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盛唐新帝国
字体: 16 + -

第5章 诸子百家

    “父王,儿臣还有一些见解,”李承乾继续说道,“事实上我们现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付东西突厥身上,但在我大唐的西面,却有一个不得不忽略的王朝,吐蕃王朝。”

    李承乾点到为止,他相信众人是可以看清事实的。

    李二陛下一生绝对是种花家五千年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统治的唐朝也绝对是历史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但在李二陛下的一生中,除了玄武门之变外,还有一根刺在他心里牢牢的扎着,直到去世时也没有拔掉。

    那就是吐蕃王朝,一个让唐朝无可奈何的强大王朝,起源于我国西藏高原,由松赞干布创立的另一个盛世。

    吐蕃王朝曾经两次打入唐朝的都城下,试想一下李二陛下何等骄傲的一个人,最终还是迫不得已将文成公主和亲嫁了过去。

    后期的唐朝和吐蕃交战,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当然,其中的原因也是唐朝的大部分精力都被东西突厥牵制。

    “吐蕃国我也听说过,他们与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吐谷浑,暂时还没有到开战的地步,”高士廉站起身,说道,“据我所知,吐蕃国前年的时候他们的君主浪日松赞被叛乱所杀,现在由儿子松赞干布继位,国家现在满目疮痍,自顾不暇。

    尤其在他们周围还有无数散落的部落和邦国,甚至他们还有一个死对头苏毗部落,殿下要是真担心,我们可以派人去观察一下吐蕃,不过现在主要敌人还是突厥。”

    “我倒有不一样的看法,”铁头娃魏征站起身说道,“吐蕃现在的确不足为虑,但西藏位置靠近北海,土地肥沃,矿物丰富,要是真出现一名雄主统一吐蕃,以后绝对会是我大唐最可怕的敌人。”

    “吐蕃的问题我们现在先不谈,说说东西突厥吧,”李世民说道,“高明刚刚说默默发展,积攒力量,有没有更详细的想法?”

    “治私斗,奖耕战,改封地,废井田,”李承乾回了十二个字。

    在场众人立刻脸色大变,陆德明率先开口,高声说道,“陛下,殿下此举决然不可啊,这是要断士族的根啊,若是天下动荡,我大唐建国不足百年,实在经不起折腾啊。”

    “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大道之行,根在民心,士族非议,不足道哉,”李承乾重声回道。

    “是吗?”李世民脸色平淡,看不清喜与怒,说道,“我李姓一族也是士族的一支,你的意思是要将我们一起推翻吗?”

    李承乾沉默不语,事实上从关陇士族到“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这个横贯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巨大利益体系,又岂是自己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子可以谈论的。

    李承乾想了想,决定换个方向去说明问题,“自隋朝末期天下就已经纷扰了近百年,一统大业自是千难万险。

    商灭夏历时两代,周灭商历时三代,我大唐从弱变强就用了二十几年,想要消灭突厥,绝非一代人可以完成。

    国强两代,屈指可数,国强三代,闻所未闻,如今东西突厥在战场上无法吞并我大唐,便寄希望于唐朝自身变化。

    试想一下,我大唐若变法成功,坚守法制,待有明君,统一大业自然指日可待。”

    “坚守法制,待有明君,殿下的意思是要用法学治国吗?”孔颖达打断了李承乾的话,提问道,“恕臣直言,法学终究不是治国之道,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仁义才是真正的治国安民之法,尽管会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走上歧途,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大无私的精神感化、帮助他们改邪归正。

    人并非禽兽,非茹毛饮血之辈,岂可以法这种荒缪之说治理。”

    “仁义治国,就是传说中的圣母婊吧,”李承乾笑了笑,怪不得后世会有许多穷酸秀才,腐儒之说,他摇头说道,“孔师此言差矣,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又岂能以一点攻其全貌。

    昔日孔圣人开学立派,有教无类,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年龄,什么地位都是有教无类,学生遍布五湖四海,何等心胸。

    为何到了后人这里,却要独尊儒术,排挤诸子百家?

    高明唯告孔师,治国之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谁能融入大争潮流,强国富民,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好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旁的房玄龄率先称赞了一句。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人脸色一阵发青,一时间却找不到反驳的话。

    李承乾心里则默默的给林则徐大佬道歉,盗用了您老人家的名言,也是身不由己啊,刚才说着说着竟然把自己说的热血沸腾,一时间没忍住啊。

    “话题谈的有些远了,”李世民咳嗽了几声,轻笑道,“孔师和陆师两人莫怪,高明年龄尚小,许多事都看得不够透彻,等以后他会慢慢明白的。”

    听着李世民有些敷衍的话,孔颖达微微拱身,说道,“陛下,微臣有些累了,以后可能教不了太子殿下什么了,还请陛下另请高明。”

    “臣亦是,”陆德明也在一旁说道。

    “你们皆是先帝的托孤大臣,何必托辞什么,道不同罢了,若真是累了,朕便准许,”李世民说道,“高明,还不快给二位老师道歉。”

    李承乾连忙拱身道歉,毕竟是自己的老师,而且儒学也绝对算得上治国之学,但想要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儒学一个可不够啊。

    在李承乾心里,只有取百家之长,摒百家之短,方才是真正的安民强国之法。

    “殿下客气了,”孔颖达叹了口气,说道,“若有一天,殿下真要改革,还望殿下对儒学不要有任何偏见,微臣先告退了。”

    等孔师和陆师走后,李世民平复了神色,问道,“你自认为自己很聪明?”

    “儿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李承乾低着头,回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