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赠字
嘉靖五年二月二日,春耕节,为了鼓励天下百姓勤事农桑,礼部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春耕仪式。这一日,礼部郎中严嵩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因为本次的春耕仪式正是按照他所上的那份奏疏去办的,而且他还亲自参与了筹备和主持。嘉靖亲耕于京城的南郊,而吴皇后则亲蚕于京城的北郊。
正如徐晋所料,朱厚熜这小子还顺道举行了祭祀天地的仪式,造成天地分祭的既定事实,估计以后每年都会按照这种分祭的方式来祭祀天地了,而且还会逐步落实严嵩所提倡的按照时令节气,于京城四郊分祭天、地、日、月。
徐晋对这种虚有其表,劳民伤财的祭祀仪式很不感冒,但又不好为这种无伤大雅的事去扫朱厚熜的兴。另外,这些祭祀仪式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能提升一定的民族凝聚力,就好比升旗仪式能提升国民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一般。
为臣之道最重要的是知进退,徐晋可不会因为自己功劳大,受宠信,就肆无忌惮地去约束嘉靖的行为。杨廷和为什么黯然下台?就是因为他什么都想管,试图让嘉靖完全按照他设定的路线去走,他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却逾越了君臣之道,让嘉靖感觉自己的君权被相权所压制,久而久之,杨廷和惨淡收场就成了必然,毕竟嘉靖才是九五之尊。
所以,徐晋不会去刻意奉迎嘉靖,但也不会过分去约束嘉靖,保持臣子应该有的谦卑,保持君臣之间应有的距离。
徐晋没有出面反对嘉靖建祭坛分祭天地日月,但却十分警惕严嵩这个大奸臣借机上位,所以春耕节之后,他便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要严嵩随行出海平叛,以便将其带在身边监管起来。
这件事在年前,徐晋就向嘉靖提过了,嘉靖当时也答应了,所以当徐晋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要带着严嵩出海平叛时,嘉靖立马便允准了。
严嵩登时脸都绿了,心里十万个不情愿,但君命难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然而,就当徐晋准备出发南下的前三天,严大人突然病了,据说还病得挺严重的,向皇上请了病假,在家休息不上朝了。
二月初五下午,春寒料峭,徐晋亲自带着太医李言闻来到了小时雍坊,倒不是要给严嵩看病,而是给内阁首辅杨一清看病。
原来刚过完元宵节不久,杨阁老便病倒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已经有半个月没上朝了,就连春耕节典礼也没参加,所以徐晋便想在离京之前探望一下杨一清。
徐晋领着李言闻来到杨府门前,向门房递上了拜贴,那名门房得知眼前这位竟然是名满天下的靖海侯徐晋,当下不敢怠慢,把徐晋让进了前院客厅坐落,这才飞快地进内宅禀报去。
片刻之后,杨府的管家杨忠匆匆来到客厅,客气地道:“老爷身患重疾,不便走动,请徐大人移步书房相见。”
“无妨,有劳管家带路!”徐晋站起来和颜悦色地道。
管家杨忠暗点了点头,这位少年得志,虽说不得权倾朝野,但亦不远矣,难得还不骄不躁,待人客气和善,看来老爷确实没看错此子。
徐晋跟在管家身后往内宅行去,李言闻背着药箱一言不发地随后而行。
杨一清身为内阁首辅,所居住的府邸却是一般,远比不得徐府,面积也小得多,竟然只有前后两进,柱子和房梁上的漆都十分陈旧斑驳了。
见此情景,徐晋和李言闻都不由肃然起敬,内阁首辅助可是群臣领袖,竟然住得如此朴素,可见杨阁老确是位两袖清风的廉官。
“老爷,徐大人带到!”管家杨忠在书房门外站定禀报道。
“请徐大人进来!”杨一清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虽然略显追苍老沙哑,但是中气似乎还行啊。
“杨大人请进!”管家推开书房门客气地道。
徐晋示意李言闻在外面稍侯,然后举步进了书房,顿时闻到一股浓重的薄荷味,抬眼望去,只见眼前这间书房不大,估计也就十五方左右,书案后的书架便占了大部份空间。
此时,只见杨阁老正披着一件棉袄站在书案后挥毫,那只长满老人斑的手筋络凸显,毛笔稳稳地抓在手中,看起来挥洒自如。
“徐子谦来了,过来,看看老夫这幅字写得如何?”杨一清抬头笑道。
杨一清这一抬头,徐晋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大半个月不见,杨阁老竟然消瘦了那么多,脸上仿佛就剩一层皮包裹着骨头,眼窝深陷,瞳孔混浊无光。
“下官见过杨阁老!”徐晋行到书案前施了一礼,内心隐隐不安,刚才在外面听杨一清的声音中气很足,结果当面一看,竟然憔悴成这样,感觉命不久矣。
“不必多礼,子谦以为老夫这幅字如何?”杨一清兴趣勃勃地问道。
徐晋低头望向桌案面上那幅字,只见上面写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共八个大字。
杨一清用的是瘦金体,笔力相当老辣,端的是铁划银钩,劲道十足,隐隐有金戈铁马的气势。徐晋不由赞道:“好字,杨老这一手字瘦劲有力,灵动迅捷,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深得瘦金体之精粹啊!”
