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忽必烈
字体: 16 + -

第16章 世道,乱糟糟的

    “算了,我是不想参与你们这些帝王大事的,我只想醉意江湖,那样才叫洒脱。”张半仙指一下远处说,“斡难河和怯绿涟河这一带和这一带的蒙古人多得屈指可数箭马步地,他们不知道外面却大得很。”

    “我想你传授给我点东西呢。”元好问笑到,“这世道,乱糟糟的,没有的功夫还真不行哩。”

    “那就看你的修行了。”张半仙挥一下手,“你们和我一块上路吧。我们这一路路尽缘尽,在路上,我可以对你们讲一些用兵处事之道和兵法战书,总之,我身上会的都悉数传授,不过,你们也很用心的学。”

    聪明人一看就会。

    路上,晓涵和元好问跟随张半仙学会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张半仙的好多话开启了晓涵好多思路,使她能在战略眼光上超出同代人一筹。

    分手时,元好问总感到张半仙的武功深不可测。尽管他跟张半仙学了很多,但他总想见识一下张半仙更高的武技。元好问指着眼前一棵树。

    “张师傅,你能打掉这树上的叶子吗?”

    “好吧,我就打给你看看。”张半仙说着运气合神,啪的一掌拍向几人合抱的大树。树上的叶子纷纷尘落。元好问很惊讶张半仙会这么高的武功。

    “见到你和晓涵之前的几个时辰里,我正在和一个世外高人比较武功。你刚才见到的那个那么粗的树,被那个人,远在数丈开外,双手云了一会儿,向前一推,就是你们刚才看到的那个这么粗的树,竟被那世外高人云来云去的手把树上的叶子击得纷纷飘落。那人叫万松。你们日后有缘的话一定会得以相见。我约他来比武,只此一着,我已甘拜下风。现在我教你的只是他的武功的九牛一毛,我见他是小巫见大巫。”

    一路上,晓涵的贤淑端庄,晓涵的洒脱,已深深印在元好问的心目中。

    元好问觉得他从第一眼见到晓涵就喜欢上她了,有人可以忘记自己喜欢的人,人家能自拔出这个象乌云一样的情结,但地好问不能。元好问觉得自己喜欢晓涵的心中的云越积越厚。

    借酒浇愁。

    晓涵也看出元好问的苦恼,但这令聪明的晓涵大伤脑筋。情爱之刀杀人不见血的。情爱之刀是能致人性命的。情爱之刀是能让聪明的人变成愚而又愚的。晓涵谨慎地回避着元好问的微妙的感情。

    路上,借酒消愁的元好问的身体状况很不好。有一天他对晓涵说他腹绞如刀割。晓涵以为元好问是吓唬她,但当她看到元好问的脸色苍白,汗珠如雨滴般落下的时候,晓涵心疼了。晓涵找来当地最好的医生。但元好问仍是腹疼加剧。疼痛的速度在加快。疼痛的剧烈也在一个时辰比一个时辰凶猛。元好问用最大的毅力撑着自己不倒在地上。但元好问蹲下了身子。蹲在地上的元好问感到自己快要死了。疼痛的剧烈令元好问心中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人就是这样吗?我堂堂七尺男儿说死就这么死去了吗?

    元好问的疼痛还在加剧。

    元好问感到腹中象有一把刀在搅动。

    元好问用最大的毅力蹲在地上不让自己躺在地上打滚。

    元好问感到自己确实撑不住了。

    元好问感到自己这次真的要死了。

    这时候的元好问却感到异常的清醒。

    头脑清楚的精明透亮,清楚得让元好问吃惊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对什么都清清楚楚。生死无常。

    大丈夫本该轰轰烈烈,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腹痛竟会要自己的命。

    元好问似乎感到羞愧。元好问不愿意丧失男性的自尊。他不愿意就地打滚,那样有失体统。是男人该死要朝上,不死翻过来。

    晓涵怜惜地望着元好问一筹莫展。

    元好问很惊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求生欲望。头脑清楚得晶明透亮的元好问看到的是一双充满母性的泪涟涟的大眼睛。

