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统战
张汉卿以陕甘巡阅使的名义发布命令,当然无可厚非。
可是民国官场不是这样子玩的----民国时大多数的巡阅使实际上是虚职,只不过用于对那些过气将军职务的名升暗降,有的则用于安抚,例如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实际一个省也管不着,王占元的两湖巡阅使也只管自己的湖北管不着湖南。
真正有名有实的巡阅使只有两个: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和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巧合的是他们都是绿林出身,都系督军出身,都在升职后牢牢把握着军权。
冯玉祥一番努力却为他人作嫁衣裳,还要受制于张汉卿这“黄口小儿”,自然为之气结。好不容易得了块存身的宝地,怎么会轻易退却?
但他的顶头上司、那位娃娃司令却是握着道义的指挥棒一刻不停地向他身上打,泥人也有血性啊,何况他本来就是桀傲的一方军阀?渐渐地两人爆发出火花。
直奉在其它地方竞争也是很颇烈的:在张汉卿发布电令的同日,中|央政|府特任王士珍为苏皖赣巡阅使,王继任,但未就,于是张作霖力保张勋。要知道张勋虽然名声不咋地,却是张汉卿一个姐姐的公公,两家是亲家啊。
曹锟及徐世昌当然要用直系的人,他们以齐燮元署江苏督军,又任命何丰林为淞沪护军使。这样一来,长江三省仍牢牢地控制在直系手中,引起大伙儿不满,特别是张作霖反弹甚大。
现在的奉系,远非正史上的同期可比,不但在军事上力压直系一头,在经济实力上也有不俗表现。尤其是张汉卿收复摩阔崴、呼伦贝尔和外蒙及唐努乌梁海等一系列壮行,在国内赢得很好的口碑,政治上也先下一筹。
在这种情况下,为平衡起见,靳云鹏作了退步,他以中|央政|府名义要求冯玉祥依令而退。作为冯的大后台的吴佩孚顾虑形势,选择了默认。冯玉祥无奈:于法理及力量上,他都无法与号称拥有5个师的顶头上司张汉卿及其背后站着的巨人张作霖相抗衡。
12月3日,冯玉祥“奉命”撤出西安,在陕、川、鄂边境地区安康驻扎。但此事也埋下了冯、吴不和的种子。
冯玉祥不但愤怒于奉系的伸手,更反感且看不起吴佩孚的退让。陕西争夺战,客观上使冯、吴两位直系主要人物之间产生了隔阂,这恐怕是吴佩孚没有想到的。
张汉卿得势不饶人,他以省长刘镇华依附段祺瑞为名,明令讨伐。刘镇华见实力强劲的冯玉祥都不敢对张汉卿硬气,自己人数不多的“镇嵩军”怎是对手?于是干脆利落地宣布辞职。
民国时代的军阀大都有一个默契:只要通电下野,不管任前犯了多大错误,一律勾消,这也像政治“潜规则”,大家似乎都认为杀俘不祥,为了要展示各自的“皿煮”形象,也一般没有痛打落水狗的习惯。
像段祺瑞史上三起三落,蒋介石三下三起均是一例。各方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下野人士亦极示恩荣,少有加害的。
鲜有破例的三起,始作俑者却都没好下场:正史上杀害陆建章的徐树铮最终为陆建章之子陆承武杀害;杀俘郑金声的张宗昌亦被其子郑继成枪杀;而另一个大军阀孙传芳斩杀俘虏施从滨,后被施女报仇。
不过张汉卿虽然不至于赶尽杀绝,却也不想给其留有翻身的机会。刘镇华前脚刚走,他即将“镇嵩军”全部收编,又委任原“靖国军”总司令、后世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陕西省长。
陕西大局已定。
不过在这平和之下,隐藏着一股微妙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的感觉,随着张汉卿进入陕北,越来越强烈。
究其原因,乃是陕西长期由皖系掌管着,相继经历了护国军、镇嵩军、援陕军、直系冯玉祥、阎相文、吴新田等客军时代,对外来军马并不感冒;原靖国军受国民党影响,虽然受惠于西北军,却并未从骨子里改姓,主要负责人还是倾向于国民党的。
张汉卿的破解之法是重用于右任。
于右任是国民党出身,根正苗红。把他捧在高处,有益于稳定陕境内的国民党势力。另外在关注民生、稳定局势上有相当能力,在陕省和“靖国军”内也享有很高威望。人民军摊子铺得太大,真的没把握能够牢牢控制住这么多地盘,依靠这些“降兵降将”(张作霖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靖国军”在这位忠于孙逸仙的于先生影响下,反水不是不可能,但要在国民党得势后。在当下,还没有一个党派团体能有人民党那样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至于“靖国军”脱奉入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孙逸仙和段祺瑞可是“世仇”。根据正史,国民党真正得势要在1927年“北伐”之后,在此之前,张汉卿有信心通过充实军事力量,以缓过这阵。
现在张汉卿需要的只是稳定。
在这么短时间内连下数省,一时半会并没有得力的人员控制各地,保持原有行政与管理是应有之义。连共x党建国后都花了七年时间进行新民皿煮主义改造才进入社会主义,遑论战争时期“你方罢战我登场”的混乱的行政管理权?