杨一清呵呵笑道:“子谦谬赞了,这幅字便赠与子谦如何?预祝子谦此行出海平叛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徐晋心中一动,拱手道:“承杨老吉言,谢杨老赠字!”
杨一清捋须微笑道:“据闻子谦亦写得一手好字,不如回赠老夫一幅?”
徐晋从容地道:“那下官便恭敬不如从命了!”说完便接过杨一清手中的毫笔,铺开宣纸挥笔而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一清一字一顿地念出徐晋所写的两句诗,不由眼前一亮,捋须含笑道:“子谦这一手颜体亦是不凡!”
徐晋拱了拱手道:“下官献丑了!”
“子谦过谦了,待老夫命下人将这幅字装裱起来。”杨一清说完竟然真把管家叫进来,把徐晋写的这幅字取走装裱。
徐晋不由暗暗苦笑,文人似乎都喜欢搞含蓄这一套,明明一句话的事,偏偏要拐弯抹角地搞上一套。这也算是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吧,因为含蓄不伤彼此面子,留下了足够回旋的余地。不过,若是碰上个神经大条的粗人,含蓄恐怕就成对牛弹琴了。
徐晋并不是粗人,自然明白杨一清赠自己这幅字的意思。
韩信是什么人?是辅助汉汉高祖刘邦夺得江山的军神啊,他百战百胜,说是功高震主也不为过,偏偏这家伙还高调到不得了,甚至当着刘邦的面说刘邦的能力只能领十万兵,而他自己领兵则越多越好,另外,韩信还恃功而骄,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
你说这不是找死么?所以韩信最后的下场很惨!
所以说,杨一清在这里引用“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表面是称赞徐晋用兵如神,实际却是提醒徐晋不要恃功而骄,否则会落得韩信一样的下场。
徐晋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向杨一清表明自己忠于大明,忠于君主,绝无不臣之心。
“子谦离京之前能来看老夫,老夫甚感欣悦,来坐吧!”杨一清步履蹒跚地从书案后行出来,徐晋连忙上前搀扶着他来到茶几旁坐下。
“杨老似乎病得不轻,下官这次特意带了李言闻太医前来,杨老不妨让李太医诊治一二。”徐晋郑重地道。
杨一清眼神微暖,豁达地笑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夫能活到现在已经算是赚到了,呵呵,不过李太医既然来了,便请进来吧,免得辜负了子谦的一番好意。”
徐晋连忙把李言闻唤了进来,后者施礼一番,也不多问,放下药箱便给杨一清把脉。
杨一清看着眉头深深皱起的李言闻,微笑道:“敢问李太医,老夫这病还有治吗?”
李言间没有回答,站起来客气地道:“有劳杨阁老脱去上衣,下官要查看病灶才有定论!”
杨一清不由露出讶然之色,不过还是依然脱掉了上衣,露出瘦骨嶙峋的上身。此时虽然春寒料峭,但书房内燃着火炉,倒是不冷。
李言闻目光落在杨一清的后背,顿时面色变了变,徐晋禁不住站起来探头一看,心里不由咯噔了,原来杨一清的后背竟然长了一枚红肿的大毒疮,都化脓了,有儿童的拳头大小。
李言闻戴上手套,神色凝重地按压了那枚毒疮的四周,有的地方硬邦邦的,有的地方却是一按就陷下去,一些脓汁血水从腐烂处流出来,看着触目惊心。
“李太医……”徐晋目光询问地望着李言闻,后者摘下手套,面上波澜不惊地道:“下官先给杨老开一副药,看看效果再作定夺吧!”
