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散打四十六年
字体: 16 + -

第30章 打条戎轻敌

    在攻打条戎的战争爆发以前,宣王着实对自己的实力估计的非常充分,可以说自信满满,胜券在握。但宣王毕竟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雄心壮志的人。雄才大略,就是决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和任何事,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决不动手。主要表现是做事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风格。雄心斗志就是“想打!敢打!”

    为此,他除了和大臣们多次研讨,充分论证外,方方面面地权衡打战的必要性,充分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之外,还依照大臣建议,特地请来全大周有名的阴阳卦师算了一卦。

    那卦师姓怀名现,作为卦师,这个名字有点名不符实,他应该是地上的全知道,天上的知道一半才对。他的名字应该是“怀往现”。

    也就是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更厉害点的话是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

    怀现老道士一派仙风道骨之范,长须飘洒,头戴一顶黛色道帽,身披黑色道袍,二目深邃,额头奇峡,似有通天大圣之态,又有达地通灵之感。

    他在一年之中,半年住在楚国武当山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半年在三秦大地的镐京早练玄门,晚练妙法,自认为得道成仙,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表面上他与世无争,六根清静,其实他无时不在等待宣王召见,好践行“学成文武业,与帝王家”的人生准训。

    此时的宣王,虽然对祭祀通天之事,怀有敬畏之感,但着实还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

    怀现进得宫来,领命过后,便被一众小道士用八头青牛拉着的牛车,簇拥着来到宫外两里地的祭坛,燃香烧蜡,请天请地请神,画了七七四十九道符,又让前线将军送了一壶水来,观了三个时辰,终于慎重地得出结论:

    “出师必胜!”

    宣王终于信心爆棚了。他作为那时候大周的最高统治者圣尊宣王,自认为大周乃是天下中心,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甚至在与条戎开战的时候,还不知道有条戎这个西北胡人国家,以及倒底有多少人。

    在他看来大周天朝以外都是蛮夷,蛮夷与大周天军打战,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然而,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宣王也是这样。

    他的决定却遭到来自周王朝贵族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跟随周先文王打江山遗留下来的贵族,分封他们到边境王国不愿意去,他们宁愿留在朝堂做差,享受荣华富贵。特别是那些外姓王的二代三代们,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只想当大官,做大事,做大人,吃喝玩乐,日嫖夜赌,谤议朝庭,时刻以功臣自居。

    这一帮帮人,宣王平时最看不惯,但是,这部分人势力不可小觑,只好面子上顾着,逐年增加福利预算,好吃好喝侍候着,笑脸相迎缓和着。只要他们不犯上作乱,钱由他们用着,女人由他们玩着,法由他们犯着……。

    实在他们搞的动静太大了,也只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做出个处理的姿态而也。因为,不是不想处理,而是不好处理,那边犯了王法,这边刚刚要处理,旁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地方诸侯、朝庭高官马上有人来说情,甚至以拒不出兵,拒大执行宣王命令来要挟宣王。提起这些事情,宣王心里就大大的不爽。

    所以,这绝对不是宣王的本心本意,其实,在他心里,他讨厌死这些寄生虫了,这些人是他的心头大患,比敌人还敌人,是最坏的敌人,是最大的敌人!早晚得除了帮寄生虫、卖国贼!

    但是,这回宣王不干了,他在庭前高层决策会上大发雷霆,吼道:

    “我总是认为,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个君王,一个军队,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他和杜伯、吉甫会同兵部以及西北几个信得过的诸侯召开秘密会议,制定了详实的作战方案。然后召开紧急会议。

    宣王以王的名义,以最高领导人,最高总指挥的权威,朗声宣布:

    “怀现大师听令,本王任命你为前线督军,负责战况报告,负责作战策略和方案执行的评估,负责战斗功绩评价。”

    怀现一捋胡须,抱拳行了一个大礼,回答一声:“得令,坚决完成任务!”

    宣王接着宣布:

    “本家长侄儿姬干听令,本王任命你为前线总指挥官,负责指挥全面西征军事事务。”

    姬干是个文官,袖子一抖,扬起他白面书生的脸,目光和宣王交流一下,立即回答一声:“得令,坚决完成任务!”

    宣王继续宣布:

    “远房亲戚姬光听令,本王任命你为副总指挥官,组织前线突击队,统领全线西征步兵,负责全面攻击战斗任务。”

    姬光是个武状元,早已经披挂整齐,显得英俊而威武,平时深得宣王喜爱,只见他双腿一曲,一脚跨前小半步,呈半跪,高声答道:“得令,坚决完成任务!”

    宣王最后宣布:

    “干儿子姬发听命,本王任命你为副总指挥官,负责组织前线敢死队,统领全线西征尖刀部队,兼任骑兵总指挥。必要时必须亲率敢死队冲锋在前。”

    姬发是本家族姓战死亲戚的遗留孤儿,宣王办了一个学校,专门收留和培养这些孤儿,其中一些优秀的被宣王收为义子,他怔了一下,仍然大声回答道:“得令,坚决完成任务!”

    宣王总共组织八万人,号称百万大军,择黄道吉日,浩浩荡荡,挺拔前行。那阵势,那气派,突突突,向着西北条戎方向,雄纠纠、气昂昂,在白雪飘飘的西北原野上,在浓云滚滚地天幕之下,一阵阵黄风嗖嗖地刮过士兵和将军的脸,将士气概如虹,战情正夯,那情境如长龙过江一般,气势磅礴。

    宣王要的就是这种逢凶化吉,不战而胜的效果,他非常清楚,新闻战舆论战的重要性,

    所以,当战争爆发后,最高统治者周宣王并无战心,他认为,凭大周百万大军气势,凭我宣王的威加国内,风行列国的名声,即可令条戎闻风丧胆,扫地而回,向西逃窜。

    而且在开战行军三天后,派去在条戎卧底三年的侦察人员也专程回来秘密报告,说条戎认白狗为祖先,目前战争装备非常差,总体上是“三少一多”。即:刀少枪少人少,马多。而且衣服穿得窄,腿绑的很紧,路都走不利索,因此,两军对垒,兵对兵,将对将,敌军根本不值一提。

    宣王心想,先去给条戎一点酱色看看,让他们知道大周江山永固,大周国力量雄厚,大周兵力锐不可挡!也给诸侯四方看看,同样也要给那些反对的王公贵族们看看:

    “我宣王不是吃素的!”

    同时,他想要了解条戎这个胡马到底是怎么回事?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跟大周打仗。

    这个时候,与条戎交界的边疆封建诸侯岐山郡治地第十六王姬风(旧址为今天陕西、甘肃交界),正好抓住了几个条戎的化装成老百姓逃避战乱的条戎俘虏。

    宣王心中暗喜,心想,我正愁找不到人来了解条戎的真实情况,你倒是自己送上门来了,他想马上了解这几个俘虏关于敌方的真实情况报告……。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回再接着讲,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