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体: 16 + -

第91章 武则天的密旨

    袁嘉升要查李隆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则天给他下了一道密旨。

    那天,武则天一个人去了万象神宫的佛堂。

    到了佛堂,女皇武则天孑然一身站立,面对一尊几丈高的大弥勒佛像,一种年老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那尊弥勒佛的佛像,微微笑着,是按照她年轻时的模样刻画的。

    儒释道中,武则天最喜欢佛教,早年,她有过一段被迫削发为尼的时光——那是她人生中最困难,最无助的一段时光,佛经是她心灵唯一的慰藉。

    当武则天准备称帝当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时,她还利用了佛教。因为在唐初,因南北朝长时期的动乱,佛教在中原颇为繁荣,影响很大,武则天就自称“佛弟子”,也有人称她女菩萨。

    在武则天革李唐王朝命的前一年,法明和尚敬献了一部《大云经》,为武则天称帝当女皇提供了证据。

    这个法明,就是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薛怀义,原名叫冯小宝。

    《大云经》里,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大涅槃经,后又在释迦牟尼处听闻了佛法深义,然后,佛对净光天女说,你将化为菩萨,然后会以女身成为帝王,得到转轮王统领疆土的四分之一,而据说净光天女的前身就是某国王的妻子。

    这故事的前半段,就是为武则天量身定做的,后半段又符合武则天的想法,武则天找到一个古典支持女人当皇帝了。武则天如获至宝,立即将《大云经》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她还下诏将佛教地位提高到唐朝影响较大的道教之上。

    同时,武则天要各地支持建寺、造像、度僧。她下令所敕建的大云寺,遍布于全国各地,又耗巨资在洛阳城北的白司马陂,铸造了一尊特大巨佛像,大像造成之日,她率大唐的文武百官亲自拜谒。

    武则天喜欢弥勒佛,朝中就有人说她是弥勒佛转世降临,统治苍生,她便命人在洛阳皇宫里造了一个巨大的弥勒佛石像。

    到了晚年,武则天自觉杀人太多,一遇到特别烦的事,就喜欢面对弥勒佛像发呆。

    此时,她将宰相魏元忠贬出京城,然后让张氏兄弟和上官婉儿去编书,张柬之等朝臣们终于消停了,不过她对太子李显他们并不放心。

    太平公主开始撮合武三思的儿子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的婚事,在武则天看来,这显然是在为她身后事做准备,而武三思为了自保,半只脚已经踏入李唐的怀抱里了。

    武则天虽然老了,但还不糊涂,以她的阅历,她当然知道武三思、太平公主、李显这些人的小算盘。

    武则天对着佛像思考了一会,派人召狄光嗣进宫。

    袁嘉升被内侍官带去了佛堂,武则天让所有人都退下。

    袁嘉升行礼道:“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了。”武则天那天的脸色不好看,说话有气无力,道:“听说现在朝臣中有人蠢蠢欲动,暗中结党营私,还牵涉太子和武三思,还有太平,你说说这事儿以后朕该如何处置?”

    袁嘉升见武则天也看得明白,长叹一声,道:“皇上,君臣自古为一体,很多事无论处置与不处置都让人伤心。”

    武则天唉声叹气,道:“哎!朕咋就如难做呢?苍天为何如此为难朕呢?你说说,朕还能活几日?非得还要逼我下狠手吗?”

    袁嘉升摇摇头,道:“此等事,就是起太宗于地下,也会束手无策。因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是故君臣各安其道,各得其所,皇上不必在意。”

    武则天道:“狄爱卿,你说得没错。但朕还没死呢,谁就如此迫不及待!!将来会怎么样,朕不知道。朕做事,从来不会考虑后人会怎么看,朕都想好了,等朕去世了,就立一块无字碑!”

    “皇上难道怀疑太子在背后支持众臣?”袁嘉升道:“太子,他不是那样的人吧?现在他根本不出门。”

    “你去查清楚!这几年,朕待他不薄。无论牵涉到谁,你都可以先缉拿归案,我倒要看看,这朝廷里到底藏了多少阴谋。”武则天显然有一些愤怒,她拿出一块飞龙令牌,递给袁嘉升,道:“这块令牌能调动禁军。朕得到情报,禁军里面,最近有些人和相王走得近,找出来,格杀勿论!”

    袁嘉升一听,心里顿时感觉一紧张,看来武则天真是得到了情报,这帝王一怒,恐怕就要流血千里!

    交代完密旨,年老的武则天有些困了,嘱咐了袁嘉升几句,便回到寝宫去歇息了。

    袁嘉升得令,心想幸好武则天把这案子交给了自己,否则必然又是一阵血雨腥风,得尽快查出捣乱人的真实身份,否则很快一切都不受历史的控制了。

    袁嘉升出宫之后,马上让李楷固带人去调查临淄王李隆基,看是不是他走漏了风声。

    李楷固调查一番后回来禀报,说:“狄大人,李隆基现在确实现在洛阳,现在千骑营里任尚辇奉御,是一个三品官。”

    “这千骑营,是干什么的?”袁嘉升问道。

    “这千骑营,乃是武周禁军的一部分,在唐太宗时期,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的武士,他们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皇初期,增加为千骑,现在有两三千人,是禁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李楷固说。

    “李隆基在禁军任职?”袁嘉升问李楷固:“他跟武皇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按家族关系,武皇是李隆基的祖母。”李楷固道。

    “我不是问这种关系。我是问,武皇这个祖母喜欢李隆基吗?”袁嘉升问道。

    “听宫里人说,武皇还是喜欢他的,李隆基幼时聪明伶俐,颇有主见。七岁时,他父亲刚从皇帝的位置退下来,有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掌管京城守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他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护卫,胆大包天!弄得武懿宗目瞪口呆。武皇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并留下深刻印象。”李楷固道。

    “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关系怎么样?”袁嘉升问道。

    “他们的关系还真不好说。出生时,李隆基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此时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在李隆基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的祖母,也就是武皇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是为睿宗。不过,武皇在镇压徐敬业后,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五岁那年,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武皇废除帝位,迁居东宫。公元693年,李隆基被改封为临淄王。但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次年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李楷固道。

    “这么说来,是祖母武皇杀了李隆基的生母?”袁嘉升问道。

    “是的,李隆基的母亲,在某一天被武皇叫到宫中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那一年,李隆基九岁了,应该记事了,他跑去问父亲李旦,妈妈到那里去了,但父亲李旦却惊恐的捂住他的嘴,叫他不要问,问了连你的小命都没了。从此,李隆基开始改变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言无讳,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保全家人。”李楷固道。

    “李隆基自幼丧母,那么他是谁带大的?”袁嘉升问道。

    “是他父亲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还有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照料李隆基的生活。”李楷固回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