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士农工商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句出自《管子·小匡》中的话,究竟是按照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还是按照地位高低排序?
“赵佗,如今商人地位如何?”子婴记得赵佗曾在南海现状探讨时建议过自己,暂时摒弃士农工商的看法,于是出言相问。
“中原九州,明令规定商人不可穿丝绸。南越之地的商人,是在南征后始皇帝发配过来的,但因此地贫穷落后,无利可图,商人仍不多见。”
唉,秦朝自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后,商人地位一直低下。
“何以如此?”
“商人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靠投机倒把挣钱,重利而轻别离。”蒙恬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商人的不屑。
商人重利轻别离,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所描写,而秦朝奉行的是耕战体系,虽然帮助秦国统一了中原,但它的弊端,是极力压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或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或对商贸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历来重农抑商。
统治者担心重商主义会导致百姓热衷于工商业而荒废农业,造成民心浮躁,社会不安,国基不稳,因此对商人及商业活动从内心加以排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里商业元素稀薄,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缺乏商业意识。
“可改变否?”
“难,大秦法令规定:控制粮食买卖,矿山国有,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户籍登记又限制户口流动,甚至男子娶商女之妻也要发配边境戍守四年。”赵佗虽然并不鄙视商人,但对改变商人的地位却也没有办法。
“你所说的情况在中原确实不易,不知在南越能否改变?”子婴分析一番后,认为南越远离中原文化,人民骨子里未必有看不起商人的想法。
“这,若中原人为官南越,此事实行起来亦会有波折。”
“我决定以番禺城外百公里处的一个港口为中心,划一个区域,试行商业改革,提高南越经济发展,如若成功,便在整个南越推行!”
“秦王,不可!”蒙恬出声制止。
“有何不可,士农工商,商排末位,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子婴眼神示意蒙恬。
“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此士排于一也;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此农排于二也;预善其事,必利其器,此工排于三也;商人重利轻义,游走各地,难以征集劳役及兵役,此商排于末也。”蒙恬回答。
“你所说的这些,正是上位者通过对自己统治的贡献和危害性程度来确定的,商人地位低下是被刻意贬低。”
“秦王......”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担心郡尉府对商人群体管理困难,一,不像农户那样可以根据田地来制定确切的税源;二,商人游走各地,无法对其进行确切的户籍管理,从而很难对其征集劳役和兵役;三,商人的流动性对郡尉府统治产生威胁,害怕商人堆积起来的大量财富,发起对郡尉府的挑战。”
“然。重农抑商便于统治管理,百姓固定。”
“农业乃立国之本,发展农业可使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国库粮仓充盈,内无粮荒、动乱之虞,外无侵扰之虑。臣担心宣传商业,其中丰厚的利益会驱使百姓经商,从而荒芜田地。”蒙恬心中有所担忧。
“当前阶段南越主要还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因此我才在平定骆越、西瓯后首先颁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百姓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但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农业生产,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应该协同发展。”
“支撑战争的,除去粮草,征兵、兵器、盔甲、战马、战船等亦需大量金钱,钱财何来?依靠农业赋税一方面的来源,必然加大百姓负担从而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对我们的管理极为不利。”
“所以,我才会在南海郡划一片地域,试行推动发展商业,成功与否另当别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难也要发展经济,为进军中原,为提高众人生活水平打下基础。”
子婴一连串的话语让蒙恬哑口无言。
“赵佗,此事我亲自负责,你派人去南越各地,寻访商人,到郡尉府一聚,就说我准备给他们一个改变当今世人对其地位地下看法的机会。”
“诺。”
南越诸地,商贾家中。
“什么,秦王邀我去郡尉府一聚?”
“此事当真?秦王真能改变商人地位?”
“范蠡辅勾践灭吴,功劳巨大,仍因后期经商经历为世人所鄙夷,秦王有何方法让世人改变对我等看法?”
各地商人有相信的,有疑虑的,也有认为是秦王对他们的消遣,但无一例外,全都在赶往南海郡尉府的路上,把商人眼里只要有一丝机会就揪住不放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众商人在南海郡尉府落座完毕,子婴发问:“诸位可知商人一词的由来?”
“来自殷商遗民,商朝灭亡后,部分遗民因失去土地和家园而到处流亡,生活无着落。为了谋生,只有东奔西跑,贩运倒卖东西。”
“殷商族人以游牧起家,多年战争中掠夺工匠、财物,知道货物的价值,于是做起了马背上的买卖。”
“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买卖的不一定是殷商遗民,可商人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并且最富有的商人,就称为殷商。”
商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着商人的由来,令子婴一阵感慨。
商朝失国,而成为经济群体的代名词,与后世犹太人一样因失去国土流亡千年,却成为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民族。这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古老民族,却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命运,随着历史的走向,在某个阶段,在不同地点,走出了相似的轨迹。
“秦王,我等听说你有方法能够改变世人对商人的歧视,于是不远千里来到郡尉府,请秦王赐教。”
“是啊,请秦王赐教。”
商人永远只追求目标实现,追求利益最大,从来不会浪费一丁点时间,有能力的商人一点时间内可以做出很多决策,为他们收敛巨额财富。
(本章完)
“赵佗,如今商人地位如何?”子婴记得赵佗曾在南海现状探讨时建议过自己,暂时摒弃士农工商的看法,于是出言相问。
“中原九州,明令规定商人不可穿丝绸。南越之地的商人,是在南征后始皇帝发配过来的,但因此地贫穷落后,无利可图,商人仍不多见。”
唉,秦朝自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后,商人地位一直低下。
“何以如此?”
