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宋
字体: 16 + -

第85章 长夜难明

    局势突变,重新洗牌!

    寇准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表面看上去他是此次行动的最大的受益人,实则不然,在他的背后,有着智谋超群的王曾和坐收渔利的丁谓,实际上这两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王曾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往大了说是为了大宋王朝的安荣稳定,往小的说就是无愧于心。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样一句最简单直白的话道出了为官的真谛。王曾确实是一位这样的好官员,只不过由于自己品级稍低,不能走到幕前,只能暗中谋划一切。

    和王曾不同,丁谓没有那样的觉悟。在丁谓的眼中,除掉王钦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上位,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在之后的动作中也足可以看出丁谓的用心叵测。

    不得不说,丁谓的计策在当时非常的实用,左右逢源。他一方面巴结好自己的新主子刘后,一方面和寇准建立起了“志同道合”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收拢了一批为自己效力的鹰犬。

    先说刘后。刘后此时可谓风光无限,一言九鼎。宋真宗赵恒体弱多病,再加上主要精力都用在求神送鬼这些玩意儿上,基本上无暇顾及朝中政事,属于甩手掌柜。而这些烂摊子就交给了自己最宠爱的女人,刘皇后。

    谁能想到一名鼗鼓唱曲的贫苦女竟然成为了日后能左右朝廷的风云人物?无疑,刘后是最有权势的人物。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讨好刘后就等于开启了通往荣华富贵的大门。毕竟人家的“儿子”是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

    在老板不管事的基础上,刘后、寇准、丁谓成为了朝政局势中的核心人物。

    

    寇准除掉王钦若后,又一次声名鹊起。他成为了朝中毋庸置疑的千古直臣,获得了同僚们一致交口称赞,也成为了士子学习的表率,可谓盛极一时。

    送走了上一任,寇准在十年后的今天再一次成为了宰相。可在这十年中,朝中的局势已变得浑浊不堪。寇准耿直的性格并没有给朝局注入新的血液,因为宰相的位置他根本就没坐稳。

    说到底,寇准不过是被人当枪使罢了,收获的也就是一个好听点的名声而已。

    王曾巧妙设局,寇准仗言直谏,可最终笑到最后的却是人家丁谓丁大人。

    丁谓与王钦若虽说都不是啥好人,但两人有着很大区别的。王钦若做事张扬,丁谓行事内敛。可时间久了,丁谓奸邪的面目还是露出来了。

    无论狐狸尾巴藏多久,终究会有露出来的时候。

    寇准刚自忠正,可眼光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寇准和丁谓共事的时候,一直认为丁谓是个认真做事,专心工作的好青年。可随着日渐深入的接触,寇准发现丁谓并有没他想象中那般简单,因为他发现了丁谓人生的黑暗面——奴颜婢膝,曲意逢迎。

    寇准除掉了王钦若这个毒瘤,朝野敬仰,大臣争先宴请寇准。一次宴会时,寇准的胡须沾到了菜汤。这在宴会时是一个很不雅的行为,寇准没有注意到,可一旁的丁谓却注意到了这个小细节。作为同僚,丁谓没有给寇准提示,而是立即起身,亲自帮寇准擦拭胡须上的汤菜并整理干净。

    想不到一个堂堂的朝廷重臣竟如此的奴颜婢膝,这让刚直的寇准实在是看不过去,即使那个人是在给自己擦拭胡须。寇准口中毫不留情,直言道:“难道国家的大臣就是为了给人擦拭胡须?”(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参知政事,朝廷的副宰相,竟然如此的卑恭,这成何体统!

