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体: 16 + -

第105章 吃饭的学问

    袁嘉升要出去吃早饭,小莲和小碧便给他找了一套便服,一起微服上街。

    “客官,里面请。”洛阳的坊门旁边,几家早餐铺子已经升火点灯,招呼路人进店。

    “王爷,你想吃点什么?”小莲问道。

    “嘘!别再叫我王爷了,就叫老板吧。”

    “老板,你想吃点什么?”小碧笑道。

    “这洛阳是神都,哪里有异域风味的老店吗?”袁嘉升问这对姐妹花。

    “有呀,老爷,这街上不少铺子都是胡人开的,你看那里,就有一家胡饼店。”小莲指着不远处一家烧饼铺子说。

    袁嘉升一看,那烧饼铺子门口干活的活计,高鼻深目,满脸络腮胡子。老板娘也是一个年轻的女子,戴着面纱,用半生不熟的中原话揽客:“几位客官,刚出炉的胡饼,来两张?””

    袁嘉升对那年轻的老板娘有兴趣,带着小莲和小碧走上前,要了三张胡饼。

    等胡饼拿到手上,袁嘉升有一点所望,胡饼原来就是芝麻烧饼,白面做的,在炉子里烤熟了,拿出来抹上油,撒点儿芝麻。

    胡饼个头很大,上面还有一层猪油,袁嘉升咬了一口,感觉这胡饼也太油腻了。

    “这胡饼真是难以下口呀,油太大,这一大早的,我们一会还是去吃点清淡的吧。”袁嘉升说。

    “好的,老爷,那边胡人还嫌寡淡没味呢!听说胡人都喜欢吃比胡饼更加油腻的煎饼。”小莲说。

    “有没有馒头、包子、花卷之类的?”袁嘉升问道。

    “老爷,那边有卖蒸饼的铺子。”小碧说。

    “蒸饼又是什么玩意?跟烧饼有什么区别?”

    “都是面皮,里面包着馅料,不过是蒸熟的。”小碧说。

    “行,早上就吃蒸饼吧。”袁嘉升道说。

    吃过早饭,袁嘉升去宫里找上官婉儿,说起早餐的事,上官婉儿笑着说:“梁王,中午这顿饭,可以在朝中吃。”

    “朝中还管饭?”

    “嗯,按照太宗确立的上朝制度,只要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中午这顿必须跟同僚们一起吃食堂。”

    “京城的官员都在朝廷食堂吃中饭?”袁嘉升问道。

    “对于京城的官员,有朝参日廊下食和非朝参日公厨堂食的区别。”上官婉儿说。

    “现在的京官,也不是每天都上朝。”袁嘉升说。

    上官婉儿说:“按级别,三品以下的官员每月六日朝参,逢一五上朝。”

    袁嘉升问道:“三品以上的大官呢?”

    上官婉儿说:“有一些人是每天都得入宫参见皇帝的,比如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

    袁嘉升道:“我看平日里上朝,不少官员三更就得进入宫门。”

    上官婉儿说:“是的,宫里晨鼓敲响,坊门一开,文武官员就赶紧往皇宫跑,报名验鱼符上朝,等到日中散朝,估计是又累又饿兼头晕脑涨,朝廷管饭也是应当哈。”

    和上官婉儿谈起上朝,袁嘉升说:“每天上朝也没什么意思,没事的时候,无非就是往朝殿里一站,听无聊的大臣们絮絮唠唠说事。中午吃饭还要听他们絮叨?”

    上官婉儿说:”现在是条件好了,还有食堂。太宗年间,上朝的官员都在宫殿的飞檐下、廊庑上坐地吃饭,就叫‘廊下食’。”

    袁嘉升道:“这‘廊下食’,吃什么山珍海味?不会简陋寒碜到丢朝廷脸面吧?”

    上官婉儿笑着说:”那倒是,一般朝餐,肉食是每天三头羊,各个节日也有加餐,发糕点,加了黄米的肉羹,趁热开吃。”

    袁嘉升道:“冬天和夏天吃的而不一样吧?”

    上官婉儿道:“是的,不一样,冬天一般会端上一碗咕嘟嘟冒泡的热汤饼;赶上特殊的节日,比如端午赐粽子,寒食节,会给甜米粥喝;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端上来的会是用凉水拔过的冷面、粉粥,会有一些水果。”

    “水果有一些什么?”

