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宋
字体: 16 + -

第45章 李煜

    摆在李煜面前的是一个极端危局。

    攻陷采石矶后,宋军势气大振,直扑南唐都城金陵。

    现在的李煜真的到了无计可施,无人可用的地步。按照宋军这个打法,金陵早晚得沦陷,而李煜也将成为下一位亡国之君。这对于存在了半个世纪的老牌强国来说,灭亡是很件很难接受的事实。

    李煜当然不想成为亡国奴,也不想让南唐毁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向宋朝乞求罢兵。

    同年十月初一,南唐派徐铉为使,出使宋朝,目的只有一个,乞和。

    作为弱者,总得付出些实际好处,不然谁会平白无故的退兵。为求宋缓兵,南唐愿意以白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为退兵军费,当然,后面还会有重金来贡。

    李煜这回算是大出血了一回,可他没有料到,宋太祖赵匡胤果断的拒绝了这个请求。

    此时的南唐已今非昔比,被打的只剩下一小块地盘。在赵匡胤的眼中,南唐早已经订上了宋的标签,此时正是吞灭南唐的天赐良机。

    南唐承诺的金银财宝,对赵匡胤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一旦未来南唐的国土归属于自己,这些金银自然也长不了翅膀,最后仍是属于自己的。

    拿我的银两来劝我罢兵,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徐铉作为使者,做事还是很机敏的,他看穿了赵匡胤鲸吞南唐的心思,于是不再低声乞求,而是直接的表达出了一层意思:只要退兵,一切都可以商量。

    赵匡胤的答复简单明了,一句经典名言就此出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得咧,不必再浪费口舌了,一切都不用说了。

    在拒绝了徐铉后,赵匡胤下令,对南唐发动最后的致命一击。

    

    当南唐强大时,无人敢踩。可南唐走向了衰落,那就成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了。

    随着宋太祖的号召,与南唐接壤的小势力,也开始积极参与到这次行动中来了,对他们来说,打不赢就跑,打赢了还会获得封赏——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率先发力的是扬州候陟,带领着当地的驻军在宣化镇打败南唐残余势力。

    接着田钦祚也不甘寂寞,在溧水斩杀南唐都统使李雄。

    宋军主力当然是唱主角,携大胜之势继续在白鹭洲、新林港大败南唐军。

    最绝的是吴越国的参战。眼看南唐这艘大船将要沉了,吴越也开始捡漏,派兵攻打常州。

    当前的局面,对宋朝来说,形势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除了南唐的都城,其余的地盘已全被宋军一一接手。看上去攻下金陵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就在金陵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刻,宋军的指挥官,时任西南路行营马步战棹都部署的曹彬却下达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全军停止进攻!

    这个命令显得很耐人寻味,众将都有些不解。不过既然主帅有令,那必须遵从!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晃已经五天,众将望眼欲穿,就等着进攻的号角响起,毕竟攻下都城,那可是极大的功劳。可这都五天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些将领心中只感到两个字:焦灼!

    没办法,主帅不发话,谁也不敢擅自行动。

    就在这个时候,曹彬帐下的亲兵传来个消息,主帅病了!

    这病的真是时候呀!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将要攻破都城的时候病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其中都监潘美就感到事情有些蹊跷,于是带着众将以探病为由,拜访曹彬。

    曹彬躺在床上,病怏怏的说道:“我得的是心病,眼看马上就要攻下城池了。当初我向陛下保证,攻下金陵绝不滥杀无辜,李煜一门也绝不加害。现如今,我怕诸将一时冒失,将来如何向陛下交代(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能混到将领层次的,都是人精,一听这话都明白了,纷纷表示攻下城池后一定约束部下,不违反乱纪,不胡乱抢夺,并立下了军令状。

    看到这些人如此上道,曹彬也放心了,

    第二天,曹彬又活蹦乱跳的站在了诸将的面前,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精神也饱满了。和昨天的病秧子状态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有人会问,为什么曹彬要装病呢?直接命令将领听命不就好了吗?

    这个疑问我还真没法回答你,在我看来,可能有这么几点原因的制约:

    第一,威望不够。他和潘美、曹翰等都是新成长起来的将领,基本上属于平级关系,直接指挥略显得不妥。

    其二,本性使然。曹彬治军虽严,但属于仁治,做事讲究以德服人,以理做事。直接命令行事显得生硬,这也不符合他的做事风格。

    其三,风俗使然。在这黑暗的乱世中,将领占领城池后都习惯了抢夺(心里阴暗的都有屠城的可能),毕竟大家都是豁着命出来打拼的,总得要些补偿。所以曹彬才想出了试探的方式。

    于是,才出现了以装病的方式来告诫将领,来委婉的表达出皇帝的初衷,自己的隐意。

    当然,可能还有很多的原因,我只是猜想了这几点。不管怎么样,史记中有记载,咱们就按照剧本的套路往下去。

    ”病“好后,曹彬下令,全力攻城。此时,金陵早已成了空中楼阁,无根的枯树。在宋军的猛烈攻势下,不到一日,金陵便被攻破。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金陵失陷后,李煜作为俘虏被押送到了大宋都城汴梁。从成为俘虏的那一刻开始,李煜的君王生涯结束了。

    宋太祖赵匡胤对待这位亡国之主也很大度,封了他一个很特别的官职,违命侯(这个······)

    嘲笑也罢,幽默也好,总之李煜不得不面对现实,适应这个新的称号。

    违命候在怎么说也是侯爵(王、公、候、伯、子、男6个等级),职位不低,但和违命二字连在一起,就让人有些轻视了。

    由于无人拜访,李煜也很少走动(没脸出去串门),于是闲来无事的李煜将他的精力放在了他唯一的兴趣——诗词上。

    李煜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是一个伟大的词人。他一生写过多少诗词,无人知晓,不过存世的的数量却不在少数,足有三十余首,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诗词。

    不得不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造就了他的伟大。

    李煜的词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真语挚,不镂金错彩,文采动人又情味隽永。其中以《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虞美人》的“自然奔放”,最具代表性。

    当然了,他的诗词总的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这可说是他一生的缩影。前期(当皇帝时)生活质量优越,诗词风格绮丽柔靡,可亡国成为俘虏后,他的词透露出了沉重的忧愁之感,哀婉凄凉,意境深远,代表作有《清平乐·别来春半》。

    是的,这就是李煜一生的真实写照——少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坎坷磨难,晚年的心灰意冷。

    在这些诗词中,我感受到了那个在痛苦中挣扎,在无奈中绝望的灵魂,或许这才是真实的李煜。现实的残酷,坎坷的命运,让拥有不凡经历的他心中更向往那种世外桃源,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正如那首诗在诉说着他的心声: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