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上春秋
字体: 16 + -

第12章 大屋祖祭(2)

    大镬平时置于梁上,祭祖前才放下来。然后擦洗干净,煮整羊、整猪。

    擦洗祭器这事必须家主和主母亲自动手,最简易的办法就是煮沸水一天一夜,什么渣滓灰尘都干净了。

    伊希看向大火塘,估摸了一下,这只大镬煮整牛都够了。但是,牛肯定不可能,只有诸侯才有资格献祭牛牺牲。病牛、老牛杀之前还要上报官府,由官府指派庖户来杀。

    虽然无盐邑官府名存实亡,但是别的家族也会监督。

    三日后,就是无盐邑春祭。各村形式都相似,告祖、求神、驱鬼。春祭下来就大吃大喝,载歌载舞,预祝丰年。

    原本春祭这一项,在天下,由天子主持;在国,由诸侯主持;在无盐邑,自是邑宰。但邑宰不便,就由里长们代了,年年在空桑或咸池举办。空桑就是桑林空地。咸池,就是芦苇荡,取过去盐田之咸。

    今年春祭轮到东阳谷河西村。靠山村就只需祭祖,祭完之后带着酒食和桃符,去参加河西空桑春祭。

    酒食好说,辟邪用的桃符,则是考量家族实力的东西。用来比较和相互馈赠,多多益善。既可佩戴身上,又可挂家里,门上、窗下、帐外。重点是,还可表达意愿:平安祝福,或者倾慕。

    桃符上要刻画神荼和郁垒两大门神,可繁可简。

    有条件的人家刻画神像,省事的话,只刻名字也可以。这就要考量家族素养和人才储备。届时多备空白桃梗,由族里最有学问和德行的优秀子弟握笔掌刀,现场刻画。求的人越多,家族得到的赞美越多,福气自然也越大。来年必是无病无灾,丰收也是一定的了。

    一场春祭下来,若是人人手里都拿着某个家族的桃符,那么这个家族的人心情就可以顺畅一年,诸事当然也会顺利。这件事唯一不可由门客代劳,祸可以同背,福气不能替代。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过年时,跳傩舞、驱鬼,抢桃符,象万圣节一样。

    这些就是伊希一路听来,整理出的春祭完整版。

    此时她见了这只卫国宗主赐下的大镬,突然就想到,若十八年后卫国被秦王嬴政灭了,宗族倒了,宗主想起靠山封邑来,大家会不会兵戎相见。秦二世都能把卫君角废了,赐姓,一样可以除族。还不带一丝血脉牵连。帛书当然也不作数了,除非找周姬延改过。而姬延同学还有四年就挂了,他自己的九个鼎都没保住。

    当然,这肯定是伊希一时无聊乱想。因镬与祸同音。还没有脚,“无足曰镬”,不会自己跑路。

    卫国宗主肯定也没这个意思,大镬乃重器,表示器重端木莲。

    事实上,靠山端木祭祖,的确有那么一点尴尬。卫国宗族不来人,祭祖时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祭祖活动势必要进行,不然落在别的家族眼里,就是攻讦,甚至兼并理由。因此,年年不来年年请。

    甚至,连上西少女这招都用上了。同姓不婚,当然要养在外院。范家女进上西院,也是同样道理。但不知是不是端木私学教得太好,宗族子弟都成了柳下惠。

    伊希觉得抽脸的正是这一点。宗族子坐怀不乱,旁支女投怀送抱。

    端木孟良就是没有记住柳下桥......子不言父过。过去是他代表靠山去卫国朝宗,才认识了卫罗氏。

    端木莲气恼也是应当。

    今年端木叔梁、端木季栋两兄弟已被派出去了。卫国宗族可以不来人,靠山旁支却不能不去。还要送去今年的丝绸、山货、猎物及毛皮。上贡才是关键,表示没有反主。

    所以,尽管靠山村有山有田,赐姓端木这一支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子孙越繁茂,越举步维艰。有肉有丝,族人却餐素着麻。

    伊希对此表示理解。换她当家主,也不会让族人过得奢靡,招卫国宗族惦记。

    有时名不正言不顺,反而有正能量。但你妹,她不愿意啊。

    事实上,她来之后还没过过大节,也没吃过一块大肉。只在初一、十五和三旬日喝过肉汤吃过鱼肉。毕竟她有小鱼纹,比庶出多了一条鱼。也就在那时,才有一条黑乎乎的腌菜发放。不是解油腻,而是盐压腥。腌的是韭菜,这个菜最多。只要种一次,就可以割了又长,长了又割。

    诗经里更没少它的影子。祭祀也会用到,献羔祭韭。祭韭,就是韭菜。

    但是腌韭的那个味道,不知怎么搞得就象运动健将的脚丫子味......