    “桃啊、梨啊、石榴,还有柿子。“

    “夏天宫里会有荔枝吃吗?”袁嘉升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有呀,不过那是岭南的贡品,只有皇上身边的人才可以吃到。”

    袁嘉升笑道:“看来,这算是额外福利,朝臣未必吃得上。”

    上官婉儿道:“其实吃什么不重要,官员看重的是其中礼节,觉得能在朝廷吃饭是光荣。”

    袁嘉升问道:”吃顿饭还很多礼仪讲究?坐错了位置,走错了方向,都有可能被御史弹劾?”

    上官婉儿道:“是的,这顿饭的礼仪要求特别严格,被御史弹劾,犯错一次要罚没一个月工钱。”

    袁嘉升说:“还真有这么无聊的御史?”

    上官婉儿道:“那可不是么?有些御史特别认真,锱铢必较。据说某一年,朝廷里的宰相严绶参加廊下食,皇帝派宦官马江朝去赐樱桃给官员们。”

    “等等,大唐有樱桃了?这个我爱吃。”袁嘉升说。

    “樱桃也是贡品,不过比荔枝要多一些。”上官婉儿说。

    “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去,宰相严绶怎么了?“

    “这个严绶,在京外当节度使时认识宦官马江朝,因为是接受皇帝御赐的樱桃,屈膝向宦官行了个拜礼。旁边一个不明真相的围观御史,不明就里,以为是皇上有旨,也跟着跪拜。结果就被同僚弹劾,严绶也被罢相,贬官外任。”

    “看来在大唐也不自由啊!”袁嘉升笑道。

    上官婉儿道:“什么是自由?”

    袁嘉升“咳咳”两声,道:“要是论自由,可以洋洋洒洒写一本上万字的大书,简单地说,就是想干就干。”

    “想干就干?那你现在想干吗?”上官婉儿红了脸,道。

    袁嘉升岔开了话题,对上官婉儿说:“朝廷管饭,灶大灶小,菜多菜少,也是要按级别供应吧?出阁入相,是不是有小灶?”

    上官婉儿道:“确实,在大唐做到宰相这个级别,就可以进政事堂吃饭。”

    袁嘉升笑道:“当宰相不容易呀,像张柬之,八十多岁胡子都花白了才当宰相。对了,张柬之他们的官职好像不叫宰相?”

    上官婉儿道:“唐朝确实是没有宰相之职,实行的是群相制,三省里不止一位高级官员等同于宰相,进入政事堂参议国家大事,政事堂在皇宫里面,靠近上朝大殿和皇帝办公的地方。列位相位,天子会经常赐食。”

    袁嘉升说:“是吧?御膳房做出来的食物会赏赐给宰相们?”

    上官婉儿说:“这在大唐都算是一种制度了,也是皇上努力搞好与宰相关系的一种常用手段。”

    袁嘉升问上官婉儿,道:“宰相们会一边吃饭一边谈工作吗?”

    上官婉儿道:“入席坐定,大家举筷开餐,边吃边聊。朝廷不仅允许,而且鼓励边吃边谈工作。”

    袁嘉升说:“大家吃饱了,肚里有食,心情会比较好,很多棘手事务就在吃吃喝喝中解决掉了。那让喝酒吗?”

    上官婉儿说:“一般只吃饭,不喝酒。如果不谈工作,反而会被别人讥笑为’伴食宰相’。”

    袁嘉升道:“这是什么意思?”

    上官婉儿说:“意思跟尸位素餐差不多。”

    “哦,原来唐朝吃饭还有这讲究。”袁嘉升道:“那本王要是不想在朝中吃饭呢?”

    “那也没关系。”

    “如果跟不熟的人,会尬聊吗?朝臣们吃饭时聊一些什么?”袁嘉升问道。

    上官婉儿道:“彼此不熟悉的话,大臣们会在吃饭时聊聊家乡的风土人情、奇闻逸事。”

    袁嘉升道:“那会说一些八卦吗?”

    “梁王,什么是八卦?”上官婉儿问道。

    “就是情人关系。大唐风气不是比较开放吗?官员们有个三妻四妾还不是很正常?”

    “梁王,话虽如此,但像在平康坊小娘子家的香艳经历,还是不要在政事堂聊。”上官婉儿说。

    袁嘉升道:“什么是平康坊?”