    真是啪啪打脸,丁谓尴尬的同时又有些下不来台。

    当着宴会诸位大臣的面,讲话如此的毫不留情。这让丁谓恼怒的同时也彻底明白了一件事,寇准和他不是一路人。

    果不其然,在以后共事的日子里,两人间隙越来越大,从政见不合到势同水火,两人的关系彻底决裂。

    

    公元1019年,宋真宗病重,刘后代行皇帝职责。大宋王朝的政治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刘后和丁谓本是一丘之貉,刘后想效仿武则天,来场“临朝称制”,而丁谓则成为了刘后最倚重的重臣。两人密谋着想将大宋王朝的未来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可惜,这遭到了以寇准为首的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寇准主张以“太子监国”来削弱刘后等人的势力。杨亿、李迪、周怀政等重臣都极力拥护这个主张。

    寇准担心刘娥(刘后)危及赵氏江山,于是找机会进宫,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宋真宗商议“太子监国”一事,打算在真宗还能处理国事的时候将事情敲定下来。事情一开始进展顺利,真宗在病榻上答应让太子监国并让杨亿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

    事情到此并没有如想象中那般顺利进行下去。刘后早已经把持住了朝政,在真宗身边也安插了不少棋子。寇准密谋之事刘后通过自己的渠道已然知晓,于是制定了一个将计就计的计划。

    当寇准拿着诏书出现在朝堂之上时,丁谓等人并没有丝毫的慌张,反而一口咬定这诏书是造假。刘后更是极力否认。

    寇准不饶人,刘后不认罪,两人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进宫面圣。可凑巧的是,宋真宗此时偏偏病重加剧,神智不清,根本记不起来这件事情(不记与准初有成言)。

    这实在是糟糕透顶,寇准明明得了旨意却变成了矫诏,这让寇准一时间百口莫辩。

    看着奸计得逞的刘后等人,寇准无话可说。不论是有人在真宗身上做了手脚还是赵恒确实病入膏肓。总之寇准知道,在这一局中他陷入了别人的圈套,自己算是彻底输了。

    丁谓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极力打压寇准。终使寇准被罢相,丁谓取而代之。

    

    寇准心灰意冷的回到自己的府邸。他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败在了权谋之术上,丁谓等人的阴险狡诈是他所不能比拟的。但他仍是不甘心,不甘心看着朝政如此的荒废下去,不甘心看着朝局被丁谓等人搅的浑浊不堪。

    与寇准有同样想法的有很多人,周怀政就是其中的一位。周怀政是宦官,是真宗身边最信任的人。或许是不满丁谓等人的所作所为,或许是为了报答真宗的知遇之恩,或许他看腻了现在的形势,总之,他同样不甘心。于是周怀政决定铤而走险,策划发动兵变,废刘后,杀丁谓,拥护寇准复相,扶持太子登基。

    不得不说,周怀政胆子真是够大。可算盘打的再好,做事情讲究的终归是实力,再加上朝野上下遍布刘后耳目,周怀正还没来得及动手,便被手下人出卖。政变还没开始,周怀正便被收捕入狱。

    周怀政政变事件让丁谓找到了一个污蔑寇准的机会。寇准与周怀政平日里走的很近,这让丁谓找了一个很好的由头,他一口咬定这是寇准及其党羽发动的密谋事件。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看样子丁谓是打算把寇准往死里整,屎盆子能扣多大扣多大。

    于是丁谓派人去狱中对周怀政施以酷刑,迫使其招出真正的“幕后指使”。周怀政虽说是名宦官,却不缺少骨气,在大刑之下仍是坚持是自己个人所为。

    如此的硬骨头确实出乎丁谓所料。既然无法使其招出“真凶”,那么只好屈打成招,做份伪供了。

    可当时负责主审此案的人曹玮(曹彬之子)战功赫赫,最看不惯的就是此等弄虚作假,蒙蔽圣聪的把戏。他经过认真审理,具本上奏,只谈此案确为周怀政一人所为,并无他人。

    寇准虽没有牵连其中,不过也受到了波及,被一贬再贬,地位一落千丈。从当朝宰相被贬到相州,再迁安州,由安州再贬至道州,最后到雷州。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