“商人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靠投机倒把挣钱,重利而轻别离。”蒙恬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商人的不屑。
商人重利轻别离,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所描写,而秦朝奉行的是耕战体系,虽然帮助秦国统一了中原,但它的弊端,是极力压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或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或对商贸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历来重农抑商。
统治者担心重商主义会导致百姓热衷于工商业而荒废农业,造成民心浮躁,社会不安,国基不稳,因此对商人及商业活动从内心加以排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里商业元素稀薄,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缺乏商业意识。
“可改变否?”
“难,大秦法令规定:控制粮食买卖,矿山国有,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户籍登记又限制户口流动,甚至男子娶商女之妻也要发配边境戍守四年。”赵佗虽然并不鄙视商人,但对改变商人的地位却也没有办法。
“你所说的情况在中原确实不易,不知在南越能否改变?”子婴分析一番后,认为南越远离中原文化,人民骨子里未必有看不起商人的想法。
“这,若中原人为官南越,此事实行起来亦会有波折。”
“我决定以番禺城外百公里处的一个港口为中心,划一个区域,试行商业改革,提高南越经济发展,如若成功,便在整个南越推行!”
“秦王,不可!”蒙恬出声制止。
“有何不可,士农工商,商排末位,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子婴眼神示意蒙恬。
“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此士排于一也;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此农排于二也;预善其事,必利其器,此工排于三也;商人重利轻义,游走各地,难以征集劳役及兵役,此商排于末也。”蒙恬回答。
“你所说的这些,正是上位者通过对自己统治的贡献和危害性程度来确定的,商人地位低下是被刻意贬低。”
“秦王......”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担心郡尉府对商人群体管理困难,一,不像农户那样可以根据田地来制定确切的税源;二,商人游走各地,无法对其进行确切的户籍管理,从而很难对其征集劳役和兵役;三,商人的流动性对郡尉府统治产生威胁,害怕商人堆积起来的大量财富,发起对郡尉府的挑战。”
“然。重农抑商便于统治管理,百姓固定。”
“农业乃立国之本,发展农业可使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国库粮仓充盈,内无粮荒、动乱之虞,外无侵扰之虑。臣担心宣传商业,其中丰厚的利益会驱使百姓经商,从而荒芜田地。”蒙恬心中有所担忧。
“当前阶段南越主要还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因此我才在平定骆越、西瓯后首先颁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百姓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但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农业生产,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应该协同发展。”
“支撑战争的,除去粮草,征兵、兵器、盔甲、战马、战船等亦需大量金钱,钱财何来?依靠农业赋税一方面的来源,必然加大百姓负担从而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对我们的管理极为不利。”
“所以,我才会在南海郡划一片地域,试行推动发展商业,成功与否另当别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难也要发展经济,为进军中原,为提高众人生活水平打下基础。”
子婴一连串的话语让蒙恬哑口无言。
“赵佗,此事我亲自负责,你派人去南越各地,寻访商人,到郡尉府一聚,就说我准备给他们一个改变当今世人对其地位地下看法的机会。”
“诺。”
南越诸地,商贾家中。
“什么,秦王邀我去郡尉府一聚?”
“此事当真?秦王真能改变商人地位?”
“范蠡辅勾践灭吴,功劳巨大,仍因后期经商经历为世人所鄙夷,秦王有何方法让世人改变对我等看法?”
各地商人有相信的,有疑虑的,也有认为是秦王对他们的消遣,但无一例外,全都在赶往南海郡尉府的路上,把商人眼里只要有一丝机会就揪住不放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众商人在南海郡尉府落座完毕,子婴发问:“诸位可知商人一词的由来?”
“来自殷商遗民,商朝灭亡后,部分遗民因失去土地和家园而到处流亡,生活无着落。为了谋生,只有东奔西跑,贩运倒卖东西。”
“殷商族人以游牧起家,多年战争中掠夺工匠、财物,知道货物的价值,于是做起了马背上的买卖。”
“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买卖的不一定是殷商遗民,可商人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并且最富有的商人,就称为殷商。”
商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着商人的由来,令子婴一阵感慨。
商朝失国,而成为经济群体的代名词,与后世犹太人一样因失去国土流亡千年,却成为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民族。这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古老民族,却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命运,随着历史的走向,在某个阶段,在不同地点,走出了相似的轨迹。
“秦王,我等听说你有方法能够改变世人对商人的歧视,于是不远千里来到郡尉府,请秦王赐教。”
“是啊,请秦王赐教。”
商人永远只追求目标实现,追求利益最大,从来不会浪费一丁点时间,有能力的商人一点时间内可以做出很多决策,为他们收敛巨额财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