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上春秋
字体: 16 + -

第9章 有敌来袭

    年关将至,端木大前院里除了门房、护卫、杂役,工坊都停工关了门。

    端木家风极重良善,以德服人,从不欺压田客、雇工和下人。子女也不允许纨绔,上西少女更要行止端庄。好名声可以传,绝不能有污。

    伊希提着罐子,迈进端木大前院,整个人气息都收敛了。因为,她也是上西少女。

    凭她的身手跳过前院门槛并不难,但她却不能这么做。太出格的事,马上就会传遍整个靠山村。古代女子上蹿下跳,想也不会传好话。但只要做的事与年龄和能力相符,就不是出格。她爬过了门槛,没有引来村民惊诧的目光和非议。

    所以,这还是个讲公理的时代。

    伊希每每想到这点,就会无比庆幸,她还不是人,还能做一些事。比如,外出找野菜、野果。如果采回奇花异草来,被东院见多识广的门客证实能吃,还能获得嘉许。唯一出格之处,冬季小孩一般不会外出。但父母不管,谁也不会多事。

    门房更不会多问。端木九女的事,村里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然而对主家人,他们没谁有资格表现怜悯。

    最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告发,雪上加霜。

    瑞雪兆丰年,连日夜雪已初停。

    街上雪已扫过了,青石板被冬日暖阳晒得半干半湿,缝隙处还有一些冰碴子。不留神踩上去,很容易滑到。伊希小心地踩着石板中部往前走,主要是为手里的陶罐,摔碎了是件很麻烦的事。不问情由,都会有惩罚。还要上报端木家主母,同意后才能重制,在此之前就得饿着。

    陶坊都关门了,这年还怎么过。

    街道旁摆摊卖多余猎物、皮毛,药材、干果或手工葛麻鞋袜、麻布、绳结的村民,看到伊希手里的陶罐,都微微低下了头。这是端木女,不是范家女。

    靠山端木是卫国大贵族端木宗族旁支,范家是平民。虽然靠山家主也曾姓范,如今却已大不同。贵族赐姓旁支,与平民之间,地位也是天壤之别。贵族、士人才能占田。平民没有食田,脱离不了劳作,连士人都做不成。

    不过,范家虽客居靠山村,人却比端木主家还多,又都是家主亲戚,更不容小觑。靠山端木家的中、小管事几乎都是范家人,范家女也都进了上西院,成了上西少女。同样有端木陶罐,但制式还是有主客之别。

    端木主家陶罐也有嫡庶之分,身份等级绝不能乱。

    端木各院也都座落在街北一侧的石阶上层,范家和田客、雇工等等都住在街南一侧,地势较低的沿河院舍,从土墙瓦屋,亲疏、等级层层递减,直至街尾处的篱笆茅屋。

    出了端木大前院,左边台阶上第一个院落就是端木东院。不过,街尾才是东,街首在西。

    伊希刚来时,为这个院名也很是奇怪了一阵,直到她去过街中心的端木大屋领朝食和辅食两顿食物,才明白端木各院的取名逻辑,是按席上座次。这样就不难理解,也是罐子管理法的延伸,民以食为天道。

    东院是端木男人活动的地方,有帐房、讲堂、格物房,客房,以及门客居所。伊希得到的大部分消息都是从东院得来,当然,女子不能随便进东院,但她还小,找几根杂草或几块石头拿着,进去也不难。这样就可在东院格物房里混上一阵子,出来后去哪儿,谁还管她。她顺便也可了解一下,时人对药植、矿物的认知状况。

    今天因左手指跳,伊希又准备了几根枯草和石子,打算混进去,看看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东院说不定就有隐士,伊希心中已锁定几人,不过还没确认。既然为隐,便没哪个会写在脸上,挂在嘴边。

    她刚踏上东院台阶最高处,突然,“嗖、嗖嗖——”

    对岸河西方向,射来三支利箭。东院门上一名看院壮汉,当即冲上前来伸手把伊希一拉,随手就往身后一扔。伊希立时顺势一个翻转,抱着陶罐便撞向东院院墙,用肩头卸掉了大部分冲力,紧跟着贴墙蹲下。

    罐子,当然也无事。

    看院轻“咦?”了一声,满以为会听到陶罐碎裂的声响,回头看了一眼伊希,见她无事,也没多言,又回头俯身拔起了地上品字斜插的三根箭镞,中间一支上还绑有细布。他没有解绑,看着箭尾处的徽记,口里念出声来,“蒙山?”,然后掉头就往东院门内跑去。

    伊希蹲在石头院墙下,前无遮拦,但见对岸河堤古柳树上站着一身形高壮男人,便是射箭人。他也没再继续射箭,背回大弓和箭囊,跳下柳树,跃上河堤下的马背,骑着光溜溜的白马往河西村方向而去。田里无作物,白马径直从田中轻松跑过,很快就进了河西围村桑林。

    伊希眨了眨眼,这是下战书?她知道蒙小胖家与管家交好。蒙家来人箭射端木,肯定是替管家传讯。并且对端木各院很了解,知道东院是什么地方。——伊希心目中的靠山情报中心。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很快,几个端木男人出现在东院门前石阶上。几人见对岸人已不在,说着话便转身往回走。

    伊希这时候不好马上跟进,隐约听到几句,“齐......”、“军队”、“召集诸村......”

    当她听到报请家主商议时,想到端木莲过去很不喜欢她父亲,恐怕碰见她这个孙女也没好事,便暂时放弃了进东院的想法,起身拍掉沾在褐色襦裙上的灰白墙灰,顺着东院院墙往东走去。走到院墙尽头,穿过东院与西院之间的步道,上了西院的台阶。

    上西院在西院后坡上,但伊希没回上西院,而是进了西院大门。西院再往东,就是庖厨及端木大屋,以及占了主街以北半条街的北院,端木主院。

    西院是靠山女子劳作的地方,养蚕、煮茧、缫丝、晒丝、染丝、纺织,都在这座院子里。

    院中四角各有几棵古老桑树,年轮不小,树冠高大。房舍全是石基木屋,古朴精致,整洁、宽敞。

    桑麻村纺织坊,可说是端木氏重地,主要经济来源。不过现在蚕还没孵化,桑叶也还没长出。

    今年丝麻已尽,只待来年。

    院子里冷冷清清,不见人影。院中落尽枯叶的桑枝高处,还残留了几枚干瘪的桑葚。东阳谷桑林茂盛,鸟儿都养刁了嘴。靠山村人也晒桑葚干,拿来做主食。

    伊希快步穿过院子,走近东角门,推开门,里面是一处独立小院,只有两间房。她在右侧房屋门前停下,喊了一声:“娘。我回来了。”

    然后推开门,提着陶罐走了进去。

    房间内一如既往,不会有人回应她。火塘也熄灭了,兴许就没加过柴。

    伊希不可能一直待在房里不出去,守着这口火塘。她关好门,走过去在火塘边蹲下来,放下手里的陶罐,用火镰重新打燃了柴禾,架上松木柴。然后,在“哔哔啵啵”的松枝炙烤声中,闻着松油香,转头默默看向背朝南窗,织机前那位动作娴熟的年轻女子。

    节奏舒缓的织机声中,一声声“哐、噹”、“哐、噹”,织着皇帝的新衣。

    她甚至感觉不到冷。也感知不到人。

    端木九女无父无母,并非父母亡故。而是一个离家出走,一个得了癔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