杨一清倒是淡定,笑道:“有劳李太医了!”
正如徐晋所料,朱厚熜这小子还顺道举行了祭祀天地的仪式,造成天地分祭的既定事实,估计以后每年都会按照这种分祭的方式来祭祀天地了,而且还会逐步落实严嵩所提倡的按照时令节气,于京城四郊分祭天、地、日、月。
徐晋对这种虚有其表,劳民伤财的祭祀仪式很不感冒,但又不好为这种无伤大雅的事去扫朱厚熜的兴。另外,这些祭祀仪式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能提升一定的民族凝聚力,就好比升旗仪式能提升国民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一般。
为臣之道最重要的是知进退,徐晋可不会因为自己功劳大,受宠信,就肆无忌惮地去约束嘉靖的行为。杨廷和为什么黯然下台?就是因为他什么都想管,试图让嘉靖完全按照他设定的路线去走,他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却逾越了君臣之道,让嘉靖感觉自己的君权被相权所压制,久而久之,杨廷和惨淡收场就成了必然,毕竟嘉靖才是九五之尊。
所以,徐晋不会去刻意奉迎嘉靖,但也不会过分去约束嘉靖,保持臣子应该有的谦卑,保持君臣之间应有的距离。
徐晋没有出面反对嘉靖建祭坛分祭天地日月,但却十分警惕严嵩这个大奸臣借机上位,所以春耕节之后,他便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要严嵩随行出海平叛,以便将其带在身边监管起来。
这件事在年前,徐晋就向嘉靖提过了,嘉靖当时也答应了,所以当徐晋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要带着严嵩出海平叛时,嘉靖立马便允准了。
严嵩登时脸都绿了,心里十万个不情愿,但君命难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然而,就当徐晋准备出发南下的前三天,严大人突然病了,据说还病得挺严重的,向皇上请了病假,在家休息不上朝了。
二月初五下午,春寒料峭,徐晋亲自带着太医李言闻来到了小时雍坊,倒不是要给严嵩看病,而是给内阁首辅杨一清看病。
原来刚过完元宵节不久,杨阁老便病倒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已经有半个月没上朝了,就连春耕节典礼也没参加,所以徐晋便想在离京之前探望一下杨一清。
徐晋领着李言闻来到杨府门前,向门房递上了拜贴,那名门房得知眼前这位竟然是名满天下的靖海侯徐晋,当下不敢怠慢,把徐晋让进了前院客厅坐落,这才飞快地进内宅禀报去。
片刻之后,杨府的管家杨忠匆匆来到客厅,客气地道:“老爷身患重疾,不便走动,请徐大人移步书房相见。”
“无妨,有劳管家带路!”徐晋站起来和颜悦色地道。
管家杨忠暗点了点头,这位少年得志,虽说不得权倾朝野,但亦不远矣,难得还不骄不躁,待人客气和善,看来老爷确实没看错此子。
徐晋跟在管家身后往内宅行去,李言闻背着药箱一言不发地随后而行。
杨一清身为内阁首辅,所居住的府邸却是一般,远比不得徐府,面积也小得多,竟然只有前后两进,柱子和房梁上的漆都十分陈旧斑驳了。
见此情景,徐晋和李言闻都不由肃然起敬,内阁首辅助可是群臣领袖,竟然住得如此朴素,可见杨阁老确是位两袖清风的廉官。
“老爷,徐大人带到!”管家杨忠在书房门外站定禀报道。
“请徐大人进来!”杨一清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虽然略显追苍老沙哑,但是中气似乎还行啊。
“杨大人请进!”管家推开书房门客气地道。
徐晋示意李言闻在外面稍侯,然后举步进了书房,顿时闻到一股浓重的薄荷味,抬眼望去,只见眼前这间书房不大,估计也就十五方左右,书案后的书架便占了大部份空间。
此时,只见杨阁老正披着一件棉袄站在书案后挥毫,那只长满老人斑的手筋络凸显,毛笔稳稳地抓在手中,看起来挥洒自如。
“徐子谦来了,过来,看看老夫这幅字写得如何?”杨一清抬头笑道。
杨一清这一抬头,徐晋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大半个月不见,杨阁老竟然消瘦了那么多,脸上仿佛就剩一层皮包裹着骨头,眼窝深陷,瞳孔混浊无光。
“下官见过杨阁老!”徐晋行到书案前施了一礼,内心隐隐不安,刚才在外面听杨一清的声音中气很足,结果当面一看,竟然憔悴成这样,感觉命不久矣。
“不必多礼,子谦以为老夫这幅字如何?”杨一清兴趣勃勃地问道。
徐晋低头望向桌案面上那幅字,只见上面写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共八个大字。
杨一清用的是瘦金体,笔力相当老辣,端的是铁划银钩,劲道十足,隐隐有金戈铁马的气势。徐晋不由赞道:“好字,杨老这一手字瘦劲有力,灵动迅捷,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深得瘦金体之精粹啊!”
