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五四运动
这事做得不地道,连英美国家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
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出卖中国,认为“尽管中国为战争做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
美国的《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纽约《呼声报》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外交史上一次“最卑劣的行径”;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为抗议威尔逊出卖中国的行为愤然辞职。
纸是包不住火的。得悉此事的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叔叔)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此项消息一经传播,舆论大为激昂。于是有五月初四日,北京专门学校以上学生,停课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之举。可怜曹、陆、章,莫名地为中|央政|府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五四运动”的结果,张汉卿是清楚的。还在“得悉”日本在山东问题上施加影响时,即向奉军要员表达了倒“段”的决心和目前在政治上反“段”对奉系的极大好处。在呼伦贝尔、中东路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后,奉系特别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军政高层已经深深地领会到奉系的力量已经今非昔比了,野心膨胀之余,都有心向关外再迈一步。
其实即使奉系不插这一足,局面也是一边倒地向爱国的学生倾斜。但是人民党要想真正在舆论上引导民众、在精神上鼓舞民众、在思想上领导民众,借这个由头向政|府开火是最好的一着了。也用不着再担心中|央有任何报复的举动,经此一闹,政|府威信扫地,看来年的直皖大战,皖系痛快淋漓地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就知道不是偶然的,因为其民心已经丧失了。
当然,奉系的发声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在这个问题上,是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人宣告奉系,已经成为与直系、皖系一道,构成民国北洋政|府的三驾马车,正式明确地登入了历史舞台。
作为铺垫,5月4日,首先获知此事的人民党在东北各地展开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张汉卿为这场活动已经充分酝酿了很长时间,也私下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组织严谨、纪律严明的游行规划。
他以《奉天时报》作为东北自治政|府的喉舌,人民党控制下的《人民党报》作为工、农、商、兵、知识分子的联合声音,向北京政|府连续发表数篇社论《国家将亡,匹夫有责》、《笔下三名字,国土丧十万》、《中|央日已尽,百姓夜未央》,向段祺瑞政|府开炮。
在《百姓夜未央》中,张汉卿更以段祺瑞为靶子,通电中外“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奴性不泯,媚骨天成。登台三年,卖国成绩已如斯卓著,设令其长此尸位,吾国尚有寸土乎?吾民尚有噍类乎?”并要求段祺瑞辞职以谢罪。
政|府并未响应,显然没想到这场来自关外的一场签字活动会造成如此大的声势,以至于段祺瑞政|府召集幕府商谈了一整晚,拿不出一个完整的应对方案来。
到第二天一早,张汉卿又一个通电,斥责段祺瑞宁以国家利益受损而图力保权位“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来自关外犀利的向政|府叫阵全国大哗,消息传开,北大学生在关内首先闹起了学|潮,受此感染,北师大等各校立即响应。风声所播,北京到处学生罢课、商店罢市。
同时,东三省人民在关外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签字的运动,更大规模的罢工、罢课、罢市在东北展开,当然,领导这场运动的是人民党在学生中的党组织、商会、工会,共计有超过一百万人参加了这场集会。
大规模示威标志着人民党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人民党领袖和此次运动的发起者兼组织者,张汉卿以一幅爱国、激进的面孔横空出世,出尽风头。
事情在发酵,然而当局不是去澄清,而是以激烈的强硬来应对。北京政|府出动军警,抓捕学生数百人,更将形势恶化。张汉卿首先痛斥这种行为,又是一通电文“凡是用武力镇压有思想的爱国者,历史上都不会有好下场。”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消灭这样的卖国政|府而武装起来”!
他在《旧中国已经死了》一文中,列举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每况愈下的国际地位,激昂地发表了要让中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不朽名篇《凤凰涅槃》,也是一篇波澜壮阔的战斗檄文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嘈杂的学堂内,年轻的于一凡正在出神地读着这首气势磅礴的宣言式的葬歌和颂歌。对于年轻英俊的“小姑父”,少女的心里总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可是她知道是不可能的,但仍无法停止对他的一举一动的关注,在报纸上,在传说中…
“小姑父”是一个很和气、很阳光的男孩子,又有着寻常男孩所没有的男人气、英武气,令人沉醉呢。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和小姑父一道,在浴火中重生,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条新的篇章。
“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哪儿去了?
我们青年时候的甘美哪儿去了?
