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魅魔尊
字体: 16 + -

第一章,没羽飞箭

    清秋。



    烟雨迷蒙,雾霭笼罩下,建邺集贤庄群雄聚首,商讨着反晋复吴,自强御侮之计。正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时,忽然听得嗖嗖连声,从远方射来一支飞箭,穿透庄前门柱,紧紧得钉在集贤庄内堂那块篆刻着“忠义堂”三个字的牌匾上。



    众人抬头一看,那飞箭末端用红绳系着一个精致的小竹筒,庄主孙绍国还没来得及取下飞箭上的竹筒看时,倏地又是连连两支飞箭穿柱而过,分别射在牌匾上另外两个字上。



    紧接着,只听马鸣萧萧,一骑得得,在烟雨中渐行渐远。孙绍国刚打算让人去请送信之人,怎料此人是个不速之客,连射三箭之后,一语未发就兀自离去。



    孙绍国本想留下他当面问他些问题,既已离去,也就无可奈何,只好先来和众人商议此事。



    在江南武林,这没羽飞箭一出,便是有大事发生,用红绳所系,则为大凶之兆,而用黑绳所系则为大吉之兆,而且根据事情紧急情况,只发一箭,则代表此事还有缓冲余地,连发两箭则为紧急,而今连发三箭,已经到了万分紧急的态势。



    因此,众人见这三支飞箭,神色紧张,审慎肃穆,都不敢擅自取阅,只等庄主孙绍国来揭示这个万分紧急的不利消息。



    孙绍国为东吴皇族支裔,在晋武平吴之初就在建邺及南方各省市拉起了一支队伍,并且由于好客乐施,广结天下英雄好汉,因此在江湖上声望甚高。



    东吴覆灭之后,司马氏为平南方叛乱,表面上对东吴皇族采取绥靖政策,而实则对其用政治高压,生活在司马氏政治高压下的东吴皇族以及权臣世家,毫无尊严可言,而且生活在如此政治环境下的江南百姓也同样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因此小有势力的孙绍国,便屡次试图团结组织尽可能的有生力量来反抗晋朝的迫害政策。为此牺牲在敌人刀枪剑戟之下的义士已经血流成河。尽管知道这样的反抗无异于螳臂挡车,然而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跟随孙绍国,一起为江南百姓谋福祉。



    对于孙绍国来说,经历的凶险已经不计其数,然而像这次这样连射三支红绳没羽箭的状况仍然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如此,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情况,他都不能不去面对,然后做出抉择。



    只见孙绍国走向内堂,飞身一跃,将那块牌匾取了下来,然后从牌匾上拔出箭簇深陷的羽箭来,只见那箭根根是精钢所制,箭头沉实,锋利无比,箭身中空,重量均衡,箭尾是排列有序的鹰羽雕翎。孙绍国取下一支,查看此箭穿透之处,赞叹道:“好箭!若是我江南士卒人手数支,配以强弓巨弩,安有亡国之辱!”



    同时也对那位射箭的大侠心生欣慕敬仰,心想此人立马庄外,连射三箭,箭箭穿柱没羽,着匾中字,臂力之强,箭法之高,实为平生所罕见,环视群雄,能做到这些的,也只有区区数人而已。这样的英雄豪杰竟然与己无缘,不能与之结交,为己所用,实乃平生憾事,无奈只好长叹一声作罢。



    将三箭从匾额上拔下之后,便按照这三箭射来的次叙,依次解开红绳,取下竹筒,然后取出竹筒中所藏的纸卷。



    只见第一张纸上写道:“晋武新崩,晋惠肇立。外戚专权,藩王虎视!兵端一触即发,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吾奉归命侯之命,联络各方义士,只待晋朝内部一乱,我方即揭竿而起,克复东吴有望矣!附衣带血书与联络地图一幅。”



    孙绍国读到此处,也不知是喜是忧,本来晋武帝驾崩,是极大的好消息,然而归命侯之所以以红绳羽箭传信,就表示事情非常紧急,一方面,一旦晋惠帝登基,而外戚专权,那么当初对于孙吴皇族的优容条件势必作废,换句话说,东吴皇族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因此,昔日的东吴后主,今日的归命侯孙皓才觉出命在旦夕之间,故而衣带血书,羽箭传信。希望得到南方的反晋势力的支持,从而在将来临的乱世之中获得一席之地。



    孙绍国一挥泪水,接着打开另一个竹筒,念到:“曩者讨逆以一校尉创业垂统,仲谋励精图治,东吴全面强盛,传到我孙皓手里,以致举江南而弃之,身辱为奴,百姓受尽北人欺凌,苦不堪言,皆是孙皓一人之过。值此晋朝内乱之际,若我辈奋发图强,矢志复国,必然一呼百应,所向披靡。吴亡以来,我以归命侯之身份,一直在秘密广泛建立据点,厉兵秣马,一刻未尝歇息。血书以誓,志士铭之。”



    再打开第三个竹筒,拆开一看,果然是全国各处隐藏于民间的东吴旧部势力的联络点。尽管后主眼下仍是身处险地,然而见到后主的血书,与联络点的地图,孙绍国异常兴奋地对众人大声道:“世人传言后主昵近小人,滥用刑罚,以致大臣诸将,人不自保,最终亡国,看来都是谬论,今日这罪己血诏即是证明。”



    “既然后主让我们按照地图所示,与散落各地的东吴旧部联络,以谋大事,我等为何不遵命而行呢?难得我们后主有此雄心壮志,我辈平日个个自命忠义,事到临头,难道还会退缩不成。在座各位或因忠义而聚,或为仇恨而来,我想人人都想与晋朝统治者决一死战。只是出师无名,事难成就。今既有羽箭血诏,我们便可以复国为名,兴起一支义师,只待晋朝内乱爆发,我们便可壮大自己,如此,终使不能一举消灭晋朝,也可为南人争得政治上的尺寸之地,从而克复东吴,也是指日可待了。”