不过咱们的少帅显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不在乎其它阵营的人“窃居高位”。只要有人能够使占领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能够给他的军事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或者至少不能够再出现混乱从而需占用军队资源就行了。
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就不信人民党的统战力量对付不了远没有形成“党军”的靖国军来。不可否认像于右任、胡景翼等头面人物深受孙逸仙影响,但基层士兵和军官可不都是这样,相信将来对人民党的信仰绝对比国民党来得更有吸引力。
需要关注的反而是援陕军。
许兰洲本来就是一代枭雄,自离开东北后天地一下子宽阔起来,援陕军总司令一角做得风生水起。他辛辛苦苦到现在又控制有两个旅的兵马,“靖国军”和“援陕司令部”兵马合为一处,已经形成一股极大的力量,怎么会甘心再度寄人篱下?
西北人民军虽然表面上控制大局,却因为西北“三马”刚刚降服,需要部分兵马守在甘肃,真正能进入陕西境内的只有两个师而已,很难对这两支主军形成压制。
也就在这个时候,人民党统一战线原则的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对潜在的敌人或朋友用统战,对自己人则要用笼络了,张汉卿已经盯上了许兰洲。
再困难也要做,没办法,谁让他势力膨胀得这么快呢?节制了第5师和获得“靖国军”主力将近两万人,许兰洲一下子就重新成了实力派,这是他时经四年的又一次崛起。谁知道这位曾经和张作霖并驾齐驱的黑省王,会不会有异样的心思?他会甘于服从于张汉卿的命令吗?
此外,作为直系军队退出陕西的平衡,曹锟、吴佩孚也需要有一个能够说服派系内部声音的举措来,理由是当初协商是两家平分陕省,直系必须显示存在。
既然直系军队退出陕西,那么在陕的军队也不能由西北人民军一家独大,即改编的原“靖国军”必须要有直系一方的人监督。可是,对信心满满把陕西收在囊中的张汉卿来说,又岂能放任直系在他的地盘掺沙子呢?
为了这个事,直、奉两边可是往复了几次电报的。曹、吴不敢贸然挑战奉系,但奉系也不敢在这个时机生事,因为张氏父子同样也没有准备好。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无论是即将离去的直军、等待收编的皖系败军还是“靖国军”或是“镇嵩军”抑或“援陕军”,大家都在观望着这位年轻的少帅的举动,试图从他的言行中找到在陕西的风向。是啊,寒冬腊月已经够冷,再刮一阵寒风,足足会要人的命啊!
为了彻底解决此问题,应少帅的提议,各方代表人物将齐集西安具体讨论各路军兵改编事宜,顺便也敲定后皖系时代陕省的政治布局。据说,这位少帅大胆地放风说只要原“靖国军”接受改编,他甚至允许其独自成军,编为西北人民军第6师,连师长的人选都定下了,就是原总指挥胡景翼。
张汉卿的诚意不可谓不足,诱惑不可谓不大。不但如此,他还离开人民军地盘,亲自到西安与各路人马商讨后事。其实以他目前的地位和实力,哪需要冒这个风险?以他陕甘巡阅使的身份,真的下令各方到人民军营地开会,还怕有人不去吗?
