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神皇
字体: 16 + -

第125章 田忌败走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此外,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1]

    《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载,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宣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邹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会见他,向他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一条是“大车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托载规定的重量;琴瑟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大车运转、琴瑟弹奏和弦一样,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百官协调一致。邹忌回答说:“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颁布法律,督责不法官吏,不使为非。这样就树立起正气,打击官场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风邪气。

    姬安派人假冒成邹忌家丁,前往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09年,赵武灵王慕于北方游牧民族下马生息、上马作战的优异习俗,下令国中“胡服骑射”,一时称盛,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也逐渐强大,不断侵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派李牧将兵驻守代郡、雁门郡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是时,赵国将星如云,乐毅、廉颇、赵奢都是世人称颂的名将,但是由于攻伐不断,导致国力疲乏。李牧手无精兵,库无足栗,于是赵王准许李牧自设官吏,统辖军政,边境及市场关卡税收,囤积货物发展生产,优待士兵并习胡人骑马射箭之术。李牧不愧为良将,他知道匈奴来去飘忽,尤其是骑兵的攻击力和机动力都非赵军所能比,于是他施行“坚壁清野”之计,告诫属下各将,凡遇到匈奴来袭,立即进入壁垒自保,有敢擅自接战、贪功抓俘虏的,杀无赦!他每天只是杀牛宰羊犒赏士卒,加强迫射训练,多派间谍和搜索部队,广设烽火台和预警设施。

    每当匈奴来袭,立刻下令全军退入壁内自保防守,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这样过了几年,匈奴每次来袭都是空手而归。但匈奴认为李牧胆小看不起他,边关将卒也埋怨主帅缺乏勇气,让他们无法建立功勋,在赵国军中没有面子。

    于是赵王数次派人责备李牧,李牧仍然自行其是,赵王发起脾气来,将他召回,派其他人代替他的职务。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袭,新主帅就率军迎战,但每次作战都不利,而且士卒伤亡惨重,民间遭到掳掠,损失太多,赵人在边境也不能畜牧和做生意了。因此,赵王只得登门请李牧复出,李牧称病,赵王说:“又不要你服劳役,到边境上去养病都好,非你去坐镇不可!”李牧开出条件说:“大王一定要臣去,必须准许臣用以前的旧战略,臣才敢去。”赵王答应了,李牧这才去复任。

    到了任上,李牧告诫部下一切照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经过几年,匈奴多次来犯,又和以前一样毫无收获而归,匈奴始终认为他胆小,很轻视他。但赵国士卒天天杀牛宰羊,多所赏赐,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于是全军表示意愿,愿和匈奴决一死战。

    李牧准备出击匈奴,这才挑选精兵,淘汰老弱,共选得车军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富于战场经验、曾经立功受赏的步兵五万人,能用强弓劲弩的优良射手十万人。他将挑选出来的人另行编组,针对匈奴的游击战术进行布阵、迎战及追击训练。

    等军队训练完成,可行决战的时候,李牧再用“品敌骄兵”之计。他派民众出关畜牧,人民满野,牛羊遍地,却只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得到消息,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命前军装败退却,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满载而归。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认为发大财的机会到了,于是率领全国徒众倾巢而至,大军直逼雁门。

    李牧得斥侯秘报匈奴单于亲率徒众来犯,已料到“品敌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采用口袋战术,兵分三路,中间诱敌深入,而左右包围奇袭。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只身而逃。此一战李牧大破匈奴,斩首十余万!匈奴襜褴族因之灭亡,东胡族溃不成军,林胡族投降,匈奴单于只得带着残存部众逃亡到更远的北方。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极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长平之战后,李牧奉命南下阻挡白起的攻势,当时山西已无青年可以为兵,李牧只好再次祭出坚守不战,养兵疲敌的法宝,在这段时间,白起告病触怒秦昭王,让李牧稍微喘了口气,可是秦昭王并未闲着。秦昭王四十九年,赵成王九年,既公元前258年,既秦赵议和,赵割六城予秦,秦在正月退兵。秦赵虽然在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达成和议休战,但在该年九月,秦又撕破和约,再度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五十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久久围攻不下,伤亡惨重,秦军由国内及各地调兵增援,损失高级将领五员,仍攻不下。

