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体: 16 + -

第101章 获封梁王

    现场不仅是袁嘉升对武三思的死感到不可思议,太平公主还有现场的武氏家族的人听说梁王武三思父子被杀,赶忙问武崇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武崇行说:“掌管禁军器械的义兴郡王李重俊联合被免职的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矫天子诏,以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发动兵变,闯入梁王府,杀死武三思和武崇训,同时杀其党羽十余人。”

    袁嘉升一听,原来是李重俊提前动手了。

    武三思可是亲王,在历史上也是被李重俊所杀,但那是在公元707年。

    这一次,武三思父子被杀的时间提前了两年,跟神龙政变一起发生了,这是怎么回事?

    袁嘉升用严峻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在场的人,想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上看出一二。

    按政治势力划分,现场的人除了武则天集团外,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朝臣和禁军,李家和武家关系错综复杂。神龙政变的现场很是微妙,看站位就能知道谁是谁的人,也就是说,站在谁后面的就是谁的人。

    观察站位,袁嘉升发现了历史一个天大的秘密:过去人们认为相王是傀儡性质的,毫无影响力,这是错误的,相王在神龙政变中比皇太子李显还积极,他比起被强扶入宫的皇太子李显,要厉害得多,他不仅主动带领袁恕己去抓捕张氏兄弟有关的成员,并且带兵防御京城。参与政变的五位主谋中,除了敬晖是太平公主的人,其他人都跟相王有关,操纵这次政变的幕后者,似乎是相王!

    袁嘉升看了一眼,相王身后此时已经站了一群人,重要人物有相王长史豆卢钦望、司马袁恕己,连姚崇也站在相王李旦和李隆基的身后,自己还真是小看了他!

    袁嘉升细思极恐,在神龙政变中杀了武三思,武氏家族肯定会和太子李显和张柬之等朝臣翻脸,李显想要继位,基本上不可能了,说不定武则天还会废了李显这个太子,因为李重俊毕竟是李显的儿子!

    那么,这样看来,武三思父子被杀,李旦将是最大的受益者!难道他是穿越者?

    想到这里,袁嘉升看了李旦一眼,但李旦的面色很平静,仿佛这一切跟他无关。李隆基也对于武三思被杀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反应。

    袁嘉升又调整自己的思维,脑子飞快转动起来,分析各方势力。

    武则天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建立了一个以李氏居虚名,以武氏掌实权的一个畸形政权。

    武则天建立了武氏七庙,追封武士彟为皇帝,并封武承嗣和武三思为亲王并先后担任宰相,其他十二个武氏子弟为郡王,降睿宗李旦为皇嗣并赐武姓,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开始准备嫁个武承嗣,太平公主因故罢婚,遂赐死武攸暨原配,立李显为太子后,又使李武两家通婚。

    武则天晚年害怕李武两家关系弄不好,还使李武两家的首脑人物李显、李旦、武三思、武攸暨立誓于明堂,叫他们发誓合作。

    除了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之外,中宗李显的女儿好几个都嫁到了武家,这些都是武则天有意使李武两家融为一体的表现。

    但奇怪的是,相王李旦的五个子女,却一个也没有与武氏通婚。这是为什么?

    为了保证自己晚年大权不旁落,武则天又扶持了男宠势力,袁嘉升知道,其实男宠和酷吏类似,缺乏社会基础、口碑很差,只能依赖于君主,很难成气候,武则天又利用男宠势力制衡李武势力。

    因私议二张乱政,连李武集团的核心成员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都不能免去一死,由此可以窥探,武则天重用二张之目的,就是制衡李武两大家族。

    此次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与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为首的李武集团联合发动神龙政变,诛灭二张及其党羽,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但是,张柬之等朝臣还有一个诉求:顺势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

    袁嘉升觉得,武三思父子被杀,武家人未必会支持武则天退位了!

