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网罗
民国政局动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军阀时代民不聊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还好张汉卿与梁士诒、熊希龄、周学熙都是推崇“官商勾结”的典型,倒不惧政权变化。经过前期宣传与鼓动,周学熙也派人实地去奉天考察了以后,断言无论抚顺煤矿抑或是本溪铁矿,都储量丰富;就开采难度或投入成本而言,都是投资的上佳之选,于是决定入伙。
按张汉卿的想法,现阶段是集中力量扩大生产以与日本在东北的相关企业竞争的时候,所以摊子不能铺得太大,力量要集中。怎样保证在京大佬的投资能够获得回报以吸引更多看客,以及如何把奉天及至未来东北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并有效地资源共享,张汉卿需要一个专职的人选带领一个团队去做这个事。
是的,团队。张汉卿曾经是企业中层管理阶层的干部,深知一人团队的重要性。好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是出效益,对政|府是出稳定,对军队是出保障。他一直以九一八当晚东北军的表现为耻:司令官在北京泡妞(其实是戒大烟)、副司令去奔丧,参谋长面对日军的挑衅(初期)无所适从,从而一场试探变成全面性的溃败,悲剧就在身边。
张汉卿可以出出主意,但没有精力去做这样一件缓慢而需要耗费大量心血的工作,但是放手别人又不放心----这可是关系奉系的未来和自己的从政基点。民国时代,有谁既有能力又可信任呢?
莫德惠可算一个。这位自己的莫逆之交,一直到张学良前生在台湾,他都是自己为数不多的座上常客。而且老莫一生从事多个职业均有所成,警察局长、县长、省官产处处长(国资委)、官银号监理(银行监事)、农商部次长兼代理部长、东北外交、保安、政务联合委员、东三省铁路公司理事长兼督办、中国国民参政会主席,最高任台湾的“中国考试院院长”凡12年,可谓政治、外交、经济均有造树、德艺双馨的全能型人才啊。
这样的人才见识不凡,应该是自己组建的奉天“招商局”局长的最佳人选。此时,莫德惠刚刚从双山县知事并兼理司法任上调为吉林官产处处长,兼官银号监理官满一年。这一年吉林省库收入俱增,商业也日趋兴隆。这样的人才是否会为己用?张汉卿不敢打包票。吉林督军孟恩远和老爸张作霖一向不和,他会放任自己挖他的墙角?
能够整顿好工业支柱的煤铁资源以及最出效益的招商工作,是奉系是否能够超前飞跃起的重要基础,张汉卿和张作霖一商量,张作霖就“啪”地一拍大腿,“就是他们了!”
此时奉天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好:东三省金融紊乱,纸币复杂,特别受欧战影响,奉天小洋票就酿成挤兑形势。张作霖一面指示印发纸币,一面没收私帖,但收效不大,奉天小洋票挤兑日益严重。经济与军事息息相关,没有钱,军费从哪里来?所以在这事上,听说有了这些人和事就有了解决办法,张作霖无条件支持张汉卿。
他相信事在人为。
月黑风高夜,张汉卿两手空空地拜访莫德惠了。
对这么一个年轻人来鼓动自己跳槽,莫德惠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还是惊讶,他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表示才好。
自己可是相当于人民银行一个分行的行长,甚至级别还远大于此,张汉卿只是一个年轻人,甚至嘴角绒毛都没褪净。他要挖自己过去,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官职?不可否认张汉卿的背后有张作霖的影子,否则这一个娃娃,有气魄和自己谈如此重要的人事吗?