    秦昭王此时想起了告病在家的武安君白起。他希望能派白起去替换王陵,将邯郸攻下来。可是白起覆呈意见是:“邯郸城高池深,防守坚固,实在是很难攻。而且诸侯纷纷来救,救兵都已在途中,这些诸侯各国对秦的怨恨都不是一天两天了,抓到这个群攻的机会,必然不会放松。目前秦国虽然已歼灭赵国的长平军,但秦军本身也已伤亡过半,国内已成空虚状态,却还要越山渡河,千里迢迢地去争别人的国都,一旦赵从内冲,诸侯军由外攻,来个里应外合的夹攻,秦军就会遭到被歼的命运,这场仗是不能打的。”

    秦王自己请不动,又派宰相应侯去请,白起始终不肯,干脆又再请病假。秦王于是命王翦替换王陵为将,八、九月间又再围邯郸,但仍是久攻不下。这时候,楚国派春申君率领的援军,以及魏公子无忌率领的大军全都已到,数十万大军合攻秦军外围部队,秦军颇有伤亡。白起这时候又说话了:“秦王不听我的话,现在看怎么样了!”这话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大怒,下令白片刻日赴前线指挥作战。

    白起自称病重无法领兵,应侯又再亲自到家里去请,白起仍然不奉命。秦王大怒,削革白起的一切官位爵位,贬为普通兵卒,并谪放到阴密去。这时白起却真的病得很重,不能赴谪居地。又过了三个月,诸侯军围攻秦军更为猛烈,秦军支持不住,接连撤退,每天都有军中使者到咸阳来告急。秦王越想越气,派人赶白起出咸阳。

    白起抱病而行,才出咸阳西门十里,抵达杜邮时,秦昭王又与群臣商议说:“白起受到谪放,看起来是不心服的,将来一定还会乱发牢骚。”于是,秦王又派使者赐剑白起,令他自裁。白起在自杀前,仰天长呼:“我有什么事得罪了天,竟落到这种地步?”过了很大一会,他才省悟地说道:“我是该死的,这种凄惨下场是罪有应得!长平之战,我欺骗赵国降卒,坑杀了四十万,这就已经足够死罪了。“于是自刎而死。当时是秦昭王五十年,既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公元前236年,秦王赢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此时提拔李牧的孝成王已死,在位的是窝囊废赵王迁。秦王赢政十三年,既公元前234年,十月,秦大举攻赵,秦将桓齮率二十万大军攻赵平阳,赵派扈辄领军三十万来救,两军在汾水以东进行会战。

    秦军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拼死而战,大发神威,个个奋勇向前,以一当十,以百作千。一场会战下来,赵将扈辄阵亡,秦军斩首级报功者达十万,伤敌不计其数。数万赵军残余退入太行山区,才免除遭歼的命运。消息传到邯郸,只会寻欢作乐的赵王迁,惊吓得差点从宝座上掉下来,赵国群臣更是束手无策。秦国方面情形正好相反,报捷请赏的军使不绝于途,魏、韩迫于情势,也不得不派使前来道贺。

    赵王迁虽无能但并不傻,只得又以李牧为大将军,率兵抗秦。赵良将李牧以八万精兵在平阳附近的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大破秦军。他采取大胆前进包围战术,以三万人利用地形列阵,吸引十万秦军攻击,另以两万步兵在侧翼攻击秦军,再以三万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击并席卷秦军后背,形成三面包围,只留下南方缺口。

    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来作战都是采取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术,以局部绝对优势一举歼灭当前之敌,造成战场震撼,促使敌人丧失斗志。绝大部分敌人不是投降,就是溃退,所以秦军已养成轻敌的习惯,对侧翼之后方警戒不太注意,因为很少有敌人像李牧这样,敢以三万轻装骑兵深入秦军后方。

