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宋
字体: 16 + -

第6章 虎落平阳,龙卧浅滩

    离家出走一年多了。对这位豪气万丈的青年来说,这简直如晴天霹雳。

    对比当初离家时的意气风发,赵匡胤感到无限失落。他这才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天涯之大,何处有我立足之地!

    在离开随州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赵匡胤的心情都处于郁闷的状态。

    妻子的鼓励,母亲的不舍,这一幕幕经常交织成一幅幅画面出现在他的眼前。赵匡胤心中百感交集,他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难道我真的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赵匡胤的内心陷入了挣扎。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自己的路到底在何方?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痛苦和迷茫总是会伴随着我们,因为它也许将是你最后的考验。如果你遇到了这些困难,当你感到沮丧和悲伤,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改变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只有经历痛苦,才能了解痛苦。

    只有经历失败,才能战胜失败。

    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你绝望的内心——《红与黑》。

    赵匡胤落魄过,失落过,痛苦过,但绝没有服输过。

    人都会经历坎坷和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先导。不怕挫折比渴望成功更可贵。那些没有品尝过挫折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些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他的人生并不完美。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才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赵匡胤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感叹,因为一个更残酷的现实问题正摆在他的面前需要他解决。

    那就是生存问题。现在赵匡胤身上的盘缠全都花完了,裤兜比脸都干净。真应了那句古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赵匡胤同志如果不先解决吃饭的问题,那么理想、志向这些都是空谈。

    赵匡胤此时进入人生最落魄的时期,甚至落魄到去寺院乞讨、留宿。

    赵匡胤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当现实到来时,它是那么的残酷。

    

    在途经襄阳的时候,赵匡胤去庙里借宿。这座庙虽残破不堪,却住着位得道高僧。

    当这位高僧看到赵匡胤时,眼中没有世人的冷漠和嘲笑,竟非常客气地向这位落魄青年施礼问好。

    老和尚对赵匡胤服务得非常周到,不仅让弟子给赵匡胤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还给他安排了上好的客房。可以说这是赵匡胤这段时间吃的最饱,睡的最安稳的一夜。

    当赵匡胤离开寺庙的时候,老和尚貌似随意的问了问他将来的打算,又送了他这样几句谶语。“眼下真龙失水,未到腾飞之时,现需韬光隐晦,静待时变,将来前途不可限量。”高僧很慷慨的将自己的全部钱财赠送给了赵匡胤,还给他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赵匡胤当时听的莫名其妙。在他看来,这个和尚是一个高僧,一位爱打哑谜的高僧。

    说来也有意思,这老和尚一不出门,二不看新闻,三没有情报网,为何会将全部资产压在了这样一个落魄的青年身上?在常人看来这显然是桩亏本的买卖。

    而后来事情的发展更让人大跌眼球,事实证明这和尚确实厉害,准确地预言了赵匡胤的前途和命运!

    如此看来,古代也是有奇人的。

    赵匡胤再一次出发,而这次他投在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帐下。

    从这以后,赵匡胤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充满坎坷,更是九死一生的拼杀。

    不经历地狱的折磨,怎会拥有征服天堂的力量?不经历献血洗礼的帝王,怎能谱写历史的绝唱!

    来吧!命运在等待着你,这里便是你青云之路的开始!

    

    刘知远是地方上的一个大军阀。在中原兵戈四起的时候,他看准时机,割地称王,建立后汉。

    刘知远不仅胆大还很有实力。他如此敢和各路英雄叫板,靠的是他的资本。

    只可惜,他的运气实在不好,登基不到一年(947-948)就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

    刘知远死后,由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史称后汉隐帝。

    刘知远对他后事的安排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临死的时候,给刘承祐安排了几位重臣,就是所谓的托孤之臣。这其中就包括杨邠、史弘肇、郭威等人。这些人在当时可不是吃素的,是后汉一等一的悍将。他相信只要这些将领忠心辅佐,定能保朝廷安稳。

    事后证明,意外总是来的猝不及防。

    刘承祐刚刚继位,龙椅还没坐热,便有三人合伙闹起事来。这三人是李守贞(河中节度使)、赵思绾(永兴节度使)、王景崇(凤翔节度使)。

    其中李守贞最为悍勇,他的士兵也最为精悍。就连老皇帝刘知远在位的时候,都得让他三分。

    三人集体造反,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有预谋的。

    这些人造反的动机很简单——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一个18岁的孩子都能做皇帝,凭什么我们不可以?

    此时对于“乳臭未干”的刘承祐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自己刚上台不久,椅子还没坐稳,一些地方就发生叛乱,真是会找时机呀!

    面对叛乱,历史上通常有两种解决的办法:一是镇压,二是招抚。统治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镇压,即以严厉的手段去对付这些反抗者,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

    如果反抗者太厉害,镇压不下来,那么就应该考虑第二套方案——招抚。比如对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宋江等人,朝廷就是走的“招抚”路线。说白了,招抚就是一种变相的妥协,以金钱、美女、地位、名声、权利等来换取兵戈的平息。

    刘承祐还是很有骨气的,对于这些反抗者,他选择的方式是镇压。

    哼!让你们欺负我年幼,看我怎么治你们!

    为了显示君威,也为了杀鸡儆猴,刘承祐这次可谓下了血本。他派出了十二万大军,以老将白文珂为帅,郭从义、常思为副将,带领大军去镇压平叛。

    在刘承祐看来,白老将军久经沙场,戎马一生,是当时可挂帅的唯一人选。此时的白文珂已经70多岁了。不得不说,白老将军以如此的高龄奋斗在一线战场,着实令人敬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