此时的西安城,驻守的是以于右任为首的原“靖国军”势力,张汉卿到这里签订“城下之盟”,本身就是一种诚意。据说这位年轻的少帅只随身带了一个警卫营,轻衣怒马就进了城。就冲着少帅这种胆识,他也是值得尊敬的。
因为他的带头作用,各路兵马的首脑也纷纷跟进,按照这种诚意,形成积极的决议很让人期待。
可是民国官场不是这样子玩的----民国时大多数的巡阅使实际上是虚职,只不过用于对那些过气将军职务的名升暗降,有的则用于安抚,例如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实际一个省也管不着,王占元的两湖巡阅使也只管自己的湖北管不着湖南。
真正有名有实的巡阅使只有两个: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和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巧合的是他们都是绿林出身,都系督军出身,都在升职后牢牢把握着军权。
冯玉祥一番努力却为他人作嫁衣裳,还要受制于张汉卿这“黄口小儿”,自然为之气结。好不容易得了块存身的宝地,怎么会轻易退却?
但他的顶头上司、那位娃娃司令却是握着道义的指挥棒一刻不停地向他身上打,泥人也有血性啊,何况他本来就是桀傲的一方军阀?渐渐地两人爆发出火花。
直奉在其它地方竞争也是很颇烈的:在张汉卿发布电令的同日,中|央政|府特任王士珍为苏皖赣巡阅使,王继任,但未就,于是张作霖力保张勋。要知道张勋虽然名声不咋地,却是张汉卿一个姐姐的公公,两家是亲家啊。
曹锟及徐世昌当然要用直系的人,他们以齐燮元署江苏督军,又任命何丰林为淞沪护军使。这样一来,长江三省仍牢牢地控制在直系手中,引起大伙儿不满,特别是张作霖反弹甚大。
现在的奉系,远非正史上的同期可比,不但在军事上力压直系一头,在经济实力上也有不俗表现。尤其是张汉卿收复摩阔崴、呼伦贝尔和外蒙及唐努乌梁海等一系列壮行,在国内赢得很好的口碑,政治上也先下一筹。
在这种情况下,为平衡起见,靳云鹏作了退步,他以中|央政|府名义要求冯玉祥依令而退。作为冯的大后台的吴佩孚顾虑形势,选择了默认。冯玉祥无奈:于法理及力量上,他都无法与号称拥有5个师的顶头上司张汉卿及其背后站着的巨人张作霖相抗衡。
12月3日,冯玉祥“奉命”撤出西安,在陕、川、鄂边境地区安康驻扎。但此事也埋下了冯、吴不和的种子。
冯玉祥不但愤怒于奉系的伸手,更反感且看不起吴佩孚的退让。陕西争夺战,客观上使冯、吴两位直系主要人物之间产生了隔阂,这恐怕是吴佩孚没有想到的。
张汉卿得势不饶人,他以省长刘镇华依附段祺瑞为名,明令讨伐。刘镇华见实力强劲的冯玉祥都不敢对张汉卿硬气,自己人数不多的“镇嵩军”怎是对手?于是干脆利落地宣布辞职。
民国时代的军阀大都有一个默契:只要通电下野,不管任前犯了多大错误,一律勾消,这也像政治“潜规则”,大家似乎都认为杀俘不祥,为了要展示各自的“皿煮”形象,也一般没有痛打落水狗的习惯。
像段祺瑞史上三起三落,蒋介石三下三起均是一例。各方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下野人士亦极示恩荣,少有加害的。
鲜有破例的三起,始作俑者却都没好下场:正史上杀害陆建章的徐树铮最终为陆建章之子陆承武杀害;杀俘郑金声的张宗昌亦被其子郑继成枪杀;而另一个大军阀孙传芳斩杀俘虏施从滨,后被施女报仇。
不过张汉卿虽然不至于赶尽杀绝,却也不想给其留有翻身的机会。刘镇华前脚刚走,他即将“镇嵩军”全部收编,又委任原“靖国军”总司令、后世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陕西省长。
陕西大局已定。
不过在这平和之下,隐藏着一股微妙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的感觉,随着张汉卿进入陕北,越来越强烈。
究其原因,乃是陕西长期由皖系掌管着,相继经历了护国军、镇嵩军、援陕军、直系冯玉祥、阎相文、吴新田等客军时代,对外来军马并不感冒;原靖国军受国民党影响,虽然受惠于西北军,却并未从骨子里改姓,主要负责人还是倾向于国民党的。
张汉卿的破解之法是重用于右任。
于右任是国民党出身,根正苗红。把他捧在高处,有益于稳定陕境内的国民党势力。另外在关注民生、稳定局势上有相当能力,在陕省和“靖国军”内也享有很高威望。人民军摊子铺得太大,真的没把握能够牢牢控制住这么多地盘,依靠这些“降兵降将”(张作霖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靖国军”在这位忠于孙逸仙的于先生影响下,反水不是不可能,但要在国民党得势后。在当下,还没有一个党派团体能有人民党那样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至于“靖国军”脱奉入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孙逸仙和段祺瑞可是“世仇”。根据正史,国民党真正得势要在1927年“北伐”之后,在此之前,张汉卿有信心通过充实军事力量,以缓过这阵。
现在张汉卿需要的只是稳定。
在这么短时间内连下数省,一时半会并没有得力的人员控制各地,保持原有行政与管理是应有之义。连共x党建国后都花了七年时间进行新民皿煮主义改造才进入社会主义,遑论战争时期“你方罢战我登场”的混乱的行政管理权?
