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漂泊十年青春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阳光周刊

第二十四章 阳光周刊

2001年9月底,新华社湖北分社决定打造武汉的第一份生活服务类时尚周刊---《阳光周刊》。类似于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和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

被誉为中国生活消费类报纸“始祖”的北京《精品购物指南》试刊于1992年12月18日,正式创刊于1993年1月8日。“创刊以来它努力进行全方位的消费报道,提供实用新闻和生活服务信息,报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和行为,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该报以细致入微的体贴态度关注百姓生活,以敏锐的社会触角发掘和倡导新生活方式,并以高品位的设计制作,在北京报业市场上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青睐与追捧,1998年广告额达历史最高1.8亿。该报版面数从初期创刊的四开八版,不断增多,目前维持周二刊,版数在112-120版以上,平均发行量为25万份。读者中女性比例占56.2%,主要集中在18-34岁的年轻人群,56.9%的读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发行特点以连锁店及传统报摊为主,售价1元。

《申江服务导报》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面向都市人、融新闻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周报。该报自1997年11月7日试刊面世,1998年1月1日正式创刊。该报善于以有冲击力的新闻抓住读者,以生活服务类资讯留住读者,强调消费文化,创造消费需求,讲究生活细节,倡导精致生活,因而“小资”情结浓郁。精细的读者定位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使该报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号召力,不少手持《申江服务导报》的青年,行色匆匆,一副城市白领模样,这已成为上海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报在打造“海派的小资”方面的确有不少可取之处,多姿多彩的编排,细腻**而典型的上海生活情调,这种别具一格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吸引了众多的年轻读者和关注其消费方式的广告客户,广告额目前1亿元左右。《申江服务导报》虽然没有什么房地产广告(一年300万不到),但化妆品、手机等广告却很强势,其发行量很大,原定逢周三出刊,因竞争压力等原因,现调为每星期二出街,版数24版起点,现在维持在80-112版之间,发行量18万份左右,主要通过报摊的铺点,手段单一,目前售价1元。

2001年,传统纸媒爆发式增长,迎来了报业的黄金时期。200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社《京华时报》创刊,在北京报业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并开创了媒体引入社会资金的先河。从此,各大报业集团的竞争也真正拉开了序幕!

在此背景之下,《阳光周刊》正式进入筹备阶段。报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阳光周刊》的大幅招聘广告出现在了武汉各大媒体的显眼位置,年薪20万到50万的高薪,招聘新闻精英人才加盟,在武汉媒体圈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湖北分社也调集精兵强将加盟《阳光周刊》,新华社高级记者,原《湖北经济报》总编辑金风出任《阳光周刊》总编。原《湖北经济报》财经周刊和生活周刊所有编辑记者,重新竞聘上岗。

十月初,《阳光周刊》所有编辑记者到岗,除了原来内部竞聘过来的编辑记者外,又新招了十几位新同事,大都是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老手,从晚报,都市报过来的都有。新华社湖北分社大院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阳光周刊》浩浩荡荡近三十人的记者编辑队伍,成了分社大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经过两轮面试,也成功加入了《阳光周刊》编辑部。

在第一次创刊动员大会上,金风总编辑要求所有人员拿出真才实学,把创刊号一炮打响,《阳光周刊》必将在武汉报业市场引发新一轮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