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刘义隆
字体: 16 + -

第四十八章 政治的得失与官员的任免

从寿阳回京的官员和皇上说起了长沙王刘义欣,说长沙王初到豫州(治所在寿阳)时——晋宋之际南方政权往往在南方侨置北方郡县,豫州田地荒毁,人民凋散,城郭颓败,盗贼公行;长沙王下车伊始,就开始整顿郡县,展生产,劫盗事,就下令郡县严加诛讨。.如今境内畏服,道不拾遗,今年又获丰收,库藏渐趋完备。

豫州有芍陂(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隋唐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内,又名安丰塘),周围良田有万余顷,但芍陂堤坝毁坏日久,每到夏秋之际百姓苦于干旱。长沙王到达豫州后深入实地察看,然后派遣僚属殷肃率领军民加以修理。因旧时用以引淠水的沟渠年久失修,沟渠内荒草野树堵塞了水流,殷肃就下令沿渠民众伐木清淤,从而使淠水得以再次灌入芍陂,周围良田再不受旱灾之苦。

最后,那回京的官员很肯定地说,不出数年,豫州必将成为国家的盛藩强镇。

刘义隆闻言大喜。长沙王既长于治民,且又是皇族同辈中年龄最长者,出于对他的尊重,刘义隆手诏问他对治理其它地方有无良策。接到诏问后不久,长沙王就淮水以西大江以北诸州郡所选用的郡守县宰多为南征北战的军人,治民缺乏方法一事,上表答问:

“江淮左右,土瘠民贫。近年以来,饥困相继,百城凋敝,至今为甚。其间守宰多为军人,虽有益于防守,但劳人武夫,不谙政术,统内官长,多非才授。东南各州郡县百姓富足,尚且选贤任能,而江淮外接边陲,岂可反此?愿陛下敕令吏部,必使任得其人,如此江淮或可得治。”

长沙王是有识见的:征战是军官们的长处,治民却是他们的短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长沙王的上表,引起了刘义隆的重视:自己只知道江淮贫瘠,但不如长沙王清楚那里还有用人不当的问题;自古以来,历代君王往往任用军人做地方官,那只是为了嘉奖他们,却并不很在意那样做也往往坏了地方的事务。

刘义隆于是召集彭城王义康、殷景仁与刘湛商议此事,随即又由此事颁诏天下:

“近来农桑废业,游食者众,荒芜不辟,良政寡闻;一时水旱,便有匮乏。若不深务根本,则丰产无因。郡守施政境内,县宰亲民之主,应思奖训,导以良规,咸使尽力,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若有农桑出众,岁末具列上闻。”

不久,卫将军、中书监、扬州刺史、太保王弘又因病而薨,时年五十四——这真应了中书舍人周纠的话:“王家将衰,贤者先殒。”

王弘为人明敏有才思,退让有礼节,既因民望所归,所以行动必讲礼法,包括他的书札仪体,人们都竞相效仿,时人称之为“王太保家法”。他虽然历任宰辅,但是从不营谋私利,因此去世后家无余财。刘义隆在再次亲赴乌衣巷临吊后,下诏:

“王太保家财物匮乏,清约之美,同于古人。念及始终,情增凄叹。可赐钱百万,米千斛。”

此前,刘义隆曾打算一旦扬州刺史任缺,就把这个职位授给王昙,但如今王昙已先亡,他就有意授给殷景仁。司徒彭城王义康在刘义隆面前探听他的口风,殷景仁也力荐义康担任此职,加之彭城王义康自回京以来精于吏职,专心文案,明辨是非,无不精尽,朝野上下也都以此为美谈。刘义隆也想起了先帝遗言:扬州、荆州,国家根本,轻易不得使外姓担任。这样,他就把扬州刺史这一重任授给了司徒义康。

扬州刺史这一要职有了归属,刘义隆又想起了荆州,想起了临川王刘义庆。

荆州地处大江上游,是形胜之地,地广兵强,是国家的军事要地。身经百战的先帝临终遗诏诸子按兄弟排行依次居之,因此,谢晦被平定以后,刘义隆就把它授给了义康;义康入相,依次授给义恭。义恭之后,按兄弟行次应授予南谯王义宣了,但这一次,刘义隆作出了改变。一是因为义宣生来舌短,说起话来言语不清,而最重要的是他人才凡劣,在兄弟七人中他是最差的,让他出任荆州,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二是因为临川武烈王有大功于社稷,而作为临川王继嗣的义庆为人简素,清净寡欲,爱好文史,在宗室中有美誉,朝野也都对他寄予厚望,在他幼年时,先帝就曾在稠人广座中赞赏他:“此儿是我家之丰城!”——丰城剑,一直是人们对杰出人才的赞词。

临川王在太白星犯右执法之后,曾经执意要求离京外任,经刘义隆一番劝慰,他虽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但闲谈时,他仍在皇上面前流露出居京多年想赴外任的意思。江夏王义恭既让刘义隆担心,且在江陵也已任满三年,于是在殷景仁的建议下,刘义隆就对几个兄弟作了一次大的调整:

以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京都建康的北大门广陵,为了尊崇他的地位,又为他加了开府;以临川王刘义庆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虽不能居荆州,但他毕竟是六皇弟,于是就把他从外任调入京都,除了接任王弘的中书监外,又加他为中军将军;十九岁的小弟弟衡阳王刘义季也第一次以右将军身份出京任南徐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