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飞扬
字体: 16 + -

第29章 历史变轨

    此时的秦国吃的东西极其有限,蔬菜品种太少,营养就会跟不上,想吃个西红柿炒蛋都没有条件,因为西红柿还没出现在秦朝。

    除肉食外,都是粟米,小麦,稻谷,几样农作物。

    这类粮食生长周期长,环境条件相对比较高,一旦遇到干旱或降霜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反观西域的花生,西红柿,土豆,高粱等耐旱农作物好养活,对环境要求没那么苛刻,含热量高,不但百姓可以做主食,行军打仗携带也方便。

    一支千人商队,带上足够的黄金,浩浩荡荡出使西域,比汉朝的张骞提早了百年。

    商队刚离开,蒙恬收到一个意外的消息。

    赵高居然被杀了。

    蒙恬连忙把咸阳送消息的密探带入军帐细细盘问,蝴蝶终于改变了滚滚历史车轮的轨迹,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

    原来年前经过蒙恬大闹,爆出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令咸阳人心惶惶。

    流言开始在民间,渐渐传入宫中朝堂。

    赵高自以为控制了城防军,对流言不屑一顾,还是只手遮天,把对他不满之人统统打入大牢。

    终于在十天前,群臣集体发难,李斯以外邦使者朝拜之名,将死士带入朝堂。

    借进献宝物机会,靠近赵高,将他刺死在胡亥面前。

    赵高死后,李斯又把赵远拿下,控制了咸阳中枢的要害部门,重新夺回咸阳城防卫军权,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胡亥也尊称李斯为相父。

    听到这里,蒙恬久久不语。

    历史中原本是下个月赵高处死李斯,现在反过来是李斯杀了赵高,控制了秦国军政。

    对蒙恬来说,宁可赵高掌权也不愿李斯当政。

    赵高是个疯子,见人就咬,这种人其实不难对付,迟早会被自己疯狂害死。

    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很快被王离和章邯镇压,项羽等六国军队打过来的时候,赵高就是因为不发粮给章邯,最终导致王离被杀,章邯投降项羽,为秦国奏响灭亡的哀歌。

    如果当政者是李斯,一定不会这么做,而是会增兵拨粮立即救援,秦国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李斯是个政客,而且是个厉害的政治家,遇事冷静,果断。辅佐秦始皇时能力就极强,不然以秦始皇的用人眼光,也不会让他做丞相。

    他控制了秦国,陈胜吴广还能起义吗?

    蒙恬在想,如果没有农民起义,用不了多久,李斯理顺了朝政,恐怕第一时间就会派兵镇压自己。

    改诏事件,赵高已死,胡亥自然不会自爆出来,知道李斯有份的就剩下蒙恬了。

    蒙恬懊悔用手扰扰头发,烦恼之极,没想到自己慷慨陈词一番话居然把赵高给弄死了。

    目前不能等乱世到来,而是要做好防御。

    至于让蒙恬率先起义,蒙恬想都不曾想过,环顾历史,第一个起义之人通常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陈胜吴广是第一个炮灰,为项羽刘邦挖松了大秦国的根基,然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

    张角是第二个炮灰,为三国群雄铺垫好道路,自己首先退出群雄争霸角色。

    隋末瓦岗山程咬金等人是第三批,最后便宜了李世民的老爹李渊。

    黄巢唐末起义,把大唐拖入万劫不复,自己也没逃过身首异处的厄运。

    后面还有韩林儿、李自成、洪秀全等等例子说明。

    第一个起义之人下场都是悲剧收场,一个皇朝,哪怕是腐烂到极点,几百年的根基不会那么容易松动。

    要不断有人前仆后继的摇晃,才可以把一栋大厦倾倒,往往大厦倒下,压死的都是排在最前几人。

    有这些历史教训,蒙恬怎会跳出来做出头鸟。

    何况,他也没想过反秦,要反的只不过是赵高和李斯。

    单靠长城的防御,恐怕不足以抵挡秦国大军,蒙恬决定不再等陈胜吴广起义,他要先拿下一个地方自保。

    蒙恬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出兵之事。

    听到打仗,诸人磨拳擦掌,争先请战。

    蒙恬微微笑道:“今日商议我等要先下何地,夺取一州立下根基。”

    看到手下诸将跃跃欲试,蒙恬内心很是欢喜,将闻战而喜,这才是军队该有的作风。

    “大帅,我认为可先打幽州,再图南下中原。”

    “不,我觉得先要攻下凉州,大帅刚派人出使西域,而且凉州民风彪悍,征民即成兵。”

    “冀州也可以,有赵国古都邯郸,还有南皮等大城,人口众多,以便图日后发展。”

    ......

    众将纷纷表达建议,谁也说服不了谁,吵得脸红耳赤,就差没动手。

    蒙恬谈定看着他们争论,并没有阻止,他不希望军队是一言堂,有争议才是好事。

    待吵得差不多,蒙恬才摆手示意,诸将见蒙恬要说话,即刻安静下来。

    “诸位所说都有道理,但我看中却是这里。”

    蒙恬站起,用手指在地图一点。

    众将随手指看去,目光定在并州晋阳,不由大吃一惊。

    这里的确不是个好地方,北靠草原,南接司隶,西连凉州,东近幽、冀,既无天线可守,又是四战之地。

    一旦咸阳发令,他们就会三面受敌,加上还有匈奴不知所踪,不得不防呀。

    但蒙恬还是选择这里,也有一番考量。

    首先这里离河套相对比较近,只要打下九原、云中、善无就可以与河套连成一条线,两地为犄角之势,任何一个地方被困,救援不过数日便可赶到。

    其次,晋阳离咸阳只有几百里,一旦天下大乱,谁先抢到关中,就可进退有余。

    别小看关中地方不大,秦始皇定都咸阳是有道理的,当时全国粮食有三分之一产自关中,打下关中就等于得到半个天下。

    况且关中易守难攻,封锁虎牢关和潼关两处咽喉,任你百万雄兵,也难进入关中半步。

    ***评论项羽失天下,第一条就是放弃关中,把都城迁到彭城。

    如此绝挂之地,蒙恬当然要守在一侧,有机会第一时间拿下。

    “蒙帅,我们的兵力守得住并州吗?”

    白恒担忧问道,三十万军士,防守一城尚可,如果分散在几个城里,每城不过几万人。

    何况不能把三十万大军都带走,还要防备匈奴人偷袭。

    四边敌人虎视眈眈,万一李斯命三地四洲大军同时来攻,兵力马上会捉禁见肘,首尾不能相顾。

    “难守,但并非不可守。”蒙恬下了一个天大决心,拳头砸在桌面道。

    “从九原南下,我们保留河套,粮食就可以源源不绝输送到前线,若是打别的州郡,就必须放弃河套。”

    河套刚有起色,又是天然马场,蒙恬自不会轻易放弃。

    地图上河套紧挨并州,无论攻打哪里,都很容易被切断粮道,除非用大量士卒保障,河套兵力本来就有限,蒙恬又怎会把战线拉长,给秦军可趁之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