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宋
字体: 16 + -

第48章 科举制度

    在此,我们介绍下流传了千年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度。

    科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也有一说隋朝),但真正成型,有史料准确记载是在唐朝。

    唐朝的科举种类极多,名目繁杂,常设的科目就多达50余种,其中秀才(科目之一)、明经(历史)、进士(这个是重点科目)、明法(法令)、明字(文字)、明算(数学)等科目为重点考题。到了宋朝,常设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但大体不差。

    科举制度实际上是选拔人才最科学、最合理的一种方式。不论你是官宦子弟还是贫苦百姓(乞丐也行),只要你寒窗苦读,日夜用心钻研读书,那么科举考试将是你“功名”的起点。

    宋初的考试比较宽松,当时的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取解试、省试、殿试。

    取解试为一级,也就是初考,由各州县自行考试。考题由礼部出题,统一下发各州县。考试日期一到,无论你是孩童还是老翁都可以参加,碰碰运气。当然了由于名额有限,只有其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省试。

    一级考试通过后,大小你也可以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了,从此你也摆脱了平民的身份。虽说不包分配,领不到工资,但还是可以找个不错的工作,比如助教(宋朝官职)、教书先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幸运通过,在名额之内,那么你就可以准备好笔墨纸砚,迎接省试了。

    二级的考试为省试,这个你可要用心对待了,这关系到你的官运前途。当然,伴随而来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那些从取解试脱颖而出的精英都汇聚到一起,追逐着读书人的荣誉。

    省试比初考难度要大的多,不仅对策论、诗赋、经义等诸科做到了然于胸,还要有出色的现场发挥能力。只有妙笔生花、文章立意深刻的,获得考官的一致认可后,才有资格进入殿试。

    值得一提的是,省试录取名额十分稀少,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不等。由此可见选拔难度之大。假如你依旧幸运,榜上有名,那么你将成为精英中的精英,也就是精英中的战斗机。

    如果你在宋朝这家大公司刚上市的时候来参加考试,那么你可以得到一份录取通知书,上面会告知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你可以做官了!”

    在宋初的时候只有取解试和省试两级考试,可到了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发现考试过程中徇私舞弊现象极其严重,许多贵胄权臣子弟会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来提前搞到题卷,进行准备。这样一来,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徒便有了可乘之机。科举本身是为了选拔人才,而不是选些酒囊饭袋。

    为了检验考生的真才实学,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赵匡胤决定亲自出题,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后,直接授官职。宋太祖还特意下旨,殿试合格后,所有及第的人都统称天子门生。殿试后依成绩分三甲放榜。

    科举考试不仅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也是获取官位的最佳方法。全国无数读书人趋之若鹜,经过州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只为了追求读书人朝思暮想的称号——状元。

    状元,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片中华大地,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期待通过金榜题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状元是在殿试,也就是在皇帝主持的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一个,这样获得的称号,得到这一称号的人足以为天下敬仰。

    事实的确如此,但状元并不是读书人的最高殊荣。这最高荣誉面世率极低,上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位。这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州、省、殿三试中连续均得第一名的传奇人物,才可获得这一巨大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隋唐实施科举后,获得连中三元的最高荣誉的,在历史上只有十四位,而宋朝就出了六位。这六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才子,不仅是宋代读书人的榜样,更是我们当今后辈学习的楷模。

    这六位,是传说中的凤毛麟角。咱们有必要在此膜拜下这几位仁兄,他们分别是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岩叟。

    

    对了,我们有必要介绍下科举考试的考场,也就是所谓的贡院。

    作为开科取士的地方,贡院就相当于考生们的战场。而当时的考场并不是今天这般明亮整洁、采光良好的教室。从其内部结构来说,可以称之为囚笼。

    去年国庆节的时候,我回了趟我的老家,参观了远近闻名的定州贡院(注:如今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参观完毕后,考场给我的感觉就一个词——憋屈,这并不是说贡院的规模,而是对当时的考生而言的。

    贡院里有上千间房间,但都是不足十平米(有的还不到)的单间,里面略显空荡,除了一盏孤灯相伴外,并无它物,这就是因为当时的规定——锁院制度。

    谈到这个,不得不提到所谓的考场作弊。古代的读书人为了能够交出满意的案卷,作弊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

    作弊可称的上是一项高层次的技术活。在整个过程中,不但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专人巡查),还要有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毁灭作弊工具),最重要的是在考试期间心理承受能力要足够强,做到脸不红心不跳。

    现代考生会熟练运用网路、电子工具等先进技术进行作弊,但是翻看古人作弊的手段,想必你也会叹为观止。

    概括起来,古代作弊的手段大概有以下几种:怀藏(小抄)、代笔(冒名替考)、飞鸽传书(场外答题)、授意、结朋、继烛等多样手法。这些作弊手法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但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有了重大变革,采取了糊名誊录制。

    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锁院制度:“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主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防止有人因贿赂而泄题,同时考生们搜完身后,也实施隔离,拿着预先抽选到的房间号到各自狭小的房间内,进行答题,直至考试结束。

    2.弥封制度: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3.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会雇请一批抄写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宋朝的重大制度改革,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学识的天之骄子来说,是一件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好事。

    改革的目的便是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学子。倘若没有过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渊博的学识,想在宋朝科举中脱颖而出是件极其困难的事。

    科举制度咱们只是概括的介绍下,因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要涉及到后面的文官集团,这群人在今后的政治事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先行阐述下。

    总的来说,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海,光宗耀祖。状元及第,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一旦殿试成功,马上就由吏部任其官位,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