    冬季供应的又只有这个。腌菜,就是寒葅。半采集农耕,菜不是粮食,不入正田。可种的菜品种少,量也少。蔬菜水果几乎都是采摘的野菜、野果,冬季来临前还要做成腌菜和果脯。

    少量菘菜还不够门客和长辈们享用。嫡三代吃的都是腌韭,其他人更难以描述。

    伊希这才一发狠,跑山上煮了一回岩羊身边撬到的岩盐——草食动物没本事弄血盐,它们才最清楚可食用的原盐在哪里。回程时,伊希又发现了昆仑瓜。量不多,她也就没拿去给东院鉴别。

    小胖子吃了没横死当场,已证明伊希出品的盐食,估计能吃。她本想拿回来,后又想想卫罗氏精力不能太旺盛,这才算了。天天织布不行,刷牙还行。

    鸡初鸣,咸盥嗽。青盐刷牙,是端木家主和主母才有的待遇。

    余者,则只配嚼柳枝。

    古人折柳相送,寓意颇丰。

    大屋会餐也天天见,一日不见如三秋。

    火塘边排放了九口陶瓮,这在靠山端木,大概能替代鼎的作用。瓮里就是传说中的肉和汤,由胖大厨妇掌勺,一一盛入陶盆。再由纤腰婢女,端到各处座位,由主及次,由内而外,分给众人。

    大屋堂中散发袅袅肉香。伊希闻到后,眼神变得很微妙。

    晚辈平时没肉吃,但长辈们还是能,理由是陪门客。卫国端木养食客,靠山端木循例减等。比起卫国宗主养门客上千,靠山不过十几人。就这十几人的用度,都够靠山喝一壶了。但是,咬牙也得养。想挤身世家大族,门客是必须的。以帮扶主人,教授子女。不拘士人,文武方术,有一技之长便可。

    过去端木莲就是以武投靠,焉知不能光耀、壮大门楣。

    端木大屋里就不止端木族人,还有范姓族人,并且人数多于端木。四方围坐于火塘,也分不出个高低,于是就以内外别亲疏、分主宾。

    大屋火塘内圈北面就是家主、主母、门客上座,然后妇人一律在西,男人一律在东。在各自区域内,再分亲疏远近,不受宠、不受待见的就自觉坐外围。不然看见闹心,也影响食欲。

    于是伊希也就十分自觉地待在离贵主、贵宾们最远的西南角,青罗帐下。南边也都是她不认识的范姓族人,因此也少有理她。至于她们认不认识她,她也懒得理会。或许正是认识她才不理,却正合她意。

    她现在是渔网外的小鱼,想自由自在,就不能触网。等她再大一些,就海阔凭鱼跃,和靠山说拜拜。

    食物发放是轮完长辈,才轮晚辈。

    伊希一会儿还得回上西少女的地盘去领自己那份。在大屋西北角,主母左后方。

    正因席上座次,伊希才明白了端木各院取名逻辑。不然,她还以为上西院上西天会比较快......

    古人成亲早,战乱妾侍多。

    想到上西少女,伊希不由抬眼望向大屋东北角。端木家主右后方,跪坐了三十多个妾侍。这些妾侍正在他身后忙着煮酒、温酒,服侍家主、主母,以及门客。闷了,还要歌舞助兴。门客看上,还得陪睡。

    此时,妾侍们身前的木地板上放置着一个个小火炉,旁边还放了一系列酒坛子,米酒,果酒都有。低度酒不易醉人,方便随时取用。

    上西少女不可能嫁去端木宗族做正妻,多半也是妾。若选不上,也可凭借旁支身份联姻。

    伊希面无表情地移回目光。

    发放食物的婢女过来了。还没走到伊希面前,又转身往回走。似乎没看见卫罗氏的陶罐,而她手里端着的陶盆里还有一半清水鱼羹。鱼是鱼,水是水,看上去很鲜嫩。味道就难说了。

    不过伊希不挑食,该她的就是她的。于是她伸手拉住婢女的胳膊,提醒她道:“还没发完。”

    那婢女回头,吃了一惊,手一斜,汤汤水水顿时撒了一地板,几条鱼也躺平了,摔得骨肉分离。婢女吓愣了,还好陶盆没掉地上也摔了。不过陶盆不是陶罐,没入规制,但她还是立刻小心地放下手里的陶盆,随后不顾地上的汤水,匍匐在地,战战兢兢:

    “九女饶命。君女、君女,鸢儿知错了,可、可鸢儿当真未曾见过大公子所藏金钱,求妳勿再逐奴。奴出村后,险被野人掳走。幸遇五公子援手,方救回奴一命。奴万死不足以报五公子大恩大德,呜呜奴不畏死,唯不肯为禽兽撕碎,裹野人之腹,令其再伤人命!奴、奴父母亦、亦为呜呜......。”

    撕心裂肺,泼天冤屈,莫过于此。

    伊希听得都差点潸然泪下——如果不知这婢女是谁的话。

    鸢儿曾是卫罗氏的婢女,因此唤伊希君女。伊希当日只是赶走她,让她去找管事另外安排。不想她离了村,回来还做了主母跟前的婢女。而伊希赶走鸢儿已两个多月了,还能扯她身上。短短几句话,一万个陷阱在里边。她还该感谢那六枚刀币藏得深,不然落不到她手上。伊希不由气笑了,真当她软柿子?

    她的钱扎对位置,一样能要人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