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上春秋
字体: 16 + -

第4章 野人有谷

    城邑外,过了护城河即为中里。河泽遍地,芦苇连荡,正是过去田田盐池。

    夏季凫游莺飞,景色十分宜人。泛舟其上,天上地下,白云苍狗,不知身在何处。

    如不考虑吃穿的话,堪比瑶池仙境。

    下里近山,沿平原边缘散落无数农田村庄。山下尚有几亩薄田,堪堪养活居住其上的村民,世代生息繁衍,为过去留下的盐民小户。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有二十几处大小不一的谷地,为世家大户所有,相形之下,称得上膏腴之地,以东阳山谷为最。

    东阳谷里,有两大桑麻村。靠山村和河西村。

    村名不出奇,若无盐邑一样直白。两村隔来水河相望,来水......这名字也没什么想象力,自东阳山山腰处洞中而来,不知源头。

    洞中泉水流不尽,岭上松针落无穷。山风袭来,铺满一溪地,水在叶下行。行至谷底,涓流成河。由东南往西北走弓背,将谷地分割成了两部分。

    河水温暖,经冬不冻,泽被谷地,

    谷中除了桑麻,还有田地可耕种黍麦。远近难得的沃土,乃三家大户田邑:端木氏、管氏和钟氏。佃客雇农围居成村,养蚕种麻,渔猎耕樵,自给自足。

    靠山村为端木氏所有,背靠东阳山,呈弯月形。

    管氏与钟氏比邻,同封在河西,两家合居一村,对外只称河西村。

    谷地北、东、南三个方向山势较高,山上植被茂盛,秘道纵横。其中一条据说可直抵楚国夷陵,武落钟离山,相传为四百年前齐国管相时期开辟出来的贩私盐旧道。

    管相为齐地盐神,钟离山有一楚地女盐神。不知二者是否相关,偶被人提及,便会招来管氏诘难。

    当然,结果往往付诸一哂。封地各村都来自不同诸侯国,不会在意其他国人眼里的尊神。不过东阳谷实力还是有目共睹,田肥、人多,不可轻易得罪。

    在更早的时候,东阳山谷还有一个非官方的名称,野人谷。

    野人谷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后来周朝初民发现平原蕴藏丰富的盐田,周天子立即派兵大力驱逐,才赶走了野人。但时不时还是会来犯,从未彻底肃清过。

    鼎盛时期夷匪也很猖獗。是以,不靠山的村子都用土墙、水沟围了。女人孩子,也不允许出村。

    无盐邑成了废邑后,村正逐渐由各家族族长取代,食邑也彻底变成了家族领地。

    日久天长,不管是何来历、何等身份,只要持有封邑帛书,便无人追究。想要追究也难,帛书动辄上百年,乃至所属国都可能已成为历史。唯一能收回的大概只有周天子,但现任天子也不见得会动先帝赐封,违背孝道。这种事如今其实已不可能再发生,有这功夫还不如另就高处,也许开荒都比在无盐邑强。

    因此,除了无盐邑封邑上居住的人没人会在意。一旦发生争议,没有帛书就立不住脚。

    此外,里正就是村王,五村一里。也不是距离的一里。

    如早前的部落联盟首领,里正是由五村共同推举。身强力壮,头脑清楚便可担任。山匪、野人来时,登高一呼,带领五村青壮保卫家园。平时协调村与村之间关系,以免战斗时不齐心。再多也就没有了。

    没有兵役,没有苛捐杂税,整个一世外桃源。

    这样说,似乎也不尽然。

    里正上面还有乡正。乡正是邑宰之下的正式官职,有文化和德行的士人才可出任,称乡大夫。负责教化乡里,选贤举能,向诸侯推荐官员。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分,属于最基层的官员编制。

    不过无盐邑最高统帅邑宰都懈怠了,乡大夫自然也不能再发挥其作用。虽仍然很受尊敬,里与里之间的矛盾,还得靠他们解决。而显然,一般都留不住。

    哪怕自己家族在这里也留不住。有本事的,怎么也会换个地方继续出仕,不老不还乡。就算还乡,也多成了隐士。那么其实隐士才是无盐邑的幕后主政,亦多半任性无为,还把邑宰给圈了。

    故,无盐邑实实在在化外之地。地广人稀,野人天堂。不过这个野,却是在野之人的野。

    白雪覆盖,群山寂寂。

    东山谷中两大村落屋舍俨然,掩藏桑梓间。冬季田野空空,不难看出秋收过的痕迹。由秋到冬,从黄橙橙、红艳艳一片热烈,到白茫茫、蓝澄澄一片静美,有位伊人,足足瞪眼看了三个月。

    这位伊人,就是伊希。

    熟悉无风景,山谷美景在她眼里已化为了地图,家家户户了然于胸,无比精确。敢不精确。这片山谷她只看一眼就记住了,何况整整看了三个月。

    她不懂农桑,搞不懂这里人为什么收了谷子......或许麦子,田就一直空待来年。种麻的地,绝不种豆。也不说种点蔬菜瓜果之类,想偷点来吃都没辙。

    这大概就是田不正不种,割不正不食。天天看,天天想,看得她是越来越烦躁。

    不是说眼睛一闭世界就终结了,贼老天,死都不让她安静地死。

    一开始,她还以为到了阴曹地府。心想既来之则安之,正想歇歇脚,好好欣赏忘川两岸,亡域死境开满的血色彼岸花。结果仔细一看,发现那花却是生长于盐碱地的碱蓬。秋天红地毯一般,包裹着金黄色农田,铺满涞水河下游湿地,再过去就是白花花的芦苇荡了。

    涞水也不是黄泉水,黄泉鹅毛不浮,而她是从水底爬上来。

    是不是涞水二字她也不清楚。她是听人这么叫,请教的人又都不识字,包括她自己现在也是个文盲。于是,她就用自己懂得的文字,按水文习惯加了三点水,标注脑中地图,就是涞水。

    她还问到了岱宗,也就是泰山。几乎同时她就想到了,泰山是天下神山,开天辟地盘古王的脑袋,山下有冥府之门蒿里。伊希听过这个传说,死而复生,难免想到是不是与他老人家有关。

    泰山直线距离也应该不远。而她认为的不远,现在却咫尺天涯。

    这个地方和她知道的世界还不太一样,就象浸了水的模糊地图,似是而非,还放大了。并且她还惊异地发现泰山会消失,方位也会变,尽管细微,但是她确定。

    这令她感到更莫名其妙和不安,这特么还是地球嘛?

    时光,显然也逆转了。身体也有不一样的变化,不过现在她还说不上来。

    她常常坐在靠山村后最高的东山坡上眺望泰山,思考平行世界的原理。她的人生地图,只能重头再画。可惜没望见齐长城的影子,不然她或许早就能确定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年代。没有齐长城,就没有孟姜女。

    这个东山坡名也是她来之后才起的。虽然也可以叫无名高地,但是周围山头那么多,总不能全都叫做无名高地。而如果学村民的浪漫叫法,就是此山、彼山和那山......不知哪山。

    坡名取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为,她曾经的家就在泰山北,那一方......

    回是回不去了。垂下眼帘,密长的睫毛掩藏住了眼里浮上的落寞。

    伊希想去蒿里。也许是为寻一个答案,也许是为心安。以前她是不信的,但现在......

    现在她一步也离不开靠山村。出了村,会成为野人的食物。

    是啊,这里闹野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