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余子俊
第四十三章 余子俊
这种平常人见了之后,惊奇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北京人更是看惯了蒸汽机了。
他们更愿意说一些稀奇的事情,比如说某一个锅炉爆炸了,一个零件飞出两道街砸死一个官,后来一查,这个官做事丧尽天良,这是报应来了。
诸如此来的事情。
很多人身处与高速的变化之中,却不自知。
但是刘大夏并不一样。
仅仅是片刻之后,他就成为了铁路派。
因为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与作用。
如果能将铁路遍布大明每一个省份,对大明作用,不亚于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也是为什么以韩雍为首很多官员愿意跟随朱祁镇的理念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朱祁镇的权力,也是朱祁镇给他指出了一个很光明的方向。
辟雍之会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但是辟雍之会中提出的很多东西,而今才缓慢而坚定的深入人心之中。
因为中华民族本性就是务实。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让人看到好处,才能让人相信。
刘大夏进京之后,在宫中抵了牌子,剩下的就只能等消息了。
而此刻,朱祁镇正在召见余子俊。
余子俊以这一次赈灾的组织能力,让朱祁镇看重,有意让他代替马文升为户部尚书,而马文升调入内阁之中,代替徐有贞的位置。
在此之前,朱祁镇自然要与余子俊一次谈话。
余子俊五十多岁了,与朱祁镇的年龄相差仿佛,但是与朱祁镇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朱祁镇养尊处优,用心保养,甚至得了胡濙的保养精要,每日按时习练,所以身体很好,头发乌黑,少有白发。
偶尔有几根,也让人在早上梳头的时候给拔掉了。
但是余子俊就不一样了。
余子俊乃是四川青神人。以清廉著称。更是一个员干吏,很多时候都是亲力亲为,比如这一次赈灾,余子俊忙起来更是日以继夜,不敢有一丝拖延。甚至亲自跟着灾民徒步从宁夏到关中。
各种安排很是得当,尽量让百姓活下来。
只是这样的工作强度,即便是年轻人未必能熬得住,更不要说一个五十岁的人了。
而且他不是仅仅今年如此,在此之前也常有的。
故而,这种过度的劳累,提前透支了他的身体。
当他与朱祁镇对奏的时候,任何看见余子俊的人,都不会觉得他与朱祁镇是同龄人
,只会觉得余子俊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才是。
只见他身体微微有些驼背,不知道是不是伏案时间太长了。头发近乎全白,只有几根头发顽强的保持着黑色。
他的官服的颜色,也褪下好多。有些脱色了。
以余子俊的官职每年最少几百两银子。如果保持余子俊而今的生活状态,绝对够了。甚至可以过的相当不错。
其实百官只要不追求声色犬马,他们俸禄大体是够的。余子俊从来不做这些事情,但是他每年的俸禄从来没有结余。
只因为他长年在自己的俸禄之中留下来一些接济百姓。
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带着几分寒酸。
朱祁镇见了有些心酸,更生出几分敬意。只是一问话,余子俊带着浓浓四川味的官话,就扑面而来。道:“陛下,陕西苦啊。”
余子俊一五一十的将陕西的苦楚说来出来。
第一土地贫瘠,粮食不产粮,陕西很多地方,每一亩地不过产几斗糜子。与江南平均每亩二三石的产量,根本不可比。
更不说,江南极限产量甚至有七八石的。这就是精耕细作的威力,只是这都是特例了。
第二,就是转运之苦。
西域战事不熄,转运之苦就压在陕西百姓头上。
就整个天下来说,也就是陕西百姓承担的转运之苦最大。
驰道大规模修建,与各地粮仓的建立,让百姓转运之苦降到了最低。很多时候都百姓在县上卖了粮食,交银子就够了。
如果嫌县里粮商压价,就能去府里,卖给户部仓库之中,一般来说,这里都一个最低价。
不过一大明而今的国力,也只能维持在府一级,甚至在偏僻地方,也只有省里才有户部粮仓。
但是即便如此,也维持了大半个大明的粮食价格,不出朝廷的控制之外。
当然了,这样好处陕西很难享受到。
驰道在平原上的能力,与山地之中的能力是完全两个状态。
南方是靠得水道,北方靠着驰道,但是西北既没有水道,驰道在群山之中,也更像是一个样子货。
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西北百姓承担转运义务。
从这一点来说,陕西百姓大概是最苦的。
第三,就是多灾多难。
如果看过本卷开始列举的地震次数,就会发现陕西正是地震活跃期,今年的地震不过是最大而已,并不是说往年没有地震。
除此之外,陕西常年大旱,更是家常便饭了。
这还是大而化之的说,很多
细节更是触目惊心,日本有一个师团长在二战之中要求士兵吃草进攻,很多人都嘲笑他。
但是如果细看陕西百姓的生活,野菜何止是半年之粮,根本是吃野菜之余,才能吃上几口糜子。
这不是在吃草吗?