    元好问一下子明白了自己要活下去的力量源泉。元好问知道这漫漫红尘还有一样他放不下的就是他的皇嫂晓涵。元好问很失态地握住晓涵的手。

    元好问更加腹疼难忍。他感到腹胸中的那把刀摇动得更加凶猛。元好问把晓涵的手越握越紧。

    元好问靠紧握晓涵的手度过了他最疼痛的时刻。那个当地医师说元好问是胰腺炎,长期酒食过度所致。不象胃膜破裂。如果是胃膜破裂的话他的腹部会坚硬挺挺的。医师世学中原刘元真神医世家,是内外科医林高手。精湛的医技令元好问折服。元好问最剧烈的疼痛得到缓解,但他还是强忍着令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医师说胰腺炎是不能吃东西的。要禁食要空腹要滴水不沾,更是不能再饮酒。否则,将危及生命。元好问按医师吩咐禁食了一百个时辰。渐渐好转的元好问还是感到自己想喝酒。元好问觉得这个世界上就有一样好东西,就是酒。元好问大病初愈便又端起了酒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元好问的愁苦。元好问的朋友们也是劝元好问喝上一点点不会有事的。元好问端起酒杯抿了一点点。元好问终于下决心喝上第一杯酒。有了第一杯就有第二杯。元好问仿佛饥饿的羔羊扑在羊奶上。

    快到忽必烈大营的时候,元好问又想喝酒,晓涵用目光制止了元好问,于是,元好问放下了准备再端起的酒杯。

    元好问也不知道为什么什么事都想按晓涵的意志去办。

    元好问也感到自己有点莫名其妙。他敞开心扉地和晓涵谈了一个话题。那就是什么是情。人世间,情为何物。元好问感到自己的心绪有点乱。

    元好问说他一直都想写点东西,不是因为刻意,只是心里有那分感动,只是心里特别特别想告诉晓涵,自己现在会有一些令自己都无法解释的想法和举动,有时候会分不清自己现在是不是在做梦,还是应该和晓涵真实起来。他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相思很乱,想到晓涵的时候,那份因她才有的幸福和快乐,那份安逸和舒服,令我有些沉迷。感受到岁月的,斑驳,沧桑,有时候自己也象陷于往事的老人,沉默,放弃了诉说。真正孤寂的是一个人呆呆地想念着晓涵,他觉得那种想象会让他想到地老天荒。

    到了忽必烈大营,听晓涵说到元好问,忽必烈非常高兴。

    “以后,留下吧。”忽必烈说起了蒙哥汗上台以后,为了攻打南宋,他曾经说起自己的思路,那就是拿下南宋西南方的大理国想以此为跳板,对南宋进行南北夹击。忽必烈干得很漂亮,不但拿下大理,而且把吐蕃(西藏)也收复了(至少那时候吐蕃与蒙古人非常亲近)。这事让蒙哥汗很高兴,于是让他“经略漠南”,也就是全权处理漠南(蒙古本土之南)的事情。忽必烈到南方后,一些原先金国(那时候金国已经灭亡)的汉人知识分子,意识到蒙古人迟早是要拿下南宋的,于是很多人(包括姚枢、郝经、刘秉忠等)都聚集到忽必烈的帐下,他们对忽必烈说,南宋不同于西方的那些国家,要想拿下南宋,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汉民族的文化,实施汉化(这些知识分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根本原因是想让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能够顺利和汉文化接轨,成为一个正常的封建制国家,而不是奴隶制国家)。忽必烈认为这位知识分子的观点很有道理,于是就开始汉化。这种汉化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讲汉语,行汉人规矩。还有就是实施汉人的农耕生活(蒙古人一向是在占领区把庄稼焚毁,变成牧场放牧,他们在欧洲和中亚、西亚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鼓励农业生产,用收税和徭役进行管理等等。忽必烈的做法,遭到了蒙古本土贵族宗王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断给蒙哥汗说,让他限制忽必烈。并且说,忽必烈这样做,有想做大的嫌疑。蒙哥汗也是一个比较固守传统的人,于是他便以钩考(也就是查账)的名义,调查忽必烈手下的那些汉人知识分子,想把他们从忽必烈身边调开。后来,又撤销了忽必烈经略漠南的职权,让忽必烈当了一个闲王。但是,后来由于蒙哥汗亲自提兵攻打南宋,他不得不又把忽必烈放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蒙哥攻打南宋的时候,他安排塔察儿(成吉思汗弟弟的孙子)从北路进攻,大将兀良合台从南路进攻(也就是从大理出发),他从西路进攻(攻四川,然后从四川往东打)。但是北路进攻的塔察儿打得很不好,所以蒙哥不得不重新启用忽必烈。在他南征的时候,安排阿里不哥镇守蒙古漠北大本营。阿里不哥是一个恪守蒙古传统的人,在国内做得很好,深受蒙古本土各大宗王的喜爱和信任。当时鄂州告急,南宋皇帝派了枢密使贾似道亲率大军前去抵抗。贾似道到达鄂州,一夜之间就在城池周围树立了木栅,而且挖了护城河。这个忽必烈多次攻城,却久攻不下。当败报传给蒙哥,蒙哥大汗十分生气,派人责备忽必烈,忽必烈心里很害怕。忽必烈这个时候在朝中可以说是,仅次于蒙哥,如果蒙哥征服南宋,到时候自己的地位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如果蒙古军西征主力一旦回来,忽必烈这种优势就会消失,因为蒙古西征军是蒙哥的亲信率领的。忽必烈明白只有趁西征军还没回来,先下手为强,干掉蒙哥做大汗。现在,一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和南宋议和。