杨一清呵呵笑道:“子谦谬赞了,这幅字便赠与子谦如何?预祝子谦此行出海平叛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徐晋心中一动,拱手道:“承杨老吉言,谢杨老赠字!”
杨一清捋须微笑道:“据闻子谦亦写得一手好字,不如回赠老夫一幅?”
徐晋从容地道:“那下官便恭敬不如从命了!”说完便接过杨一清手中的毫笔,铺开宣纸挥笔而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一清一字一顿地念出徐晋所写的两句诗,不由眼前一亮,捋须含笑道:“子谦这一手颜体亦是不凡!”
徐晋拱了拱手道:“下官献丑了!”
“子谦过谦了,待老夫命下人将这幅字装裱起来。”杨一清说完竟然真把管家叫进来,把徐晋写的这幅字取走装裱。
徐晋不由暗暗苦笑,文人似乎都喜欢搞含蓄这一套,明明一句话的事,偏偏要拐弯抹角地搞上一套。这也算是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吧,因为含蓄不伤彼此面子,留下了足够回旋的余地。不过,若是碰上个神经大条的粗人,含蓄恐怕就成对牛弹琴了。
徐晋并不是粗人,自然明白杨一清赠自己这幅字的意思。
韩信是什么人?是辅助汉汉高祖刘邦夺得江山的军神啊,他百战百胜,说是功高震主也不为过,偏偏这家伙还高调到不得了,甚至当着刘邦的面说刘邦的能力只能领十万兵,而他自己领兵则越多越好,另外,韩信还恃功而骄,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
你说这不是找死么?所以韩信最后的下场很惨!
所以说,杨一清在这里引用“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表面是称赞徐晋用兵如神,实际却是提醒徐晋不要恃功而骄,否则会落得韩信一样的下场。
徐晋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向杨一清表明自己忠于大明,忠于君主,绝无不臣之心。
“子谦离京之前能来看老夫,老夫甚感欣悦,来坐吧!”杨一清步履蹒跚地从书案后行出来,徐晋连忙上前搀扶着他来到茶几旁坐下。
“杨老似乎病得不轻,下官这次特意带了李言闻太医前来,杨老不妨让李太医诊治一二。”徐晋郑重地道。
杨一清眼神微暖,豁达地笑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夫能活到现在已经算是赚到了,呵呵,不过李太医既然来了,便请进来吧,免得辜负了子谦的一番好意。”
徐晋连忙把李言闻唤了进来,后者施礼一番,也不多问,放下药箱便给杨一清把脉。
杨一清看着眉头深深皱起的李言闻,微笑道:“敢问李太医,老夫这病还有治吗?”
李言间没有回答,站起来客气地道:“有劳杨阁老脱去上衣,下官要查看病灶才有定论!”
杨一清不由露出讶然之色,不过还是依然脱掉了上衣,露出瘦骨嶙峋的上身。此时虽然春寒料峭,但书房内燃着火炉,倒是不冷。
李言闻目光落在杨一清的后背,顿时面色变了变,徐晋禁不住站起来探头一看,心里不由咯噔了,原来杨一清的后背竟然长了一枚红肿的大毒疮,都化脓了,有儿童的拳头大小。
李言闻戴上手套,神色凝重地按压了那枚毒疮的四周,有的地方硬邦邦的,有的地方却是一按就陷下去,一些脓汁血水从腐烂处流出来,看着触目惊心。
“李太医……”徐晋目光询问地望着李言闻,后者摘下手套,面上波澜不惊地道:“下官先给杨老开一副药,看看效果再作定夺吧!”
杨一清倒是淡定,笑道:“有劳李太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