我们青年时候的光华哪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哪儿去了?…”
于一凡信马由缰地开小差,她浑身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使她坐立不安。在读到“只有欢唱”时,她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荡,放声大哭。
《凤凰涅槃》的影响力不单单感染了于一凡,让她第一次产生了要在浴火中燃烧自己的信念,还激励着无数激流勇进的大学生们、进步分子和无数知识分子,它后来被认为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新诗剧的光辉起点…
。
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出卖中国,认为“尽管中国为战争做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
美国的《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纽约《呼声报》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外交史上一次“最卑劣的行径”;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为抗议威尔逊出卖中国的行为愤然辞职。
纸是包不住火的。得悉此事的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叔叔)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此项消息一经传播,舆论大为激昂。于是有五月初四日,北京专门学校以上学生,停课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之举。可怜曹、陆、章,莫名地为中|央政|府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五四运动”的结果,张汉卿是清楚的。还在“得悉”日本在山东问题上施加影响时,即向奉军要员表达了倒“段”的决心和目前在政治上反“段”对奉系的极大好处。在呼伦贝尔、中东路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后,奉系特别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军政高层已经深深地领会到奉系的力量已经今非昔比了,野心膨胀之余,都有心向关外再迈一步。
其实即使奉系不插这一足,局面也是一边倒地向爱国的学生倾斜。但是人民党要想真正在舆论上引导民众、在精神上鼓舞民众、在思想上领导民众,借这个由头向政|府开火是最好的一着了。也用不着再担心中|央有任何报复的举动,经此一闹,政|府威信扫地,看来年的直皖大战,皖系痛快淋漓地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就知道不是偶然的,因为其民心已经丧失了。
当然,奉系的发声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在这个问题上,是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人宣告奉系,已经成为与直系、皖系一道,构成民国北洋政|府的三驾马车,正式明确地登入了历史舞台。
作为铺垫,5月4日,首先获知此事的人民党在东北各地展开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张汉卿为这场活动已经充分酝酿了很长时间,也私下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组织严谨、纪律严明的游行规划。
他以《奉天时报》作为东北自治政|府的喉舌,人民党控制下的《人民党报》作为工、农、商、兵、知识分子的联合声音,向北京政|府连续发表数篇社论《国家将亡,匹夫有责》、《笔下三名字,国土丧十万》、《中|央日已尽,百姓夜未央》,向段祺瑞政|府开炮。
在《百姓夜未央》中,张汉卿更以段祺瑞为靶子,通电中外“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奴性不泯,媚骨天成。登台三年,卖国成绩已如斯卓著,设令其长此尸位,吾国尚有寸土乎?吾民尚有噍类乎?”并要求段祺瑞辞职以谢罪。
政|府并未响应,显然没想到这场来自关外的一场签字活动会造成如此大的声势,以至于段祺瑞政|府召集幕府商谈了一整晚,拿不出一个完整的应对方案来。
到第二天一早,张汉卿又一个通电,斥责段祺瑞宁以国家利益受损而图力保权位“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来自关外犀利的向政|府叫阵全国大哗,消息传开,北大学生在关内首先闹起了学|潮,受此感染,北师大等各校立即响应。风声所播,北京到处学生罢课、商店罢市。
同时,东三省人民在关外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签字的运动,更大规模的罢工、罢课、罢市在东北展开,当然,领导这场运动的是人民党在学生中的党组织、商会、工会,共计有超过一百万人参加了这场集会。
大规模示威标志着人民党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人民党领袖和此次运动的发起者兼组织者,张汉卿以一幅爱国、激进的面孔横空出世,出尽风头。
事情在发酵,然而当局不是去澄清,而是以激烈的强硬来应对。北京政|府出动军警,抓捕学生数百人,更将形势恶化。张汉卿首先痛斥这种行为,又是一通电文“凡是用武力镇压有思想的爱国者,历史上都不会有好下场。”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消灭这样的卖国政|府而武装起来”!
他在《旧中国已经死了》一文中,列举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每况愈下的国际地位,激昂地发表了要让中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不朽名篇《凤凰涅槃》,也是一篇波澜壮阔的战斗檄文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嘈杂的学堂内,年轻的于一凡正在出神地读着这首气势磅礴的宣言式的葬歌和颂歌。对于年轻英俊的“小姑父”,少女的心里总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可是她知道是不可能的,但仍无法停止对他的一举一动的关注,在报纸上,在传说中…
“小姑父”是一个很和气、很阳光的男孩子,又有着寻常男孩所没有的男人气、英武气,令人沉醉呢。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和小姑父一道,在浴火中重生,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条新的篇章。
“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哪儿去了?
我们青年时候的甘美哪儿去了?
我们青年时候的光华哪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哪儿去了?…”
于一凡信马由缰地开小差,她浑身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使她坐立不安。在读到“只有欢唱”时,她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荡,放声大哭。
《凤凰涅槃》的影响力不单单感染了于一凡,让她第一次产生了要在浴火中燃烧自己的信念,还激励着无数激流勇进的大学生们、进步分子和无数知识分子,它后来被认为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新诗剧的光辉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