    “你真的是愿意言和?”晓涵有些激动了。

    “是的。”忽必烈铺开纸,他浮想联翩,当初,伐金,那些女真族原来是在辽朝统治下的弱小民族,但女真人向来以能征善战著称于世,人一满万,天下无敌是世人对女真人的评价。后来完颜阿骨打率领数千人起义,领导了对辽国的反抗斗争,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灭辽国,建立了金国。随后又南下攻宋,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富庶强大的金朝政权。金朝柔弱愚鲁的永济继位称帝,正好为成吉思汗伐金提供了有利时机。成吉思汗不失时机地做出了伐金的战略决策,完颜永济集中金朝全国的45万主力与蒙古10万军队在野狐岭展开了一场大决战。结果金军主力大败,后军溃逃,伏尸百里。不久,金将胡沙虎发动政变,杀死卫王永济,改立金宣宗。随后铁木真乘胜进攻金朝的首都中都,金帝被迫献出公主和500童男、500童女求和,成吉思汗撤兵。新皇帝害怕蒙古再次进攻,不顾徒单镒和太学生的反对,决定迁都南京。成吉思汗包围了中都,中都被攻破。成吉思汗下令将中都城府库的财物运往蒙古草原,随后又下令允许蒙古将士入城抢劫。金中都陷入一场灭顶之灾,大火月余不息,一座繁华的都城变成了废墟。回师草原成吉思汗称汗之前,曾亲口答应其功臣豁儿赤可以在部中选取30个美女作妻子。正是因为豁儿赤坚持要到林木中部落选30名美女,引起了秃麻部女首领塔儿浑夫人起兵反叛。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成吉思汗从征金前线回师草原,并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成吉思汗的义弟、四杰之一博尔忽战死。成吉思汗准备亲征,在众将劝阻之下,才另派大将率军征服了塔儿浑夫人。成吉思汗是个马上皇帝,他跨马挥刀统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将马蹄所到之处视为自己的领土。掠夺奴隶和财物,为自己的子孙经营一片理想的领地,这确实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出师前的争吵西征出师之前,成吉思汗诸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长子术赤的出身与汗位继承问题的争吵:术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骨肉,并非当时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究竟由谁继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是成吉思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这场冲突中,成吉思汗确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主要就是从政治稳定和个人才能方面考虑的。同时它说明当时蒙古汗位的继承还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末期推举制的痕迹:从嫡子的贤者中选拔继位者,最后由库里台大会予以确认。正是这种汗位继承制度,导致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皇族的皇位之争。术赤是长子,当时关于此人是不是成吉思汗亲儿子的争论,在成吉思汗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这个阴影一直伴随他走完自己的一生。察合台是孛儿帖生的二儿子,打起仗来不失为一个勇士,有不服输的性格。不过他生性鲁莽、好斗、残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继承自己事业的材料。窝阔台是老三,论战功和勇敢他都不如两个哥哥。可是他比两个哥哥聪明,能体察成吉思汗的心思,为人也随和,从不参与兄弟之间的争斗,从不对继承汗位表现出任何热衷。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并把汗位传给了他。扫清边界,中间突破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进攻采取了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战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马尔罕在不花剌以东,旧都玉龙杰赤在不花剌西北。国王驻新都,母后秃儿罕驻旧都。成吉思汗首战的目标是攻取讹答剌等边界城市,同时亲率中军进攻不花剌,目的在于避实击虚,从中间突破,切断花剌子模新旧二都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场战争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讹答剌城,海儿汗最后被活捉。成吉思汗为了给被杀的商队和使臣报仇,融化了银液灌在他的眼睛里。摩诃末国王之死花剌子模在当时的中东地区相当强大,他们的国王摩诃末算端,号称世界征服者。中东地区和相邻的欧洲诸国都十分惧怕他,连斡罗思的不少公国,也常常被他们袭扰,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罗思人被拍卖。摩诃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人,开始他知之甚少,太后的兄弟海儿汗贪财害死了蒙古商队,他并不赞成,也不知情,但因为太后支持国舅,他也只得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蒙古的使团。