    上官婉儿道:“这平康坊在洛阳,是有名的风月场所,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有时间可以去逛逛。”

    袁嘉升听上官婉儿说当宰相还能开小灶,挺好的,问道:“去政事堂吃饭礼仪严格么?”

    上官婉儿笑道:“有的,一般官员是不能随随便便地进政事堂蹭饭吃。”

    袁嘉升道:“也就是说必须有了宰相官职,以后才能上桌。”

    上官婉儿说:“是的,上了饭桌,中途还不能随便退席。”

    袁嘉升问道:“如果有人中途退出?上个茅房什么,怎么办?”

    上官婉儿说:“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门,别的宰相也必须停筷等着,必须等到人齐全以后再继续吃。”

    袁嘉升笑道:“还有这样的规矩?”

    上官婉儿说:“是的,所以一般宰相吃饭,如果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没人会打扰。我听说有一此,张柬之等宰相们正在政事堂吃饭呢,张易之把自己的一个同党,也是担任宰相,叫出去商量事,结果闯了大祸。”

    袁嘉升问道:“大家都等着?”

    上官婉儿说:“是呀。他们商量完,俩人就一起弄了点儿饭吃,政事堂里正等着继续吃饭的宰相们,还在等着。”

    袁嘉升笑道:“后来怎么样了?张相借题发挥?”

    上官婉儿一笑,说:“听说有两个老臣当场摔筷子,飞马回家告病不起,闹着要辞职,最后武皇都出来替张易之道歉。”

    袁嘉升说:“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最终怎么样了?”

    上官婉儿说:“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朝野大哗,纷纷谴责张易之兄弟丧尽天良。”

    “丧尽天良?还真是小题大做。”袁嘉升道,“这政事堂厨房,大吃大喝,每年花费不少钱吧?”

    上官婉儿笑道:“这是一定要花的钱。曾经有不止一位宰相不止一次提出来,说要少花点。梁王猜怎么着?“

    袁嘉升道:“大家都反对?别的宰相肯定群起反对,这是要砸大家的饭碗。”

    上官婉儿说:“确实是这样的。张柬之就带头反对,说了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大家听了都服气。”

    袁嘉升说:“愿闻其详。”

    上官婉儿说:“张柬之宰相说,皇帝仁慈,拨出这么多银两给宰相们吃喝,是为了优待我们这些治国理政的人才,希望我们吃完以后好好干活,把国家治理好。”

    “这个张柬之,还真会说话。那反对这种吃喝的人怎么说?”

    “那人还没说话,张柬之又说,你要是心虚,觉得自己为国分忧,配不上这顿美餐,那你闪闪,靠边让位,自有别人能吃的人能干好事。”上官婉儿说。

    袁嘉升说:“确实,国家大事不操心,尽在这种小节上叽叽歪歪,不是沽名钓誉么?”

    上官婉儿说:“确实,朝臣每天吃三头羊,也没什么,省了这顿饭钱对解决国家财政也不起什么作用。”

    “确实,朝臣办好一件大事,就能造福无数百姓,那吃顿好饭根本不过分。”袁嘉升说:“不过这种吃喝的官员们,吃好喝好也未必会为老百姓办事。”

    “确实,其实朝廷也不在乎这饭,只是墨守成规,给朝臣们提供一个好的就餐环境,让他们安心政事。”上官婉儿说。

    袁嘉升问上官婉儿道:“大唐的官员等级,能做到宰相级别的,毕竟少之又少。那些非宰相的普通官员,午饭怎么样?”

    上官婉儿说:“宰相们在政事堂里吃饭,所以叫堂厨。别的官员,也有吃的,叫做公厨。”

    袁嘉升道:“堂厨建在朝堂上,那么公厨建立在衙门里?”

    上官婉儿说:“是的,很多朝廷部门,比如大理寺,要在正衙大堂旁边另建一座食堂,能容纳所有官员就餐。”

    袁嘉升说:“那这个食堂的建设,规格也不会小,不会差。”

    上官婉儿说:“也不会差。大致是在各部门财力范围内,宏大严整。”

    袁嘉升问道:“那么,六部食堂,有什么特点?”

    上官婉儿说:“有的在墙上写相关的文章、诫语、圣训等。比如主管司法判刑的大理寺,食堂墙壁上就写满了常用法律条文。”

    “哈哈,原来大唐吃饭,有这么多学问呢。”袁嘉升笑道:“婉儿姑娘,你会做饭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