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忽必烈
字体: 16 + -

第13章 三个女人

    内心居然有杀死一个没有见面的情敌的想法,帖古伦有些尴尬。她是一直知道忽必一直和察必相爱的,她觉得自己要嫁给忽必烈,两个好比上了路了大马车是很难说停就停的。帖古伦知道自己骨子里却很是专权跋扈,她一直劝自己的家人候趁早把自己和忽必烈的事情给办了,自己也曾经找到忽必烈的母亲起这事,但忽必烈的母亲总是彬彬有礼客客气气地说,也好,不过先找个先生算个吉日吧。并说,这个事情我知道,这是迟早的事。结婚要有三姑六婆,要有媒妁之言,你嫁给忽必烈,这基本是条谁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现在,忽必烈来了,帖古伦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忽必烈,现在,忽必烈内心里居然有别的人,这令帖古伦好生心痛。

    帖古伦哭了,痛痛快快地放声哭了,多年的苦水总算可以毫无保留地统统宣泄了。其实要说不后悔,那是假的,她知道自己很伤心,她觉得忽必烈不应该把自己内心喜欢那个女孩子告诉自己的,是的,忽必烈不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毕竟是自己要嫁给他的人了。她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爱是那么的强烈,让她无法抗拒。

    帐篷外静悄悄的,月光撒满大地,帖古伦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月亮从远处山顶的树梢上,穿过薄薄的云层,悄然悬挂在草原的上空。

    月光照亮了整个大草原。

    也是这样的月夜,帖古伦一个人月光下蹀躞,她漫无目的地走到帐篷外。

    月光,柔和的亮光与白天截然不同,在乡村,那种柔和的光也不同于被污染了的月下的明亮。远处,到处似乎是朦朦胧胧的,象挂着一层轻柔的薄纱。此刻,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偶尔,从远处的帐篷里传来的几声犬吠,似乎整个草原都清晰可闻。

    皓月当空,清风徐来。

    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帖古伦以痴情为肌,以忠贞为容,以刚烈为骨演绎着自己的情愫,多少次残月似刀,夜色如墨,黑夜如一只残暴的兽,吞没了金戈铁马,吞没了铁血狼烟,吞没了她内心的声声叹息,月色下,帖古伦的身躯拉长了影子。

    察必悄悄走近,站在帖古伦的身边,于是,二人成了夜中两座不眠的塔。黑发如缎,红唇欲滴,并没感到害怕。

    “聊天?”帖古伦凄艳地微笑一下,“我现在有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总以为自己是忽必烈的妻子,一直认为他有管乐之志,有伊吕之才,可是,我是内心爱着他的。是的,我要成为忽必烈的妻子,我的才华不为世人所识,也下为时世所用。察必,你和我一样都食人间烟火,是不可能径情直遂的。也许,真的是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乐趣。”

    月光下折射出寒冷的光,猛然地,刺伤了察必的心灵。月光让人朦胧,让人温情,让人忘却战争、尔虞我诈。

    “帖古伦,你不配嫁给忽必烈的。”察必觉得自己就是那一轮明月,却无法让人间温暖,只是忍受住了黑暗,只能给苍生一层朦胧的纱。“世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曾经拥有过,可更多的人也在得到时发现自己曾经缺少的东西。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忽必烈期待着得到爱,那份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的至爱,是我。帖古伦,你已经尽了努力的。”

    “是的,更多的人也在尽着努力,想回到从前,想找回自己,但是,那样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忽必烈的妻子,可是,他的内心里有自己喜欢的人。”帖古伦轻嗟一声,“也许,你和我一样,都不是他内心喜欢的人。”

    也就是察必和帖古伦在草原上交谈的时候,晓涵来了。

    晓涵来到忽烈的身旁。

    “你怎么会来。”睡意朦胧的忽必烈看到立在自己眼前的晓涵,他有些意外,“怎么,你知道我明天要和帖古伦结婚?”

    “我想来的时候就能来,对你说,你也听不懂的。”晓涵拍一下忽必烈的肩膀,“时空隧道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我知道,那条道路是偶尔开放的。时空隧道和人类世界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里,有可能回到遥远的过去,或进入未来,因为在条道路上,时间具有方向性和可逆性,它可以正转,也可倒转,还可以相对静止。”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忽必烈笑了,“用你们汉人的话说,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洞?”

    “怎么了?”

    “你刚才说到洞?”