    此次政变的主要目标是铲除张氏兄弟的势力,并不以打击武家势力为目的,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势力其实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发动政变五大臣中的桓彦范、敬晖只是禁军的左右羽林军将军,当时武家的骨干成员武攸宜正担任右羽林大将军,是桓彦范和敬晖的顶头上司,没有武家的支持,他们是调不动禁军的。

    但偏偏这时候冒出一个冒进的李重俊,杀了武三思及其儿子武崇训!

    此时,武家人群龙无首,人人自危,就更不可能逼武则天退位了,他们会牢牢团结在武则天的周围,这一下历史要重新改写了,武氏家族此时在朝中的势力太大了:武重规任天兵中道大总管;武攸宁入阁宰相,与河内王武懿宗统领神都洛阳城外驻军,有军权;武攸宜担任右羽林大将军,太平公主还下嫁给了右卫中郎将武攸暨为妻,生了两个儿子武崇敏、武崇行,其血脉之高贵纯厚,在盛唐时也是绝无仅有。

    还有,魏王武承嗣的势力也不小,他本来一心想当皇太子,可是武则天不让,最后甚至抑郁而死,大儿子武延基袭了魏王,找死的惹恼了武则天,于是便“被自杀”了,但武则天又令武承嗣的二儿子武延义袭爵,另一子武延秀封淮阳郡王。

    其他武姓,也很多封王,临川王武嗣宗、颍川王武载德、高平王武重规、河间王武仁范、九江王武攸归、会稽王武攸望等,占据了李唐的大半江山,若他们造反,天下就乱套了!

    袁嘉升决定要稳定住武家人,若是武氏家族造反,别说什么开元盛世了,估计唐朝的历史直接比安史之乱还惨!

    袁嘉升仔细看了一下当时在场的武氏子弟和太平公主的脸色,武攸宜等人都是满脸的愤怒,手紧按着佩剑的剑柄,怒目望向太子李显,仿佛要杀了他,毕竟李重俊是他的儿子。

    而女皇武则天此时的面色,倒像是松了一口气,她知道这次政变张柬之等大臣还别有私心,除了铲除张氏兄弟,还准备顺势逼迫她退位,但逼迫自己退位,应该不在武氏子弟预先的计划中。

    而且,很可能这也不是太子李显本人的意愿,她已至垂暮之年,李显太子位很稳固,没必要担上逼迫母亲的不孝恶名。

    现在梁王武三思父子被杀了,武家人肯定还是要她作主的,于是,武则天发威了,朝跪在地上的太子李显厉声喝道:“既然你不是杀死梁王父子的主谋,还跪在地上干什么?还不快回东宫去!难道你想造反吗?”

    李重俊联合被免职的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矫诏杀了武三思和他的儿子武崇训,连他的小儿子武崇烈、武崇谦、武崇?、武崇操都没有放过,当场的武家人顿感自己的性命不保。

    迎仙宫的武则天寝宫里气氛已经剑拔弩张,波云诡异,此时,寝宫里每一个人,包括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攸宜、张柬之、敬晖、桓彦范、杨元琰、李湛等人都各怀心思,观察着当时的局势,谨慎选择自己的站队位置。

    这一步选择,是对是错,将决定他们的命运。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整个洛阳皇宫被浓浓的晨雾笼罩。

    病榻上的武则天是真的老了,宽宽的椭圆形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看上去有些浮肿,但她女皇的威严还在。

    有了底气,武则天的强大气场稳住了局面,李显在武则天皇帝的威严碾压下,抬不起头来,双腿发抖,习惯性又跪倒在了地上,他的表现得毫无可取之处,耷拉着脑袋,面如死灰,虚汗淋漓,强烈的恐惧,让他的目光散乱得无处安放,不敢面对武则天。

    虽然在进宫之前,李显也有过坚定时刻,可是事到临头,这个年近五十的老男人,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勇敢站起来对不可一世的女皇说不!

