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神皇
字体: 16 + -

第155章 兵制研究-唐

    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这是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始创。

    隋初沿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此即十六卫的前身。隋初十二府中﹐仅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六个府统领府兵宿卫。

    炀帝大业三年(607),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其十二卫为:左右翊卫(原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开皇十八年设置的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原左右武卫府)﹑左右屯卫(原左右领军府),左右候卫(原左右武侯府)和左右御卫(新置);四府为:左右备身府(原左右领左右府)和左右监门府(依旧名)。十二卫统府兵、宿卫京城;四府不统府兵,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分掌宫殿门禁。

    十二卫所统之兵称“外军”,各有军号如下:骁骑(属左右翊卫)﹑豹骑(属左右骁卫)﹑熊渠(属左右武卫)﹑羽林(属左右屯卫)﹑射声(属左右御卫)和佽飞(属左右候卫)。此外,左右翊卫又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翊卫下属的亲﹑勋﹑武三侍(隋初为亲﹑勋﹑翊三卫﹐唐代同隋初)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当。

    唐初沿袭开皇旧制﹐仍称十六府。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时﹐始正式定称为十六卫。在中央设十六卫,其中的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范围设置“折冲府”;“十二卫”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十六卫另外四卫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南衙府兵”,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北衙禁军”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南衙府兵十六卫,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折冲府”正副长官名称多变,曾名“军头、府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军、别将”,贞观十年正式改为“折冲都尉、果毅都尉”。

    [与十六卫机构﹑职能相类似的是负责东宫(太子宫)宿卫的十率。隋初十率是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侯率﹑左右内率和左右监门率。其长官﹐除左右虞侯率为“开府”外﹐其余均为“率”与“副率”。十率中左右内率及左右监门率不领府兵。唐代也有十率﹐但习惯上只提统领府兵的六率﹐其府名与军号是﹕左右卫率(超乘)﹑左右司御率(旅贲)和左右清道率(直荡)。六率所领之兵也分内军(东宫亲﹑勋﹑翊三府)和外军(折冲府)。]

    这就是创自北周后期﹐发展到隋唐而形成完整的以卫统府的禁卫军制度——卫府制!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不败的制度。中唐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仅作为仪饰之用,唐朝廷依恃的是“北衙禁军”。十六卫只剩下名号,直到五代后晋才被废止。有宋一代,又有环卫“环卫官”十六卫。但是,宋朝的“十六卫”只是一种虚衔。因为它们并不是职能机构,只是设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几个荣誉官职,没有职能、没有权力、没有属兵、没有定额。

    左右卫

    左右卫—〉左右翊卫—〉左右卫府—〉左右卫府—〉左右卫

    金吾卫

    左右武候府—〉左右候卫—〉左右候卫—〉左右金吾卫

    左右骁卫

    屯骑—〉骁骑—〉左右骁骑

    左右备身—〉左右骁卫—〉左右骁卫府—〉左右骁卫—〉左右武威卫—〉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卫—〉左右鹰扬卫—〉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府—〉左右屯卫—〉左右屯卫—〉左右威卫—〉左右豹韬卫—〉左右威卫

    领军卫

    中领军—〉中领军、领军—〉领军、中领三将军—〉领军—〉领军、中领军—〉领军—〉左右领军府—〉左右屯卫—〉左右御卫

    别置:左右领军卫—〉左右戎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玉钤卫—〉左右领军卫

    千牛卫

    (有争议,说法一最为可靠):

    说法一:左右领左右府—〉左右千牛府—〉左右奉宸卫—〉左右千牛卫

    说法二:左右领左右府—〉左右千牛卫—〉左右奉宸卫—〉左右千牛卫

    监门卫

    左右监门府—〉左右监门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