    孙绍国继续激怒众人道:“想当初,晋朝太康元年的平吴之役,是何等悲惨!北军欺我东吴无人,杨荷之战,王浑部将城阳督尉张乔以区区七千之众,竟然将我东吴三万水师杀得溃败,宰相张悌与脓包太守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皆为北军所斩杀,吴人大震。自此东吴军队便失去了抵抗的信心,王浚与王浑的军队才长驱直下,势如破竹,我东吴将领纷纷请降,因此王浚之军举帆直指建邺,后主孙皓用白布绑住自己的脸,抬着自己的棺材到王浚的军门去投降。”



    “这是怎样的耻辱啊?王浚解开白布,然后焚烧棺材,收下后主所献的东吴图籍,其中详细记载了我东吴的州郡、户籍,兵士多少,令我江南百姓又改事他主。平吴之后,群臣皆贺喜,当时有位降臣南向流涕道:‘若不是后主昵近小人,滥用赏罚,也不至于将大好江山断送他人之手。宗庙山陵,于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当初刚开始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心里也认为后主孙皓是个昏庸的败家黄帝,知道今日才看出后主的良苦用心。一时的委屈求全,只为以后龙翔凤翥。一个人能在所有人的指责与误解中强自隐忍下来,等到时机到来,就突然雄飞,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担当啊!”



    “因此,我们的后主是位具有大胸襟、大担当的伟丈夫,好汉子。今天下英雄莅临敝庄,承蒙不弃,推在下为义师领袖。那么在下便却之不恭,勉自忝任再说,待日后迎来銮驾,在将令旗交给后主。在此之前,由在下暂时统管,因此我在这里号召各位尽全力支持此次大事。待我东吴复兴之后,各位都将是开国元勋,名垂青史矣。”



    孙绍国说完,群情振奋,纷纷请缨。诸人之中,只有一人始终是一言不发。这人正是东吴重臣步骘之孙,步协之子——步璿,当初步协之弟步阐叛吴降晋之后,将兄子步璿、步玑兄弟送到洛阳当人质,之后步阐被后主斩首,步璿兄弟便打算从洛阳逃回江南,步璿兄弟二人文武各有所长,步璿自小习武,粗通文墨,生长军中,对于行军打仗早有些体悟;而步玑则文才出众,谋略过人,风流遐迩,然而体弱多病。



    步玑心想,反正这次为族叔出卖,在他国为质,九死一生。然而,家族累世名声就此在他兄弟这代中止,想起都不大甘心。倒不如想个方法,逃回江南,纵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落得个同死社稷,为国捐躯的结果。太史公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者,不就是说得“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道理么?古往今来,有人美名远播,有人遗臭万年。



    如果自己不思改变,便由着命运摆布,客死异乡,也不思逃回故国,为国效力,怎么对得起天地祖宗。然而每每与兄长步璿提起,步璿总是一腔热血,恨不得立刻手提三尺剑杀出重围。然而这种鲁莽,终究不能成事,要成功逃回吴国,就必须要有深谋远虑,步玑素来喜爱读些兵书,对孙子兵法,尤其是司马穰苴的兵法尤其精通擅长,便在洛阳大牢略施小计,装作食物中毒,晕倒在地,牢差得知,还以为他们装病,便用力抽了几鞭,见没什么动静,便将他们装进两个大麻袋中,抬到乱葬岗,仍在那里。



    步璿待牢差走远,努力挣脱束缚,从麻袋中爬出,见其弟步玑一动不动,便走过去解开袋口,推了推他,笑道:“他们都走远了,弟弟,不用假装了。”一连说了几遍,步玑仍是一动不动,步璿才感觉到不妙,忙将步玑拉出来。解开绳索一看,步玑已经气息全无,活活闷死在那麻袋之中,步璿欲哭无泪,连夜草草葬了兄弟的尸身。



    然后脱却囚服,换上百姓服装,翻越城墙,逃回江南。路遇孙绍国,得到周济,听他说是一方抗晋首领,自己又与晋朝有不共戴天之仇,因此一拍即合,投在孙绍国麾下,成为孙绍国的入幕上宾。



    这个步璿本是个慷慨激昂的英雄好汉,胞弟步玑死后便渐渐沉默寡言,众人都很理解。步璿不是没有听到首领孙绍国适才所讲的那番话的意思。他本想说话,但是众人一致同意孙绍国的想法,认为并无不妥,自己也就没再说其他不同的观点。



    孙绍国看出步璿心里有话想说,便说道:“步璿兄弟,心中有话,不妨直说。”步璿这才抗言道:“虽然后主三发羽箭,衣带血诏,所言慷慨,我辈本因竭尽全力,匡复大业,然而要举兵反晋,光靠我们这些人,恐怕还是以卵击石,纵使有后主那地图上的东吴旧部一同造反,也未必能够成事,因为晋朝初建,气数未尽,即使此时发生内乱,我们想从中取利,倘或他们矛头相外,平定了外乱之后在做鸡虫之争,我们悔之晚矣。”



    “依我看,我们大可不必现在就起兵谋反,首先要设法迎回后主,这样东吴旧部才能归心我们,然后等晋朝内乱到白热化阶段,彼此不能兼顾,那时再举起大纛,纵使不能一举灭晋复国,也可从中取利,打下根基,徐图发展壮大。再说,我们为忠义而聚首此处,并非为了做什么开国元勋,垂名青史,仁兄这么说,也委实有欠考虑。言尽于此,希望仁兄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