    “嗯。”

    “忽必烈,喝点酒吧。”晓涵拿起酒杯,这个时候,杯中的酒水微微发光,她摇晃着酒杯,里面的酒水荡漾的是一个银色圆片。

    “我已经醉了。”忽必烈醉眼朦胧地看一眼晓涵,她的脸与白衣的肩膀被月光镀上一道蓝边。“怎么,晓涵你也醉了。”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晓涵嘿嘿地笑了笑,“这话,你不会懂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世间的爱,真是很无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晓涵娇痴地笑了笑,“今晚,我来,是想带你回合州的。”

    “回合州?”

    “嗯。”

    “走,你去哪里我跟随你。”忽必烈站起来,但摇晃一下,又跌坐在下来。“晓涵,你不会是梦游吧?”

    “不是。”

    “你这个人,真的挺神秘的。”忽必烈捉起晓涵的手,他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恍惚,但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他想到了察必,也想到了帖古伦,觉得自己的身边是站着三个女人默默的为他付出,也许,这三个女人,会为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如果真的得到天下,自己也不负她们的期望,治国安邦平天下,为后代子孙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成吉思汗,忽必烈觉得自己就是深受他的影响,跟着他的脚步,励精图治,把一个自己能得到的国家经营的很好。这么多年,自己经历了多少的腥风血,多少的艰难坎坷,多少的忍辱负重,最终才把金莲川建设得那么好。现在,拥立新的大汗是蒙哥,如果没有蒙哥,皇子们各自代表的势力就会为了皇位而争斗不止,这要是盛世太平还好说些,但现在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局势非常紧张了。勾考金莲川,忽必烈觉得蒙哥的智慧非同一般。经过诸多波折,现在,困难过去了。但是,忽必烈知道蒙哥还是对自己不放心,那是格外的用心。蒙哥那样的折腾,忽必烈忍耐了,这是察必的指导教诲,他都清清楚楚,对于察必,学习任务是非常的沉重的,他和察必除每天的琴棋书画外,还要学习政治、军事、地理、经济、骑射、帝王权术等等,总之要成为一个统治国家的全能人才。所以忽必烈有时累了不想学了,察必知道后先是训斥,后又跟他讲先帝创业的艰辛,忽必烈每到这个时候都是害怕的不要不要的,后来,他懂了。偌大的天下能读懂他心的恐怕也只有察必了。忽必烈知道每位帝王都是孤独的,他也怕孤独,所以他格外珍惜与察必待在一起的时光。忽必烈也知道拥护阿里不哥的王公大将较多,他不想兄弟失和,按照幼子继承父亲家业的蒙古风俗,阿里不哥随唆鲁禾帖尼同住,并继承她的宫帐。眼下,正大举伐宋,以阿里不哥与己子玉龙答失留守大斡耳朵,并统帅留守漠北的蒙古军。有廉希宪和商挺抚定关中,控制着漠北的物资供应,忽必烈知道他们是能扼控阿里不哥的。他信奉萨满教,但对佛教、道教、景教也没有任何偏见,命海云和尚掌管佛教事务,令道士李志常掌道教事。他知道蒙哥也信这些,当年,蒙哥曾令阿里不哥主持宗教辩论会,蒙哥派书记官宣布辩论的规则,佛教与***教、基督教徒联合在一起对道士们进行批驳,全真派道士迫于当时的压力,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服与反抗。蒙哥大汗既不偏袒佛教,也不偏袒基督教,而是酷信巫觋卜筮之术,他认为欧洲传教士所说的上帝,也不过是蒙古萨满教所说的长生天而已。对于全真派以势压人的做法,蒙哥大汗也不认可,当阿里不哥向他汇报了宗教大辩论的结果时,他将道教首领李志常和佛教代表福裕召到自己身边进行面讯,李志常等义堕辞屈,奉旨焚伪经,还佛寺三十七所。但在具体落实蒙哥的命令时,道士们又阳奉阴违,尤其不愿意交还佛门的庙产。蒙哥南下,那摩国师与蒙哥一起来到六盘山,为蒙哥出师祈祷。道教首领李志常和张真人欺辱佛教,没有执行蒙哥大汗的旨意,蒙哥十分气愤,当即决定由那摩国师通知天下佛教首领,由燕京行省通知李志常及天下道士。忽必烈在开平府的大安阁举行佛道大辩论,佛教方面以那摩国师为首,另有萨迦派教主八思巴、西蕃国师、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外五路僧、大理国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数百人,道教方面参加的有全真派掌门人张真人、王先生、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忽必烈手下谋士姚枢、窦默、廉希宪、王盘被聘为公证人。