吴又可。
此时朱由检才注意到吴又可背后的箩筐里面都是一些草药,靠近之后就可以闻到一股草原的味道。
朱由检知道眼前的男子确实是一位郎中,至于是不是治疗了瘟疫的吴又可,朱由检还不得确定。
“我家正好需要一位郎中,不知先生有没有意愿?”
朱由检随后朝着吴又可说道。
(本章完)
被杀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下层小官和普通小吏,还有一些守夜的士兵,他们的尸体很快就被处理掉了。
多尔衮本来是为了保守秘密,不让外界知道考院中的卷房被大火焚毁了,但是就在多尔衮以为处理的干净利索之时,消息还是传开了。
翌日,在京城关于考院卷房被大火焚毁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不仅让京城百官震动,就是民间百姓也议论纷纷,而且众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南明,都认为一定是南明的锦衣卫密探策划了这件事情。
事情的传开,让满清朝廷非常被动,尤其是多尔衮,更是愤怒不已,在清晨的大朝会上,愤怒的多尔衮直接压盖住了皇帝福利,对下面的百官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无论多尔衮如何发火,还是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但是多尔衮终究没有承认考院卷房被焚毁一事。
随后,范文程还是公布了这次满清科举考榜,至于明白事情真相的官员和百姓也为这位大学士的能力叹息了一番,没有考卷竟然也可以公布考榜。
但是有谁敢说出真相,于是满清科举考试在一片荒唐和猜测中落幕了,其实已经是失败了。
参加考试的学子们,无论是中榜的,还是落选的,都知道试卷都被焚毁了,考榜是假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和满清在京城的科举遭受挫败之后的沉闷相反,江南明朝的科举考试进行的非常顺利。
中兴元年九月初十,南京城一片热闹,街道上都是参加考试的考生,还有巡街的士兵,新建成的考院已经在三日之前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打扫,然后被御林军全部封锁。
等到九月初十这一天时,考院的六扇巨大的大门全部打开,上万考生聚集在考院门口接受检查,主要是检查考生有没有携带违禁的物品,同时确认考生的身份和准考证。
这些考生都是各地带有功名的学子,他们带着地方官府文书,还有证明身份的文书,将经过一番核实和检查之后,确认无误之后就可以进入考院。
在这之前,考生们根据自己报考的科目,已经拿到了准考证,准考证上面会详细地书名他们所在的考试区域和考场号码,以及座位号码。
考场都是每两百人一个殿堂,每个殿堂都明确标注了编号,里面的桌椅也全部都标注了编号,就是方便考生寻找。
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检查之后,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已经全部入场。
按照张元久的安排,每一个殿堂里面安排考务官三人,巡查侍卫五人,作为监督考试的人员。
此时,在殿堂里面的一名侍卫开始向坐在下面的考生大声地宣读考试规则,并且由一名考务官给每一位考生发放一张纸,上面印着《大明朝科举考试规则》。
每一位考生在这份规则下面都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同时还有考生编号,然后再被收回。
侍卫宣读完考试规则之后,在一阵钟声中,考场举行了祭拜孔圣人的仪式,在考院的大殿里面,张元久带着一众考务官祭拜孔圣人的雕像。
在各个考院殿堂里面,三位考务官带着二百位考生在各自的殿堂里面祭拜孔圣人的灵牌。
在一切都准备完毕之后,一队侍卫送来茶水和点心,纷纷摆放在考生的桌子上面。
考试之前已经折腾了好一会,加上考生一大早及来到考院外面集合,经过检查和核实身份才进入考院,现在很多考生已经有些饿了。
短暂的休息一会之后,考生们也吃了一些点心,然后考试就正式开始了。
各殿堂的考务官已经在两位侍卫的护卫下在卷房领取了各自殿堂的考试试题。
这些试题都是由张元久和几位礼部才学之士出的,然后由御林军直接在考院里面印刷,印刷完毕之后按照每两百份一箱进行封印。
期间任何人不得离开考院,直到考试开始,这些出题的考务官和印刷的官吏士兵才可以离开了隔离的院落。
考务官带着试题回到了各自的殿堂,然后在考生面前将带着火器封印的试题箱子打开,随后取出里面的试卷,由在场的五位侍卫向考生发放试卷。
“当当当……”
在一阵清脆的钟声之中,考院的六扇大门全部关闭,大明朝南迁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开始了。
张元久看到考试顺利进行了,也深深地松了一口,这才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下。
“陛下到。”