    这样一来,乃是李牧造成了战场震撼。十万秦军主力部队尚未攻下赵军壁垒,后方战败的消息已经传来,锐气一失,兵败如山倒,壁垒中赵军乘胜出击。秦军只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真个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往西撤退的秦军遭到汾水阻挡,只有沿着汾水向南撤退,一直到曲沃才算稳往阵脚,廿万大军只剩下了八万人。李牧为了怕遭到上党方面王翦部队的夹击,在追击一段时间获致最大战果后,回守平阳、宜安之线。

    赵秦历年交战,除了几十年前马服君赵奢曾大破秦军以外,赵国是连战连败,最后的结局都是赔款、割地议和。而李牧以八万劣势兵力击败二十万强秦常胜军,聚歼十二万有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胜利,不但整个赵国鼓舞欢腾,全天下都为之震惊兴奋。李牧为赵国带来信心和希望,也为诸侯各国建立了联合抗秦的愿望。于是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同时李牧调回朝中任右丞相。说也奇怪,两个武安君都是遭君主猜忌而死!

    秦王政十四年既公元前233年,四月。秦王政亲率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前往曲沃增援。得到增援的桓齮先一举攻占宜安,赵将郭信弃城逃亡,带着部分赵军沿汾水北上,其他赵军则逃往太行山。赵将郭信逃亡途中遭到秦将李信三千轻骑兵的拦截,与桓齮亲自率领的轻装部队的追击。郭信被杀,三万人被歼,两万余人投降。杨端和与王贲的拦截部队则围歼赵军万余人,其余逃至太行山区。秦军与赵残军峙于太原及番吾之线。此战后,秦将桓齮的告老请退,荐杨端和自代,并力推王贲、蒙恬(又一冤死鬼)和李信(李广他祖宗)为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形式对赵国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又是李牧临危受命,他仍然是以劣势兵力绕过番吾,与秦军在番吾西方二十里处进行会战,以五万不到兵力,击溃杨端和十万大军,杨端和不得已引军退至魏境邺城。赵王迁大喜,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沿太原汾水以北地区、阏与、番吾布防,抵御秦军。秦王政再征卒二十万,分别增援杨端和及王翦,秦军总计前方可用兵力达四十万。杨端和军驻原地邺城,王翦率军十五万进驻太原,积极作直接攻赵都邯郸的准备。

    迫不及待欲灭亡赵国的秦王政,命令杨端和与王翦两面发动攻击,结果全遭到李牧巧妙的击退,而且用的都是极弱势的兵力。秦军想找赵军主力会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不留神,李牧的部队却突然集中,歼灭了秦军的小部队。他用兵如神真象《孙武兵法》上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身则首尾俱至。

    赵军骑兵更是飘忽,急速无定,防不胜防,连最善用敌后突击战术的秦将李信也大感头痛。李信是王翦麾下的骑兵都尉,率领三万轻重骑兵,但遇到李牧神出鬼没的骑兵运用,他也是一筹莫展。这些和赵军接战多年的秦军老将,也全都奇怪起来,原来怯懦、行动缓慢、动不动就整批投降的赵军,在李牧的指挥下竟脱胎换骨地完全变了!不但个个骁勇善战,而且都宁死不降了。

    更可怕的是,李牧将边境上的农民都组织起来,每隔段距离就设置一座烽火台,事先规定好的信号不但能报告有敌入侵,而且连敌军的兵种和兵力,都能以烽火的种类和数目报告得清楚确实。只要秦军有任何行动,李牧就能很快发现敌踪。

    秦军只要一进入赵境,就像进入泥淖一样,随时会遭到民兵的攻击,其中甚至有很多老人、儿童和妇女,水源遭放毒更是常有的事。以前秦军喜欢到赵境作战,因为赵国民间普遍较富裕,攻占以后可以饱掠一番,如今进入赵境,随时有遭到袭击和中毒的可能,秦军人人视赵境为鬼域。

    连次遭到挫折的结果,秦王政只有下令停止攻击,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一时无力灭亡赵国。于是秦国转攻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九月,秦发兵接收韩国南阳地区,将这个地区改成诸县,正式成为秦国的一部分,男子全编成年籍册,抽丁至秦军服役。同年十月,魏王在秦军的压迫下献出雍地,秦置为郦邑。次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韩,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整个灭了韩国,将所有领土收为颍川郡。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