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至尊小纨绔
字体: 16 + -

第76章 海盐

    最后,将安置俘虏的地点大致定在鄱阳郡,那个地方的矿产很多,金银铜铁矿都有。

    当然,这大的一个方案,必须要得到杨广的批准才行。

    众人都有些担心,怕万一杨广不同意这样的安置方案。

    不过杨恩信心十足:“诸位勿要担心,吾皇祖父多半会同意的,因为这些人不但会开采铁矿,还会开办一种你等从未见过的铜矿,一年增加百万斤铜没有问题。”

    一年增加百万斤铜?这可能吗?魏王要采用何种神奇的技术?

    众人都十分的惊疑,不过也不敢随便问。

    ……

    杨恩对渡海军事准备并不感兴趣,因为他相信,王世充和陈棱二人在这方面一定会比自己干得好,他们熟悉这些事务。

    他要接待当地的官员,安排一些事情。

    下午,建安郡郡守刘梓晨带着郡丞张成林一起来拜访他。

    行礼寒暄完毕之后,只见那刘梓晨说道:“魏王,建安郡这个偏僻小郡,能有魏王亲自前来,我郡百姓深感荣幸。

    还请魏王前两幅字,以便挂在郡守衙门做个纪念。另外,下官与张郡丞今日前来,是要汇报一下建安郡的工作。”

    杨恩一听,要找我题字?这倒也简单,于是叫人准备好笔墨纸砚,随便对付了几句。

    到了汇报工作之时,那张郡丞先把本地的户口、税收、社会治安等等情况简单的做了介绍。

    最后重点介绍了推广杨恩提出来的新铧犁和筒式大水车:

    “下官等在大业新闻特刊之上,看到了王爷发明的新曲辕犁和大水车之后,立刻先组织各曹官吏进行了认真学习……”

    他们洋洋洒洒讲了一大通,大意是领导如何重视,如何进行了详细安排。

    对于这些话,杨恩是不怎么相信的,在后世的华夏国,几乎每个官员,都可以开口讲过几个小时。

    因为这毕竟不是硬性的考核指标,全靠官员的自觉性。

    如果是一心为民的官员,这两项农具的推广当然好,如果是那些得过且过,亦或是“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官员,你就别指望他了。

    作为杨恩来说,他当然想这两样农具能够尽快的推广,造福于民。等这两个人汇报完毕,只见杨恩说道:

    “二位辛苦了!我发明的这两样农具,还是有些小用处。我皇祖父也极其重视,特地嘱咐我发了特刊,向全国进行推广。

    这一路走来,我看到有些郡推广这两样农具的工作做得好,有些郡做得就差一些。

    刘公,自从进入建安郡之内,我看到建安郡推广这两样农具的工作,虽然做了一些,不过与鄱阳郡、九江郡等地比起来,进度还不算快……”

    他倒也没有直接说,这里推进速度不行,而是要他们加快进度。最后道:

    “二位在大业新闻之上也看到了,凡是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向大业新闻投稿,也可利用这个渠道,向朝廷反映情况。

    我主办的这个大业新闻,每一个月要出一期内参,这内参是专门给我皇祖父、各位宰相还有其他的重要官员看的,每一期不超过二十份。

    因此地方上的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今后对于那些推广这两样农具做得好的地方,我要在大业新闻上广为宣传,其实这重点也就是南方各郡,也包括建安郡,希望刘郡守有这个机会……”

    他说完之后,听得二人汗流浃背,双腿打颤。

    啊?想不到魏王居然如此重视这些事情!

    其实,这建安郡的农具推广工作,的确也不算是太快。

    看样子魏王心中,怕是有些不满意。

    刘郡守带着有些恐惧的心情想了想,说道:“魏王可能不知,建安郡多山地,这推广进度,自然不能与鄱阳郡和豫章郡、九江郡等地相比。

    下官等下来之后,一定再多多努力,再多派些人手出去,对各县分片包干,不但要推广这两样农具,也同时要推广王爷发明的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

    杨恩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表情,心里感到好笑,心想,难道我这个一千多年以后来的人,还能不知道建安郡多山?

    不过江西的情况,比你这里也好不了多少,关键是看官员肯不肯努力。

    这是杨恩指着旁边的房玄龄对他二人说道:“只要你等尽心尽力就好,房先生这次不会陪我登岛,他会留在这里,查看农具的推广情况,你等好好配合就是!”

    “遵命!”

    二人看见杨恩来了真格的,越发感到心虚。

    那刘郡守心里想,这个魏王怎么对这件事抓得如此之紧?

    莫非他是故意的?是嫌我们没有送礼吗?

    其实那个礼物,自己早就准备好了,准备晚上再送过来,这大白天的怎么好送礼呀?

    本来杨恩是在办正事,他却想着另外一边去了!

    杨恩把自己关心的事情问完之后,又说起另外一件事:“刘郡守,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等千里为官也是不易,总还是应该为百姓办几件事。

    除了刚才说的,推广农具和纺纱织布机之外,我还想到一件事情。上午,我骑马沿海边走了一圈,看到海港旁边,有很多人在煮盐。

    烟雾非常大,这附近山上的树木怕是都被他们砍光了,这样很不好。一来那些煮盐非常辛苦,我看比那些种田的农民,怕是还要辛苦好几倍。

    第二,不但砍光了周围山上的树木,而且产量也不高,我倒是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等不妨让下面的官吏去好好推广一下!”

    “不知是采用何种方法?还请魏王明示。”

    “我看不如直接在海边建立盐田,利用海水直接晒盐。”杨恩淡淡的说道。

    晒盐?二人一听,很有些不解。

    因为晒盐,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技巧,并不是说直接晒出来就可以,因为那里面杂质很多。

    因此只见那刘郡守说道:“魏王,要说这晒盐之法,海边的百姓也有用木头装海水晒盐的。

    不过那晒出的盐,还要进行二次加工,去除一些杂质,因此有些麻烦!加上产量也不高,所以百姓们并不愿意使用。”

    只见杨恩说道:“我这个方法不一样,现在雨季已过,你们不妨试一试,这可比那煮盐之法好得多!”

    ……

    关于煮盐和隋代盐政管理:

    古代煮盐十分辛苦,据说好多女人,都不愿意嫁给煮盐的人为妻。

    隋代的盐业管理非常宽松。尽管华夏国历史上,长期对食盐进行管控,由国家专卖专卖。

    而在大隋并不是,在隋代,政府和百姓都可以随意生产盐,而且都是市场价,至于税收,和普通的工商业没有两样。

    这个政策,几乎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才改变。

    从那以后,政府对食盐的管理越来越严,一直到几年前才取消这个政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