    距离李显上一次被废黜,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一年,但李显并没有从命运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曾经以为,自己将会在庐州老死。等到被武则天重新召唤回身边,李显那个蜷缩于内心最隐蔽角落的梦境,有了再度复苏的迹象。尽管如此,他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是的,李显是李唐的子嗣,身上流淌着大唐皇族的血液。他担心那个支离破碎的天子之梦,会在年复一年禁锢中悄然死去,但有时又害怕它有一天会龇牙咧嘴地醒转,李显面对武则天的责问,他一时间惶恐得不知如何是好,本能的反应就是拒绝,排斥,他消受不起那梦境中的一切……在来迎仙宫的路上,李显在心里也不只一次地后悔,虽然武则天还没有将自己这个太子废黜,自己是领头造反的罪魁祸首,会死得很难看,他太了解自己母亲的雷霆手段,李显真的是被武则天吓大的。

    面对武则天的责问,李显在地上“砰砰”磕头求饶道:“孩儿不敢造次,只是来看望母后,怕二张这对狗东西对皇上有什么不轨。”

    李显向武则天磕头求饶,外面包围迎仙宫的将士大惊失色。他们着急了,他们这些当兵的图什么?无非就是逼宫成功,太子成了皇帝,到时候太子吃肉,他们跟着喝点汤。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事到临头,太子却不玩了,他们不就成了逆贼造反了吗?造反可是要灭九族的,这还了得?他们拔出了刀刃,一齐看向张柬之等群臣,那阵势一看就是要死大家一起死!

    眼看外面就要出乱子,羽林将军李湛厉声说:“诸将士抱定不顾自身安全,甚至不顾家族性命的信念,与诸位宰相同心戮力,匡扶社稷,殿下就算不哀其诚恳,也不能让我们白白送死。好吧,我等性命低贱,死不足惜,就请殿下到外面来,说服诸位将士放下武器,束手待毙吧。”

    李显默然良久,他已经听出了李湛这句话的弦外之音,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冲着太子而来,要取消这次行动,也由你亲自出面。李湛的这句话也有着威胁的意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和太子有关,不能半途而废。

    而太子李显的软弱无能,让发起政变的大臣们也深感无奈,张柬之、姚崇、宋璟他们面面相觑,他们也知道自己也没有退路了,于是张柬之代替太子李显回答武则天的问题,说:“皇上,太子怎么能就这样回东宫?以前高宗皇帝将太子托付于陛下,现在太子仁德,已经成长起来了。大唐的百姓思念太宗与高宗的恩德,一致拥护太子,诛灭贼臣,请陛下传位于太子,以负天人之望……”

    武则天这下子更加明白了,她听出来了这帮朝臣是来造她的反,当务之急,是要解除朝臣带来的兵刃,她盯着李湛的脸,大声质问道:“你也是来诛杀易之兄弟的吗?还是来造反的?朕待你们父子不薄,你就是这么报答朕的恩情?”

    李湛是武则天早期的宠臣李义府的儿子,原任右散骑侍郎,也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他听了武则天的责问,红着脸,敷衍说:“陛下,臣也是担心皇上安危,带兵跟太子来清君侧的!”

    这个时候武则天又转向崔玄暐,盯着他说:“别人当宰相,都有人推荐,只有你崔公啊,那可是朕亲手把你提拔到宰相上来的,你都当宰相了,还想要什么更高的职位?”

    崔玄暐毕竟是政坛老手,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臣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报答陛下,保陛下安危。”

    此时,武则天把目光转向了李旦和太平公主,他们见武三思被杀,局势有变,也赶紧跪下,说只是担心母后安危,来诛杀张氏兄弟。

    “皇上圣明,梁王父子死得太冤枉了!”而武攸宜等武家子弟,跪下向武则天哭诉,他们只是被骗来杀张氏兄弟的,要求武则天严惩杀害武三思的凶手。

    武则天环视了迎仙宫一遍,惊奇发现,只有袁嘉升站在她的身后,是明确支持她的,她苍老的心,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意,也有了反转政变的信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