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宋
字体: 16 + -

第2章 强者天下

    开始吧!

    第一任店主;赵匡胤

    最后一任店主;赵昺

    经营方式;家族式经营

    经营年限:319年

    失败原因:管理不当

    优秀员工:曹彬、杨业(杨氏家族)、寇准、包拯、狄青、岳飞、文天祥等(人数过多不一一举例)

    差评员工:秦桧、贾似道、蔡京、王钦若等。

    一切的事情都从927年的早晨说起,赵弘殷的妻子杜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熟读历史的都知道,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赵匡胤。

    在史书记载中,大凡皇帝、圣人出生大都伴随着异象,比如大蛇盘屋啊,天降祥瑞啊,神女下凡啊,总之就是要告诉你此人与别人不一样。

    而我们的主角赵匡胤也没能逃脱了这一套把戏。《宋史》记载赵匡胤出生时红光照满了整个屋子,奇香一夜都不曾散去,更奇的是身上冒金色,而且整整是三天三夜。

    没办法,这一套在封建社会很吃香。只要是在历史上有点名号的人物都出现过类似的记载。

    其实这也不能怪人家,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封建社会,人们对超自然现象总是无法做出让人信服的回答,这样一来神仙、鬼怪之说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它不像今天的我们,处在高科技发达的社会,对于未知的事物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可当时人们没这个条件,天上也没有飞机之类的侦查设备,外太空也没有卫星这等探索玩意,水中更没有潜艇这种高科技的追踪设备。于是好奇的人们将神秘的,无法解释的事件看成了上天的指示。道士、术士无疑是这种迷信之说的推动者。

    好了,不说虚的了,来点实的吧!

    说起来,赵匡胤的成分相当高。他出身于夹马营,他的曾祖父是以武将身份起家,祖父和父亲也都是骁勇善战的武将,而赵匡胤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

    赵匡胤从小就生活在军营中,每天见到的都是那些手拿刀剑,身穿铠甲出入的将领;耳边听到的也都是喊打喊杀这类少儿不宜的话语。从军营中成长起来的赵匡胤,从小耳濡目染,对战争的话题和事件异常感兴趣。这也同时奠定了小赵同志的就业方向——从军。

    赵匡胤应该算是一个贵族。从来也不需要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也不需要为住房的问题担惊受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说赵匡胤的童年是幸福的。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要论起教育后代,应该属于文盲级别。继承祖业,是赵弘殷对儿子最大的期望。要知道在这乱世中能找到一份铁饭碗不是件容易的事!(职业军人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职业)

    在五代这个乱世中,这是最现实的选择!

    赵匡胤的童年和大多数官宦子弟一样,没有太多出奇的地方,而记载最多的便是他的军营生涯。

    

    在古代,战马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将领对阵的结果。历史上的名将都有着一匹独属于自己的良骥,如关羽的赤兔、秦琼的忽雷驳、项羽的乌骓那都是有名号的战骑。

    马通人性,一如义犬。不仅是战场上的好伙伴,更是生死相托的兄弟。(一点都不夸张)

    赵匡胤爱马,更喜欢驯马。

    在这里咱们先普及下驯马这个古老的行业。

    驯马是一项体现勇敢和胆量的活动。精骑射、驯烈马是古代优秀男子的标准。在当时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行业,只有彪悍机敏的骑手才能胜任。因为所训之马亦为生马(野马),这种马野性十足,向来都是桀骜不驯、性格暴烈,见人连踢带踹。如果你侥幸爬到了马背上,这马就会立刻炸毛起来,暴跳如雷,狂奔乱叫。在当时没有安全头盔,也没有意外保险的情况下,可以说这是一门危险性很高的技术活。

    要想驯服生马,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具体用到的工具就是套马杆(生猛点的用绳子),用一根结实而又韧性的木杆,杆头系有皮绳,用来套住马的脖子。当生马奔逃时,骑手策鞭猛追,用套马杆准确的将马套住,抓住套马杆不放松。这时候你必须要有足够的体力。在这里友情提示下,哮喘病、心肺疾病患者请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等到奔跑一段时间后,看准时机,迅速果断的跳上马背,这时候的马反应更加激烈,暴跳如雷,狂奔乱叫。

    体现骑手水平的时刻来临了。此时有经验的骑手会随着马的顽强和倔强的姿势顺水推舟,不断改变骑法来应付。当你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马精疲力尽时,在经过短暂的挣扎后,马会逐渐的安静下来。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动作并达成了这样的效果,你可以自豪的坐在马背上,对着吃瓜群众喊上一嗓子:“俺成功了!”

