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散打四十六年
字体: 16 + -

第23章 武举人摇扇

    求雨仪式结束,准备起驾回宫,宦官们让御轿抬到宣王跟前,但他坚决不坐,仍和百官步行回宫。

    这支队伍人数众多,起止需时,到达镐京南门已经是下午最炎热的时候。

    队伍刚刚解散,兵部的一个下级军官就迫不及待地从袖子里抽出一把折扇使劲地挥动。

    负责纠察的御史发现这一情状,认为其时虽然已经散队,但此人如此不能忍耐,仍然属于失仪。

    御史台启动调查问责程序,派了两个御史将那位军官带到御史台,给他做了笔录,并要求他签上:

    “以上笔录我看过了,和我说的一样!”

    没想到那个事主是个武举人,凭莽劲勇猛入伍,并建有“二等功”三次,识一些字,不大会写字,但基本书写没有问题。

    他不想写,心里窝火,认为御史台小题大做,拿鸡毛当令箭。

    两御史毛了,刚想动手扁他,武举人一看两个御史想班门弄斧:

    动武!

    “啪”的一声,只见他对着桌案猛挥一拳,“咵嚓”一声,桌案象一堆废柴,应声堆在地上!

    两御史一看这架式,这个武夫动了暴脾气,怕搞出节外是非,在纸上写了一遍:

    “以上笔录我看过,和我说的一样!”

    要求事主抄写。

    武夫见两御史泄了气焰,牛脾气也上来了,也得好不绕人,坚持说不会写。

    无奈,其中一个御史只得自己写了一遍。

    武夫才勉强马马虎虎签上自己的名字。

    回去汇报研究时,两御史在上级面前添油加醋,说武夫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宣王的不忠不孝不敬,态度不端正,认识不深刻,建议加重处理。

    为此,这位主事在御史台(中纪委)开会研究时,被罚俸半年,并由兵部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并向组织写出深刻检查,取消两年之内评优评先和军功嘉奖资格。

    奏折递到宣王那里,宣王略皱眉头,御笔一挥,让这位武夫写个检查了事,其他的惩罚处理通通的免了。

    弄得御史台大小官员脸上有点挂不住。

    不过他们也明白,那个处理建议意见,是有点矫枉过正,处罚过重,存在公报私仇的嫌疑。

    那两个小御史没有上过大周专门监察学院的综合业务提高班,属于业务不精炼,办案水平不高!

    让审查对象打了个倒手拳,实在有失大周水准。

    想必他们是读书人出身,难道事先没有摸过审查对象的生辰八字,兴趣爱好,特长取向?

    要是他们找个避静的地方,让他喝十天茶,但就是不告诉他,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不准看书籍!

    不准看报纸!

    不准看电视!

    不准玩手机!

    哦,那里那时没有,反正就这个意思。只准:

    反思!反思!再反思!

    十天过后,这种暴脾气莽夫,恐怕早就蔽不住了,没有了戾气,就好办了!

    以上是第一种。以下是第二种:

    要是他们找两个美女御史去审,和他聊天。

    和风细雨地说摇扇子的事,轻描淡写地说说要负什么责任,简简单单地说可能会受到的处理,客客气气地请他确认笔录内容,和和美美地请他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还要夸他为人耿直,为国忠心。

    还有不配合的情形吗?!

    丢脸,丢我御史台的脸!

    首辅大臣申时行侍奉宣王到王极门,然后叩头退下。首辅总理临行时他向宣王致以慰问。

    宣王则挥手,朗声答称:

    “同志们辛苦了”。

    这场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

    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

    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上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

    今人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如果我们对大周三十五年神灵一年来的奋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目标考核并进行绩效评估。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能是这样表述的:

    人们都住上好房子,已完成;

    人们都开上好车子(牛车),已完成;

    人们在银号里存钱都有五位数,已完成;

    宣王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太原),已完成;

    宣王“收复”阴山以北三百里,已完成;

    人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已完成;

    做买卖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已完成

    ……

    改掉自己吹牛的毛病,未完成!

    绩效评估:好大喜功,虚报浮夸!

    奖惩措施:撬庙!

    鉴定完毕。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回再接着讲,谢谢光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