当时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者别率领的蒙古小股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而当蒙古大军日益逼近时,他又放弃首都,放弃天险,率众逃跑,从未组织过一次像样的抵抗。根据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者别、速不台率军追击摩诃末。成吉思汗要求他们要像猎犬一样咬住自己的猎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岛,也要像疾风闪电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儿罕王后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岛的摩诃末也悲惨地死去。摩诃末死后,者别、速不台又挥军北上,进入钦察草原与斡罗思地区。因术赤与察合台意见不合,玉龙杰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窝阔台为前线指挥,最后才攻下玉龙杰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设置驿传从成吉思汗到元朝诸帝,都将置邮传当作立国的大计。国土的不断扩大,从人迹稀少的蒙古草原,通往中国北方、东方,再通往西域各地,使臣来往、商品交流、赋役征发、军队调动乃至军令政令传达,都离不开驿路和驿站。窝阔台大汗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在他的提议下,“为使诸王或合罕陛下的急使能够不断到达,以利于办理重要事务,在各地设立了驿站”。他要求诸王要分别派出负责官员,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内,分开道路,分拨站户。窝阔台则进一步将这类军队部署在已经征服的各个地区,负责对各地的占领和镇戍。从此探马赤军成为镇戍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建立后,各种军队的驻防地区大体上与民族分布区域相一致。开基元德在蒙古政权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耶律楚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掌权之时,耶律楚材利用自己在蒙古汗廷的特殊地位,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政策施加影响,促使蒙古政权由游牧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对蒙古政权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耶律楚材认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重用儒生。成吉思汗在世时,虽然采取了一些重用道士、禁止杀掠的措施,但并没有重用儒者来治天下。只是在窝阔台责成耶律楚材负责征收赋税工作时,才给他提供了一个提拔重用儒生的机会。十路征收课税所的正副长官悉用士人,并且都是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当时共选用了20名天下著名的儒生,其参佐也全部任用熟悉封建制度的省部旧人。那是蒙古政权第一次大规模起用汉族知识分子做官,正是由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才使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窝阔台才在中央正式设立了中书省,将更多的权力交给耶律楚材,从而出现了蒙古宗王、将领掌军权,大断事官掌司法权,中书省掌行政、财政大权的三权分立的局面。耶律楚材才由掌文书、管占卜的必阎赤变成了蒙古大汗名符其实的亲臣、重臣。军政分立,互相制约,削弱地方,中央集权,这是唐宋以来汉族封建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窝阔台上台的第二年,耶律楚材就向他提出了1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郡宜置长吏牧民,发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使军政与民政分开,由文臣牧民,万户总军,互相牵制。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又一次重申了这一主张,建议窝阔台: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同时推举熟悉汉族封建传统的畏兀儿人镇海、女真人粘合重山均与之共事同握鞑柄,耶律楚材提出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擅行科差者罪之。主张征收赋税应由中央统一规定,反对地方违反上命,擅行科差。同时还提出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主张将刑法大权收归中央。律楚材的建议,无疑对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耶律楚材上奏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窝阔台同意了耶律楚材的主张说:可官其人。第二年,蒙古汗廷派出宣课使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忽必烈也在怀想当初先人业绩的辉煌,晓涵和元好问见忽必烈呆立不语,两人对视一眼。

    这个时候,有人冷言冷语的劝他们两个人快些离开帐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