    驯服后,这匹良马才真正属于你,因为你已经得到了它的认可。等你骑着它纵横驰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它比一般的马拥有更加持久的耐力。

    良马向来都是将领们的最爱。“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良骥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极品好马,将军们都会为能拥有一匹这样的好马而引以为荣的。

    

    上面我们讲到的是关于驯马的简单要领,如果这些要领做的不到位,是很容易出事的。赵同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根据《宋史.太祖纪》的记载,赵匡胤从小便是一个爱马的人。有那么一天,他不知道从哪里淘到了一匹马,此马长得膘悍神骏、声音嘶鸣嘹亮,不用想也知道是匹好马。

    赵匡胤心情激动,头脑一热,便有了骑马逛街的打算。要知道,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那可是威风八面,风光无限好啊!

    驯服过的马不仅能听懂人类的各种指令,还非常的温顺。只要你喂它食物,不虐待它,它基本上不会出现罢工、反抗的状况(一般人都可以骑)。可野马(烈马)不同,脾气暴躁,性如烈火,且沾火就着。只要你骑上它的马背,瞬间翻脸,不管你是如来佛祖还是太上老君,统统不管用。这种马向来高傲,要想让它臣服于你,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杀死它,要么驯服它。

    赵匡胤淘来的这匹马就是一匹烈马,要想骑着它逛街,首先便要驯服此马。

    后来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经过丰富的理论培训和实战的经验,做事情时不要轻易去尝试。

    很快,赵匡胤就吃到了苦头,当他翻上马背的时候,烈马的野性就展露了出来,不断的连踢带踹、上蹿下跳,想把骑在它背上的人摔下来。

    这种感觉是相当不好受的,如同车辆高速行驶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其颠簸程度足以让你呕吐。赵匡胤此时就是这种感觉。

    烈马是非常懂得“体贴主人”的。眼看敌人粘在背上甩不掉,它便停止了乱跳,接着以极快的速度向着城门楼的门框冲去。

    古代城门楼的门都不算太高,人骑在马上可以从容的过去。可这马明显是不怀好意的。在到达城门楼下那一刻,它瞅准机会一个后腿蹬将赵匡胤的额头撞在了门楣的横木上,赵匡胤直接从马背上给坠了下来。

    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当时没有检查出脑震荡,也没有脑出血,只是头蹭破了皮,血滋滋的冒。

    说起来,这匹马的智商都成精了,懂得利用周围的事物为自己营造有力的条件。佩服,着实佩服。

    玩完人后,它也停止了奔跑,在不远处低头吃草,眼光有意无意的瞄着这边,似乎在嘲笑着眼前这人的不自量力.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可以暂时告一段落,摔也摔了,血也流了,就当是长个教训。等下次多学学理论知识,加强实践学习,将来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可赵匡胤向我们证实了那句古话“今日事今日做”!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只见赵匡胤站了起来,再次追赶烈马并飞身跳上,这次赵匡胤学乖了,在马奔跑的时候时刻注意着前方的动向,并随着马的动作左躲右闪。等马乱跳时,他紧紧的拽着马绳,小心翼翼的伏在马背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烈马最终安静了下来,赵匡胤做到了,他成功了!

    关于这段驯马并不是我的胡扯,它的的确确出现在记载中。虽然这一段记载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我却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了赵匡胤的勇气。

    失败是什么?失败什么都不是,正视失败它只会让你离成功更进一步。失败并非可怕,可怕的是你丧失了从失败中爬出的勇气!

    赵匡胤这次小小的风波证实了自己的勇气,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十年后的高平之战,他用勇气证明了自己。

    @作者声明;模仿有风险,跟风要谨慎。赵匡胤这种猛人般的做法还是不提倡的,毕竟咱们大家还都是凡人。在做有危险的事之前,最好先熟悉安全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

    在这里强调一下,因为历史比较难写,需要不断的从《宋史》、文献及其各种资料中去寻找;又为了保持文章的严谨和趣味性,所以进度会非常的缓慢。希望大家谅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