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钦差
字体: 16 + -

第18章 到达古武当

    “哎呀,不就是厨房里的泥巴嘛,说得这么玄乎。”张三保不屑地说。

    “三保兄弟此言差已,不仅仅是厨房里的泥巴,需要是费大人自幼长大之处……的厨房里的的泥巴。”王五常道。

    “那不还是泥巴吗?”张三保眉头微蹙。

    “对于普通人而言,那就是泥巴。但是对于费大人这样患了现在的病症的人,那就是神丹妙药。好比河边的稻草,寻常百姓见了,不过是一株不起眼的植被,但是对于不慎落水之人,倘若在落水时这么一抓,那就是救命的绳索……”王五常道。

    张三保打断了王五常:“行了行了,什么时候这么啰里啰嗦的。再怎么说,它也是泥巴。这泥巴,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这伏龙肝可以麻醉胃肠,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从而起到止住呕吐的效果。这正和费大人病情相同。人从娘胎里来,就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先天元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股先天元气,由小时候成长环境所呵护。如今费大人进京做官已久,现在又奔波,先天元气,损耗颇多。自然应当以其小时候所处环境的灶心土,也即伏龙肝为药引,补足了这先天元气,费大人的病,自然也就好了。”

    费一流不知这一番理论是否科学,他心想:“我是从四百年前来的,现在在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展开。我的先天元气,怕是四百年后那被盲目发展工业所污染过的水土才能补得过来呀,也许作者现在把我调回四百年后,吸几口雾霾,就会一下子神清气爽,这通身的病,便会一下子全好了。”

    李四邺道:“想来王五常先生说的是极其在理的。灶神有着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一般在小年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正所谓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这也正好和费大人巡按御史的身份契合啊。”

    费一流听了李四邺这番话,插科打诨道:“嗯,是挺像的,我听说这灶王爷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如今被贬成了七品,这灶王爷的确和这巡按御史的身份契合啊。”

    王五常轻轻撩起道袍:“费大人,此话不对,当官不在大小。子夏曾经曰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学习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如此可见,当官的本心在于推行仁道,为的是天下苍生啊。”

    费一流听王五常这番长篇大论,道:“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嘛!”..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王五常思忖着费一流这句话,顿了顿赞道,“费大人此句精妙啊,是雅而不失通俗,俗而不失典雅。”

    费一流心想:“啊,这不是豫剧里的戏词吗?好像是嘉靖年间的事吧?王五常常年在山西河南行走,又是嘉靖之后的人,竟然不知道这个?看来,这句是清朝后才写的。”

    “费大人频出金句啊,如此看来,费大人之所以担任四品大员,不仅仅是因为救皇上有功,单品这满腹经纶,当个左都御史也绰绰有余啊。”王五常由衷赞叹。”

    “过奖过奖费一流拱拱手,”不自觉地翘起君子指,哼唱起豫剧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若是身体尚好,定要迈起气宇轩昂的丁字步来。

    “费大人这个调调好听啊,”王五常问,“河南如今盛行的民歌、小调,已经是十分好听了,这个调调虽然与河南小令有几分相似,但是听起来却如同天籁之音啊,敢问这个调调是个什么来历?”

    “呃……”

    却看李四邺、张三保、杨嫣知三人,正在商议:“费大人是孤儿,幼年时,就被花老道所收养,费大人自幼长大之处,说的莫非是他师父的住所。”

    “那我们还等什么?快点走吧。去寻找那伏龙肝吧。”

    “走吧走吧,日后再说。”费一流道。

    费一流一行渐行渐远,王五常还在后面反复琢磨:“金句,不世出的金句啊。”

    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吊死煤山临终遗言曰:“文臣个个可杀。”看王五常先生如此的敏而好学,磨磨唧唧,文臣误国,说的也有这一层意思吧。(权做戏谑之语,不可当真。)

    费一流的师父俗家姓张,道号清秋。多年前,张清秋道长就一直在太行山深处、直隶西南部的古武当山修行。他在古武当山附近的直隶豫北晋东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花老道。而这花老道名字的来历,我们尚未知道。

    凭借着张三保和王五常走南闯北的经历,费一流一行终于到达了这云烟雾饶的古武当山。

    费一流一行到了这古武当山下,号称群山之王。只见这里五座山峰相连相望,峰峰直插云天,山形山势雄浑峻秀,青松翠柏郁郁苍苍。

    大山的主峰前立着一块石碑上刻着“由隋唐而还至于我,此古武当山也”,费一流看到此,心想:原来这座山隋唐年间就有了,现在得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吧,也当得起这个“古”字了。

    没走几步,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写着一句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见费一流疑惑,王五常道:“这是曹操的名句,其义是说宾客远道来访,有劳大驾前来探望。”

    “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清修的地方,写下这么句话呢?”

    王五常道:“我朝自太祖以来,便重视道教,尤其重视斋醮活动,每逢重大时日,便要请道人前去做法事,祈神降福、驱邪除妖。上行下效,纵是在这深山之中,也不时有达官贵人前来请道长派人下山做法。”

    张三保道:“所以写下这么一句话,叫官老爷见了高兴,还以为自己高风亮节,其实不过是附庸风雅。”

    王五常笑而不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