可是张汉卿直言是自己的意思,并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网罗人才的决心:
“莫先生,实不相瞒,请先生去奉天是我的意思,父亲还不敢相信我能请动先生,但是他绝对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现在奉天在搞军政分离,军人将被摒弃在行政之外,民生之治理,经济之发展,正是用人之际。家父和我都深知先生的能力,也期望您能出山帮家父一把。”
莫德惠也素知张作霖的气魄,也认为他是个人杰,只是他有些犹豫,毕竟一个现成的官产处长兼官银号监理,总要比一个未知的职务来得妥心----不知道张作霖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奉天官银号总办比吉林的大多了,若是这个位置算是升职,倒不妨考虑一二。
可是张汉卿却给出一个新职务:奉天招商局局长,不免令人有想法了。
张汉卿察言观色,知道这个新名词吓倒他了,免不了解释一番:“这个职务,先生肯定有顾虑。实话实说,它是我想出来的。
我们奉天乃至东北,有丰富的煤和铁,可耕种土地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也是数得着的,我们的人口也不少,可为什么一直贫穷?这里当然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日俄势力横行、前清愚民政策影响、国家积弱导致对东北支持力度有限…可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我们再有怨言,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我和家父都认为,唯一能够改变现状的,就是我们自己。放下身段请各界出手,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我们初步计划在奉天成立几家规模庞大的煤铁矿以及各种企业,充分挖掘民间资本,使奉天上下凝成一股绳,等到各种工业规模上来了,健全了,东北想不赢人都难。这其中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既懂行政又懂金融的好手,又要有很强的人脉,莫先生是不二人选。
这个招商局,直接隶属于奉天巡按使,举凡在奉天建厂建矿,都要由先生过问并统一安排。家父进行奉天改革的直接目的,便是把原本被军队和警察插手的行政和经济事务统筹在一起,以方便先生上任之后减少掣肘。我知道先生素有鸿志,眼前这个招商局长就是实现先生抱负的大好机会。就是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好日子,先生也应该出马。”
效仿刘备的三顾茅庐,张汉卿对莫德惠屡次三番地劝说,并把他对于奉天以至东北未来的财政政策、工业发展前景和自己正在实施的经济办法一一向他说明并作探讨。可行的方案与灿烂的前景让莫德惠感觉到,奉天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奉天百姓的好日子即将来临。作为少帅最“看中”(当然是张汉卿的话)的未来政界精英,他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慨。
莫德惠是性情中人,哪称得起张汉卿这种求贤若渴的鼓动?奉天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是吉林的两倍以上,能够被张作霖青眼,当然要好过在吉林的职务。关键是他也认为,张作霖非池中物,与其将来再向他靠拢,现在顺坡而下不失为英雄。
不过如果孟恩远知道他是跳槽,难免会生事非,于是莫德惠不动声色,称病辞职,拒绝孟恩远的一再挽留和保留职位的许诺,归家养“病”了。当然,他也是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人,在此之前,任上的一切事务都交待得有条有理。
归家不到两周,“恰好”此时奉天新成立的“招商局”面向东北招揽人才,莫德惠“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参加了海选,竟然中了!他的病也不治而愈。直到这个时候,孟恩远才明白,他的经济膀臂,是被张作霖挖走了。
张作霖是用人不疑。莫德惠当上招商局长,权柄一时无两:这个新生的官职,全权掌握着省内外的商业资本使用权、产业规划、交通电力等配套设施的跟进、以及部分财政大权。一句话,莫德惠完全可以称之为负责商业经济财政的副省长。
他确实有能力,不但严谨地监督着张汉卿引进的资本、使之如数地用到了建设煤铁矿,还大开方便之门,为它们的顺利迅速投产保驾护航。张作霖和张汉卿原本的意思也是把这些人的投资作为奉天招商的一面招牌,所以在抚顺煤矿、本溪铁矿轰轰烈烈出产及赚得盆满钵满后,来自京、津、唐的商人们都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和对奉天省政|府的信任。
东北建设的雏形就此拉开。
奉天以及东北资源丰富,却空守着丰厚的家当弄不出钱来,还要向外招商引资,这就像捧着金饭碗讨饭,确实让人不爽。但这些矿藏却引得各方觊觎:日本人可以开矿,各省的督军省长可以开矿,中|央的大佬可以派人来开矿,连国内一些有钱的主都可以买块地来开矿,太随意了!