子聪和尚因已皈依佛门,只以旁听身份参预了这次佛道大辩论。忽必烈的使者赶赴四川前线,向蒙哥大汗汇报了佛道大辩论的情况。蒙哥大汗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命忽必烈代塔察儿总领东路军,按原计划继续进攻鄂州。忽必烈根据宋子贞等人的建议,决定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作为东路军南征的旗帜。忽必烈招募并供养热心于新儒学的饱学之士,其目的依然是为了讨好这个越来越显要的群体。尽管他们中许多人拒绝为蒙古人效劳,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把教化北方游牧人作为自己的使命。许衡被任命为集贤殿大学士,他培养了许多著名的蒙古人和中亚人,并借机把他的思想灌输给了那批异族人。作为一代名师,许衡强调个人要献身于国家和社会,他不重视玄谈或者形而上的空谈,会象长辈那样向忽必烈提出有用的忠告。忽必烈确信会赢得他的汉人幕僚的好感,同样,他对传统的撰写前朝历史的积极反应肯定也得到了儒士们的交口称赞。儒家思想强调以过去的历史人物为行为的向导,一直是官方修史的推动力,王鹗早在1234年就已经写出了金朝败亡录,他重申以史为鉴和鉴往知来的传统中国史观,认为过去朝代的优缺点可以成为宝贵的借鉴。他暗示忽必烈应该效法过去的伟大皇帝,为了保证适当的资料编目和档案管理,他建议设立史馆,与传统的儒士翰林院合并,忽必烈虽然表面上对修史并不像他的汉人幕僚那样热情,但是他仍然批准了王鹗的建议,他的目的看来是安抚汉人儒士,表现出愿意遵从他们的学术传统。剔除汉文文献中的夸张不实之词,刘秉忠显然曾对忽必烈早年的事业和政策产生过显著的影响。他的多才多艺给忽必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精通道教佛教以及儒教的教义和礼仪,曾上书给忽必烈的长达一万字的谏言中,试图将他理想的执政方略彻底表达出来。他说,如果君主想要创造明君所创造的黄金时代,那么就需要听从他所提出的建议。刘秉忠的忠告就是培养和保护儒士,他建议忽必烈依靠儒士来实现他的计划,在他的领地广设学校,为年轻人参加科举考试进而入仕创造条件。刘秉忠不仅主张恢复传统的中国科举考试,而且还试图恢复古代中国的礼乐仪式。此外,他还建议固定税率,建立法制,以免加重汉地属民的负担。他以典型的汉人学者的方式,恳求忽必烈招揽一些学者,准备着手编纂被推翻的女真金朝的历史。但忽必烈反对恢复科举考试,因为那样做意味着必须任用汉人,或者至少要用说汉语的人充当政府官员和幕僚。忽必烈想要有更大的灵活性,不想过分依赖汉人。他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而现在却正变得越来越显要。蒙哥也可能是嫉妒他弟弟突然蹿升的声望。他对忽必烈在开平所建的华丽住宅恐怕也不会感到很舒服,因为其宫殿足以与大汗在哈剌和林的豪华宫殿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建在蒙古心脏地带的首都才应该是帝国的真正代表。忽必烈用他新造的开平城掠美是不应该的。但是这些担心也许还只能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更值得担心的是忽必烈对汉人的认同。蒙哥的官员屡次试图让蒙哥对他弟弟产生怀疑,他们指控忽必烈使用汉法管理他的领地,而抛弃了传统的蒙古法规。蒙哥仍然认为哈剌和林是他的首都,而蒙古国则是蒙古帝国的中心,因此忽必烈在定居社会建立主要居所的做法是对传统蒙古社会的挑战。有人极力怂恿蒙哥及早消除他弟弟造成的威胁,蒙哥派两个最信赖的助手阿蓝答儿和刘太平到忽必烈的领地调查税收,忽必烈知道他们目的是找到一个借口搞垮自己。如有必要,来的人还会编造谎言陷害自己。他们查了一遍账簿之后发现很多违法逃税事件,抓捕了几个高官,没有经过审讯就处死了,汉将史天泽的声望及其强有力的支持者使他免于受害,但其他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阿蓝答儿在整肃结束后建立一个名为钩考机构,稽查税收记录并仔细审查忽必烈官员的活动。他处心积虑地削减地方政府机构中的汉人人数,直到威胁到忽必烈本人。忽必烈的一些权力被削弱,表明忽必烈的地位很不稳定。忽必烈的选择很有限,如果他选择藐视他的哥哥,驱逐密使,然后静候由此带来的后果,那么蒙哥或许会采取报复行动,发动军事征讨,惩罚胆敢反抗的弟弟。这场兄弟之战肯定会削弱蒙古人的力量,而且最后的失败者很可能是忽必烈。