不过咱们的少帅显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不在乎其它阵营的人“窃居高位”。只要有人能够使占领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能够给他的军事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或者至少不能够再出现混乱从而需占用军队资源就行了。
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就不信人民党的统战力量对付不了远没有形成“党军”的靖国军来。不可否认像于右任、胡景翼等头面人物深受孙逸仙影响,但基层士兵和军官可不都是这样,相信将来对人民党的信仰绝对比国民党来得更有吸引力。
需要关注的反而是援陕军。
许兰洲本来就是一代枭雄,自离开东北后天地一下子宽阔起来,援陕军总司令一角做得风生水起。他辛辛苦苦到现在又控制有两个旅的兵马,“靖国军”和“援陕司令部”兵马合为一处,已经形成一股极大的力量,怎么会甘心再度寄人篱下?
西北人民军虽然表面上控制大局,却因为西北“三马”刚刚降服,需要部分兵马守在甘肃,真正能进入陕西境内的只有两个师而已,很难对这两支主军形成压制。
也就在这个时候,人民党统一战线原则的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对潜在的敌人或朋友用统战,对自己人则要用笼络了,张汉卿已经盯上了许兰洲。
再困难也要做,没办法,谁让他势力膨胀得这么快呢?节制了第5师和获得“靖国军”主力将近两万人,许兰洲一下子就重新成了实力派,这是他时经四年的又一次崛起。谁知道这位曾经和张作霖并驾齐驱的黑省王,会不会有异样的心思?他会甘于服从于张汉卿的命令吗?
此外,作为直系军队退出陕西的平衡,曹锟、吴佩孚也需要有一个能够说服派系内部声音的举措来,理由是当初协商是两家平分陕省,直系必须显示存在。
既然直系军队退出陕西,那么在陕的军队也不能由西北人民军一家独大,即改编的原“靖国军”必须要有直系一方的人监督。可是,对信心满满把陕西收在囊中的张汉卿来说,又岂能放任直系在他的地盘掺沙子呢?
为了这个事,直、奉两边可是往复了几次电报的。曹、吴不敢贸然挑战奉系,但奉系也不敢在这个时机生事,因为张氏父子同样也没有准备好。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无论是即将离去的直军、等待收编的皖系败军还是“靖国军”或是“镇嵩军”抑或“援陕军”,大家都在观望着这位年轻的少帅的举动,试图从他的言行中找到在陕西的风向。是啊,寒冬腊月已经够冷,再刮一阵寒风,足足会要人的命啊!
为了彻底解决此问题,应少帅的提议,各方代表人物将齐集西安具体讨论各路军兵改编事宜,顺便也敲定后皖系时代陕省的政治布局。据说,这位少帅大胆地放风说只要原“靖国军”接受改编,他甚至允许其独自成军,编为西北人民军第6师,连师长的人选都定下了,就是原总指挥胡景翼。
张汉卿的诚意不可谓不足,诱惑不可谓不大。不但如此,他还离开人民军地盘,亲自到西安与各路人马商讨后事。其实以他目前的地位和实力,哪需要冒这个风险?以他陕甘巡阅使的身份,真的下令各方到人民军营地开会,还怕有人不去吗?
此时的西安城,驻守的是以于右任为首的原“靖国军”势力,张汉卿到这里签订“城下之盟”,本身就是一种诚意。据说这位年轻的少帅只随身带了一个警卫营,轻衣怒马就进了城。就冲着少帅这种胆识,他也是值得尊敬的。
因为他的带头作用,各路兵马的首脑也纷纷跟进,按照这种诚意,形成积极的决议很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