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世界的三国强军
字体: 16 + -

第17章 扬帆起航神童路

    皇武臣的眼睛眯了起来。“这话不妥吧,如今的圣上勤政爱民,怎么会是世道逼的。”

    姬熠武耸了耸肩。“皇上是不是好皇上,我一小屁孩哪会知道。我只知道吃不饱、穿不暖,那就是日子过的不好。你不也长着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张嘴巴,就不会看?不会听?不会问?”

    姬熠武的话好似戳中了皇武臣的要害,脸色阴沉下来,没一会儿胸膛也起起伏伏的,小半天才缓过劲儿,颇为无奈地道:“这首《潼关怀古》里头,我觉得有两个不妥的地方。”

    姬熠武做了个你请随意的手势。

    “这西都可是指长安?”

    记忆里,西都好像就是长安的别称,姬熠武点了点头。

    “这就不妥。汉朝开元建都长安,后有王莽乱政、光武中兴,改都洛阳,故有东都、西都之称。今我大燕,定都长安,雄踞天下,岂再可以西都称呼京城,而且更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之论。”

    什么鬼,姬熠武一脸懵逼,莫非这就是在固定的时间线下传播另一时间线里的东西的弊端,可怎么听都感觉是不关紧要的挑刺啊。

    皇武臣的话还没完呢。“还有第二个。亡百姓苦,我能理解。无论是商周、战国,还是秦汉、三国,以及更近点的两晋南北朝,王朝的更替,总是伴随着连天的战火,百姓的日子真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可这兴百姓苦,小兄弟,或许是你的父亲还来不及意识到你的心智已远超同龄人,所以并没有跟你提过,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

    自己哪乱说了,姬熠武有些不服气。读书那会儿,为了解答点评“兴,百姓苦;忘,百姓苦”这句话,自己可是费心费神地记过标准答案的。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有的或许是为了天下,但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前的享受和死后的荣耀吗。但这些钱是哪来的呢?还不是民脂民膏,故而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我说的不对吗?”

    “这……”姬熠武这平淡的叙述语气让皇武臣猝不及防,猛然哑口无言。这话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可……

    “唉。”皇武臣长长地叹了口气,下意识地伸出手,摸着姬熠武的脑袋道,“这些话还是别乱说了,免得招来事端。”

    怎么?大燕朝也兴文字狱?皇武臣伸过来的手,姬熠武就是想躲也躲不掉,而其后头说的那句话,则让姬熠武龇起了牙。

    “呀,城门到了。”这般边挪边说,潼关城的哨卡已经近在眼前了。“小兄弟,要说再见了。嗯,平心而论,你这《潼关怀古》作的确实不缺,哥哥我就帮你宣传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你这位池阳县第一天才儿童。”

    叮咚。等了老半天的系统提示终于重新在姬熠武的脑海中响起。

    

    yes!这皇武臣真够意思。看着皇武臣离去的背影,姬熠武有些激动地挥了挥他的小拳头。

    而这会儿该入关检查了,怎么说呢,貌似也没姬熠武想得那般严格,一切都只是例行公事,查了籍贯、领了路引,就可以入关了。姬熠武也是这会儿才知晓自己是那扬州省鄱阳郡池阳县人士。

    至于那路引,更是一点意思都没,完全就是一通关证明,记载着某人某年某月某时某刻从潼关脚下经过,欲往何方。不过这东西可不能丢,没了它,等再碰到各关隘的哨卡,更换路引的时候是会有麻烦的。

    而且,值勤的士兵也友善地提醒了,在司州境内,这路引是绝对不能丢的。一旦出事,没路引的人不管有罪没罪,都得衙门一日游。还有出司州的时候,没有路引,那就只能劳烦你跋山涉水过四关了。因为这路引,就相当于你通过安检的证明,虽然它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

    现在离中午都还有好一会儿,自然无需在潼关逗留,看够了风景的姬熠武也钻回了车厢里。赶路时,外头那风沙弥漫的,还是待在车厢里舒坦。

    只是……

    马车的帘子哪能隔音,潼关山道上的那一长串对话,甚至包括《潼关怀古》这首元曲都一字不差地落入了徐菲儿的耳中。这不,她那思索、疑惑的目光,让姬熠武觉得心虚得紧。

    大意了大意了,这副身体是奶娘从小看着长大的,要说熟悉自己的人,老爹姬云志都不能认第一。今儿自己这番作为,不惹来怀疑,那才有鬼了。

    唉,奶娘你赶紧说话吧,再这么看下去,你家的熠儿就要吃不消了。

    “熠儿,那首词真是你自己做的?”

    呼,长长地松了口气,姬熠武正斟酌着答案,徐菲儿又开口了。“不对,先生虽学识渊博,通读《五经》,熟《论语》,晓民事,但不善诗词歌赋。熠儿,你这是从哪学来的?”

    “我……”姬熠武刚翻动嘴皮,又被徐菲儿打断了。

    “哎,糊涂了,教熠儿读书写字的除了先生,还能有谁。可……”

    得,自己要再不解释,想办法疏通奶娘的念头,她非一直纠结到长安不可。幸好,姬熠武心中已经有了几分对策。

    走过去,从那一大包的书里,翻出一本本记载着前人之事的正传、野史,摊开第一面,摆到了徐菲儿的面前。

    “这是?甘罗?”

    对,甘罗。这小屁孩自幼聪慧,小小年纪,就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十二岁便被拜为上卿。

    “这是?蔡文姬?”

    对,蔡琰。这丫头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相传,她六岁就能辨弦音。

    “这又是曹冲?”

    哎,曹冲。称象的故事就不说了,不仅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理解能力很强,五六岁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

    “田文?这是谁?”

    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以后的成就今儿都不谈,他可是在五岁的时候以语启父,更改了自己会被丢出家门、饿死荒野的命运。

    “熠儿,你翻这些人的故事出来是干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