忽必烈根本不可能指望从蒙古贵族那里得到什么支持,因为在他们眼中,他是一个傲慢无礼、叛逆的弟弟。姚枢恳求忽必烈切不可鲁莽行事,而蒙哥任命的蒙古帝国的佛教领袖那摩,则极力建议忽必烈要更加尊重他的哥哥。他们暗示忽必烈心怀敌意只会坐实蒙哥身边的臣僚对他品格的恶语中伤,建议他采取有效措施消弭忽必烈的政敌在蒙哥汗廷中散布的种种诬蔑不实之词,从而纠正蒙哥对忽必烈的不良印象。忽必烈派谭澄和阔阔到蒙哥汗廷中代他陈情。不过,蒙哥仍然对忽必烈充满敌意,不愿宽恕他。因此忽必烈有必要采取更进一步的妥协和安抚行动,使蒙哥释怀。忽必烈的幕僚建议他亲自前往哈剌和林蒙哥汗廷为自己辩解,他们建议他绕开政治话题,不谈他们争论较大的问题,只诉诸兄弟之间的情谊。蒙哥知道如果没有忽必烈的协助,他在一些问题上会困难重重。忽必烈已经赢取了许多北方汉人的信任,而他的汉人幕僚在解决佛道争执以及在收买南方汉人人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蒙哥根本无法舍弃忽必烈,于是他便眼泪汪汪地与忽必烈和解。蒙哥交给忽必烈的任务的确是一个挑战,他要率领蒙哥汗四支军队中的一支去服宋,忽必烈将在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蒙哥的计划引起了争论,他的一些将领表示反对,认为南方气候炎热,疾疫流行,暗示蒙古军队在作战会遭受更多损失,因为他们比较习惯凉爽的气候。蒙哥强硬地回应道,他希望完成他的先辈未竟的事业。他以此回答所有的反对声音,显示出征服南宋的强烈愿望。尽管形势有利,蒙哥仍然丝毫不敢大意,对战役做了严密的部署。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在哈剌和林保卫首都,并处理蒙古国的日常事务。依据蒙古习俗,家中最小的儿子负责看守灶火或土地,蒙哥按照蒙古习俗把这项工作分配给了阿里不哥。一切准备就绪,蒙哥前往成吉思汗旧殿朝圣。在那里,他举行了祭奠仪式,祈求这次新的军事冒险能够成功。接下来他又进行了祭天活动,在他宫殿周围的圣地上洒了马奶,这种马奶产自专属于他的马群。举行仪式之后,蒙哥便率军开赴南方。他跨过黄河,在六盘山集结军队。为四支部队分配了具体的任务,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他亲自指挥的军队从西北出发,向南挺进,占领西南方的四川省,然后向东进攻。忽必烈的军队从他新建的开平向南方进军到华中,渡过长江到达鄂州,要在那里击败南宋军队。在那里他们还将与兀良哈台率领的从云南开来的第三支军队会合,第四支军队由成吉思汗兄弟的孙子率领,从蒙哥六盘山的基地向位于鄂州西北部的襄阳进攻。这支军队最终也要与忽必烈和兀良哈台的军队会合。这个计划显然是要把南宋的东部和西部分割成段,使之首尾难顾。蒙古人打算先集中优势兵力平定西南和中原,对偏安东部的南宋小朝廷的兵力形成压力。他们也希望在西部战役中迅速取胜,迫使宋廷有条件投降,从而减少蒙古人的伤亡损失。起初,蒙哥的军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他的进军路线是最艰辛的,要么道路尚未开辟,要么人迹罕至。西南地区的酷热令人窒息,山峦起伏的地带易守难攻。天然环境对防御者十分有利,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成功阻止了蒙哥的进军步伐。骑兵作为蒙古人的主要力量在这次远征中作用不大。相反,包围据点,围攻城镇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内容。虽然蒙古人已经相当熟悉围城战,但是防御者比预料的更难缠。蒙哥虽然很不情愿,但仍不得不在西南耽搁了较长的时间。他的进攻一开始很顺利,攻陷四川重镇cd,下一个目标是重庆周边地区,这里主要的障碍是合州。南宋将领没有被来势汹汹的进攻所吓倒,宁死不投降。结果,蒙哥的军队推进缓慢。蒙哥最信赖的幕僚表达了保留意见,认为这些地区和蒙古人较早成功占领的地区实在太不同,他再次强调了疾病和酷热的威胁。然而蒙哥力排众议,表示要坚决推进他的计划,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合州。不幸的是,他的努力注定要以失败告终。蒙哥在合州打了五个月,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然而,蒙哥并没有灰心。虽然他坚持继续进攻,他的军队被暴风雨所阻,在这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停滞不前。雨季一结束,蒙军队立即发动进攻,但是,合州岿然不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