无序开采的另一个后果是矿产数量太多,很快地省内运力不足。为了更快地回笼资金,矿主们开始低价倾销矿产----反正开采容易、加之成本低廉。这种形势不改变,将会形成恶性竞争,影响新入矿的利益,特别是新建造的抚顺煤矿和本溪铁矿。
矿主们富得流油,张作霖手里却没钱,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按张汉卿的想法,现阶段是集中力量扩大生产以与日本在东北的相关企业竞争的时候,所以摊子不能铺得太大,力量要集中。怎样保证在京大佬的投资能够获得回报以吸引更多看客,以及如何把奉天及至未来东北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并有效地资源共享,张汉卿需要一个专职的人选带领一个团队去做这个事。
是的,团队。张汉卿曾经是企业中层管理阶层的干部,深知一人团队的重要性。好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是出效益,对政|府是出稳定,对军队是出保障。他一直以九一八当晚东北军的表现为耻:司令官在北京泡妞(其实是戒大烟)、副司令去奔丧,参谋长面对日军的挑衅(初期)无所适从,从而一场试探变成全面性的溃败,悲剧就在身边。
张汉卿可以出出主意,但没有精力去做这样一件缓慢而需要耗费大量心血的工作,但是放手别人又不放心----这可是关系奉系的未来和自己的从政基点。民国时代,有谁既有能力又可信任呢?
莫德惠可算一个。这位自己的莫逆之交,一直到张学良前生在台湾,他都是自己为数不多的座上常客。而且老莫一生从事多个职业均有所成,警察局长、县长、省官产处处长(国资委)、官银号监理(银行监事)、农商部次长兼代理部长、东北外交、保安、政务联合委员、东三省铁路公司理事长兼督办、中国国民参政会主席,最高任台湾的“中国考试院院长”凡12年,可谓政治、外交、经济均有造树、德艺双馨的全能型人才啊。
这样的人才见识不凡,应该是自己组建的奉天“招商局”局长的最佳人选。此时,莫德惠刚刚从双山县知事并兼理司法任上调为吉林官产处处长,兼官银号监理官满一年。这一年吉林省库收入俱增,商业也日趋兴隆。这样的人才是否会为己用?张汉卿不敢打包票。吉林督军孟恩远和老爸张作霖一向不和,他会放任自己挖他的墙角?
能够整顿好工业支柱的煤铁资源以及最出效益的招商工作,是奉系是否能够超前飞跃起的重要基础,张汉卿和张作霖一商量,张作霖就“啪”地一拍大腿,“就是他们了!”
此时奉天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好:东三省金融紊乱,纸币复杂,特别受欧战影响,奉天小洋票就酿成挤兑形势。张作霖一面指示印发纸币,一面没收私帖,但收效不大,奉天小洋票挤兑日益严重。经济与军事息息相关,没有钱,军费从哪里来?所以在这事上,听说有了这些人和事就有了解决办法,张作霖无条件支持张汉卿。
他相信事在人为。
月黑风高夜,张汉卿两手空空地拜访莫德惠了。
对这么一个年轻人来鼓动自己跳槽,莫德惠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还是惊讶,他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表示才好。
自己可是相当于人民银行一个分行的行长,甚至级别还远大于此,张汉卿只是一个年轻人,甚至嘴角绒毛都没褪净。他要挖自己过去,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官职?不可否认张汉卿的背后有张作霖的影子,否则这一个娃娃,有气魄和自己谈如此重要的人事吗?