就在张元久刚刚坐下休息的时候,外面的一个明军侍卫大声地喊道。
张元久一听是朱由检来了,立刻带着身边的考务官们纷纷迎出去,此时朱由检已经来到了考院大殿门外。
“臣,参见陛下。”
张元久朝着朱由检行礼,他没想到皇帝竟然也来到了考院。
“无需多礼,大家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吧,朕就是过来看一看。”
朱由检说完之后,也没有进入考院大殿,而是直接朝着对面的殿堂走去,张元久和几位考务官也紧随其后。
朱由检只是过来看一看,看着殿堂里面的埋头答题的考生,朱由检心中一阵得意,有种领导视察感觉。
“你们好好表现,考好了有奖励。”
朱由检心中默默地念叨,脸上一阵得意,他当年也是非常苦恼考试的人,现在终于轮到他看别人考试了,心中的快感自然不用说了。
“朕下午会派人送来试题。”
朱由检随后朝着身后的张元久说道。
进士科考试中的策论是在下午举行,这也是进士科的特点,进士科考生有五千多人,占据了一半,历来都是受到天下读书人重视。
所以进士科的试题也非常多,其中策论更是考察考生们治国思想的,都会被单独分开考试。
在这些考试科目中,唯有进士科是分为上下午两场进行,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中午是不得离开考场的。
张元久也明白这些,也开始猜测皇帝会出什么题,毕竟影响进士科成绩最大的就是策论。
张元久在进士科出题的时候,前面的填经和词语解释等,都是常见的典籍名言,即使考生学派不同,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差距。
所以策论就决定了进士科的成绩,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皇帝都会在进士科结束之后,查看中榜进士科考生策论试卷,查看这些考生的治国思想。
朱由检在考院里面转了一会,知道自己也不能多停留,会影响到考试的进行,于是就告辞了张元久等人,带着侍卫离开了考院。
“你们让我进去吧,我也是刚来到南京城。”
此时在考院外面,一个男子正在和守卫在考院门口的侍卫们争论,这个人语气非常焦急,但是侍卫就是不肯让他进去。
“考试已经开始了,钟声响起之后,任何人不得进入考院,请回去吧,再说考生都是在礼部备案的,你什么都没有,我怎么让你进去。”
领队的侍卫长随后拒绝了这个男子,这个人顿时一脸颓败,站在那里遗憾地看着远处的考院大门。
此时朱由检已经从侧面的门出来了,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皇帝陛下出来了,站在考院外面的侍卫准备将这个突然闯过来的家伙赶走。
“等等。”
朱由检看到侍卫们要驱赶这个男子,立刻制止了。
同时朱由检注意到这个男子大概三十出头的样子,一身粗布衣服,已经有些破损了,上面还有几个大补丁。
男子背上背着一个箩筐,里面都是一些杂物,还有一些干草之类的,手中拄着一根竹竿,脚下的鞋也已经露出脚趾,看上去很像一个乞丐。
大明朝礼部给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每人发放了三两银子,就是为了照顾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
朱由检下旨专门准备了一座军营,改造成驿馆,给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居住,在里面的吃住都是非常便宜的,三两银子足够他们生活一个月,并且还可以做上一套体面的衣服。
“你从那里来?”
朱由检骑在马上,好奇地问道。
为了出行方便,朱由检都是一身普通的便衣,在场的御林军侍卫认识朱由检,但是眼前的这个男子不认识朱由检。
男子看到朱由检骑着大马,而且还是从考院里面出来的,知道一定是有地位的人,于是就有了求助朱由检的念头。
男子随后朝着朱由检说道:“这位大人,草民吴又可,来自陕西,因为得知到大明科举考试的消息晚,一路从陕西赶来,这才错过了科举考试,草民是一位郎中,想要参加明医考试。”
男子名为吴又可,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都说了一遍。
男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朱由检听了之后却一阵惊骇,因为朱由检知道明朝末年有一位郎中名为吴又可,发明了治疗瘟疫的方法。
朱由检略微收敛了一下心中的震撼,然后下马来到了吴又可的身前,带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吴又可。
此时朱由检才注意到吴又可背后的箩筐里面都是一些草药,靠近之后就可以闻到一股草原的味道。
朱由检知道眼前的男子确实是一位郎中,至于是不是治疗了瘟疫的吴又可,朱由检还不得确定。
“我家正好需要一位郎中,不知先生有没有意愿?”
朱由检随后朝着吴又可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