可是张汉卿直言是自己的意思,并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网罗人才的决心:
“莫先生,实不相瞒,请先生去奉天是我的意思,父亲还不敢相信我能请动先生,但是他绝对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现在奉天在搞军政分离,军人将被摒弃在行政之外,民生之治理,经济之发展,正是用人之际。家父和我都深知先生的能力,也期望您能出山帮家父一把。”
莫德惠也素知张作霖的气魄,也认为他是个人杰,只是他有些犹豫,毕竟一个现成的官产处长兼官银号监理,总要比一个未知的职务来得妥心----不知道张作霖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奉天官银号总办比吉林的大多了,若是这个位置算是升职,倒不妨考虑一二。
可是张汉卿却给出一个新职务:奉天招商局局长,不免令人有想法了。
张汉卿察言观色,知道这个新名词吓倒他了,免不了解释一番:“这个职务,先生肯定有顾虑。实话实说,它是我想出来的。
我们奉天乃至东北,有丰富的煤和铁,可耕种土地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也是数得着的,我们的人口也不少,可为什么一直贫穷?这里当然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日俄势力横行、前清愚民政策影响、国家积弱导致对东北支持力度有限…可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我们再有怨言,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我和家父都认为,唯一能够改变现状的,就是我们自己。放下身段请各界出手,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我们初步计划在奉天成立几家规模庞大的煤铁矿以及各种企业,充分挖掘民间资本,使奉天上下凝成一股绳,等到各种工业规模上来了,健全了,东北想不赢人都难。这其中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既懂行政又懂金融的好手,又要有很强的人脉,莫先生是不二人选。
这个招商局,直接隶属于奉天巡按使,举凡在奉天建厂建矿,都要由先生过问并统一安排。家父进行奉天改革的直接目的,便是把原本被军队和警察插手的行政和经济事务统筹在一起,以方便先生上任之后减少掣肘。我知道先生素有鸿志,眼前这个招商局长就是实现先生抱负的大好机会。就是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好日子,先生也应该出马。”
效仿刘备的三顾茅庐,张汉卿对莫德惠屡次三番地劝说,并把他对于奉天以至东北未来的财政政策、工业发展前景和自己正在实施的经济办法一一向他说明并作探讨。可行的方案与灿烂的前景让莫德惠感觉到,奉天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奉天百姓的好日子即将来临。作为少帅最“看中”(当然是张汉卿的话)的未来政界精英,他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慨。
莫德惠是性情中人,哪称得起张汉卿这种求贤若渴的鼓动?奉天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是吉林的两倍以上,能够被张作霖青眼,当然要好过在吉林的职务。关键是他也认为,张作霖非池中物,与其将来再向他靠拢,现在顺坡而下不失为英雄。
不过如果孟恩远知道他是跳槽,难免会生事非,于是莫德惠不动声色,称病辞职,拒绝孟恩远的一再挽留和保留职位的许诺,归家养“病”了。当然,他也是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人,在此之前,任上的一切事务都交待得有条有理。
归家不到两周,“恰好”此时奉天新成立的“招商局”面向东北招揽人才,莫德惠“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参加了海选,竟然中了!他的病也不治而愈。直到这个时候,孟恩远才明白,他的经济膀臂,是被张作霖挖走了。
张作霖是用人不疑。莫德惠当上招商局长,权柄一时无两:这个新生的官职,全权掌握着省内外的商业资本使用权、产业规划、交通电力等配套设施的跟进、以及部分财政大权。一句话,莫德惠完全可以称之为负责商业经济财政的副省长。
他确实有能力,不但严谨地监督着张汉卿引进的资本、使之如数地用到了建设煤铁矿,还大开方便之门,为它们的顺利迅速投产保驾护航。张作霖和张汉卿原本的意思也是把这些人的投资作为奉天招商的一面招牌,所以在抚顺煤矿、本溪铁矿轰轰烈烈出产及赚得盆满钵满后,来自京、津、唐的商人们都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和对奉天省政|府的信任。
东北建设的雏形就此拉开。
奉天以及东北资源丰富,却空守着丰厚的家当弄不出钱来,还要向外招商引资,这就像捧着金饭碗讨饭,确实让人不爽。但这些矿藏却引得各方觊觎:日本人可以开矿,各省的督军省长可以开矿,中|央的大佬可以派人来开矿,连国内一些有钱的主都可以买块地来开矿,太随意了!
无序开采的另一个后果是矿产数量太多,很快地省内运力不足。为了更快地回笼资金,矿主们开始低价倾销矿产----反正开采容易、加之成本低廉。这种形势不改变,将会形成恶性竞争,影响新入矿的利益,特别是新建造的抚顺煤矿和本溪铁矿。
矿主们富得流油,张作霖手里却没钱,这种情况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