朱祁镇几乎不忍听了更悲惨的,在天灾人祸之下的人伦惨剧。即便是朱祁镇已经尽力赈灾了,但是国力就放在这里,他能做的事情,其实是相当的有限的。
朱祁镇说道:“余卿,你从陕西来,陕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余子俊说道:“修铁路。臣来京师这几日,以及细细考察了京师周围的铁路。如果有一条铁路直通西北,可面百姓转运之苦。”
“而且臣问过京师的价格,煤一石居然能卖上一钱,隆冬之际,甚至可以数钱一石,而西北有不少地方,煤就是泥土一般的东西,只要能运出西北,足以让百姓安居乐业。”
“还请陛下念及陕西数百万百姓,降此天恩。”
余子俊也知道铁路耗费一定是非常之大,近乎哀求道。
朱祁镇叹息一声,他觉得大明之中还有不少大臣是实干家。于谦治理陕西见朱祁镇的时候,就希望修建驰道。
而余子俊而今求朝廷修建西北铁路。
两人的举动,近乎同出一辙,可以看出来。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他们已经有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铁路就在北京边上,不知道多少官员看见了。
潜移默化之间,强烈反对修建铁路的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朱祁镇最大难题,已经不是反对修建铁路的大臣,而是钱。
铁路造价,一里最少一万两。这还没有说别的。如果综合计算,一里铁路就不只是一万两了。
大明需要修的铁路有多少,即便是沿着而今的驰道布局修建,且不说人力物力,单单说财力,就是一个将大明给卖了也做不到的事情。
朱祁镇扶起余子俊说道:“余卿之意,朕已经知道了,只是而今国库空虚,这一件事情只能放一放了,不过陕西遇见如此大难,朝廷也不好不有所表示,朕这就下令,免除陕西一省三年赋税,受灾的地方自然是要免税的,没有受灾的地方钱粮留给陕西地方支用。”
朱祁镇给出这个优惠也是相当不错了。
戏文之中,才有那种免三年钱粮的段子,一般来说朝廷最多免当年的赋税,来年征收不上来,才会继续免的。
毕竟朝廷也是要吃饭的。这也是江南有一笔大银子入国库,朱祁镇才能大方起来。
这种平常人见了之后,惊奇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北京人更是看惯了蒸汽机了。
他们更愿意说一些稀奇的事情,比如说某一个锅炉爆炸了,一个零件飞出两道街砸死一个官,后来一查,这个官做事丧尽天良,这是报应来了。
诸如此来的事情。
很多人身处与高速的变化之中,却不自知。
但是刘大夏并不一样。
仅仅是片刻之后,他就成为了铁路派。
因为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与作用。
如果能将铁路遍布大明每一个省份,对大明作用,不亚于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也是为什么以韩雍为首很多官员愿意跟随朱祁镇的理念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朱祁镇的权力,也是朱祁镇给他指出了一个很光明的方向。
辟雍之会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但是辟雍之会中提出的很多东西,而今才缓慢而坚定的深入人心之中。
因为中华民族本性就是务实。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让人看到好处,才能让人相信。
刘大夏进京之后,在宫中抵了牌子,剩下的就只能等消息了。
而此刻,朱祁镇正在召见余子俊。
余子俊以这一次赈灾的组织能力,让朱祁镇看重,有意让他代替马文升为户部尚书,而马文升调入内阁之中,代替徐有贞的位置。
在此之前,朱祁镇自然要与余子俊一次谈话。
余子俊五十多岁了,与朱祁镇的年龄相差仿佛,但是与朱祁镇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朱祁镇养尊处优,用心保养,甚至得了胡濙的保养精要,每日按时习练,所以身体很好,头发乌黑,少有白发。
偶尔有几根,也让人在早上梳头的时候给拔掉了。
但是余子俊就不一样了。
余子俊乃是四川青神人。以清廉著称。更是一个员干吏,很多时候都是亲力亲为,比如这一次赈灾,余子俊忙起来更是日以继夜,不敢有一丝拖延。甚至亲自跟着灾民徒步从宁夏到关中。
各种安排很是得当,尽量让百姓活下来。
只是这样的工作强度,即便是年轻人未必能熬得住,更不要说一个五十岁的人了。
而且他不是仅仅今年如此,在此之前也常有的。
故而,这种过度的劳累,提前透支了他的身体。
当他与朱祁镇对奏的时候,任何看见余子俊的人,都不会觉得他与朱祁镇是同龄人
,只会觉得余子俊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才是。
只见他身体微微有些驼背,不知道是不是伏案时间太长了。头发近乎全白,只有几根头发顽强的保持着黑色。
他的官服的颜色,也褪下好多。有些脱色了。
以余子俊的官职每年最少几百两银子。如果保持余子俊而今的生活状态,绝对够了。甚至可以过的相当不错。
其实百官只要不追求声色犬马,他们俸禄大体是够的。余子俊从来不做这些事情,但是他每年的俸禄从来没有结余。
只因为他长年在自己的俸禄之中留下来一些接济百姓。
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带着几分寒酸。
朱祁镇见了有些心酸,更生出几分敬意。只是一问话,余子俊带着浓浓四川味的官话,就扑面而来。道:“陛下,陕西苦啊。”
余子俊一五一十的将陕西的苦楚说来出来。
第一土地贫瘠,粮食不产粮,陕西很多地方,每一亩地不过产几斗糜子。与江南平均每亩二三石的产量,根本不可比。
更不说,江南极限产量甚至有七八石的。这就是精耕细作的威力,只是这都是特例了。
第二,就是转运之苦。
西域战事不熄,转运之苦就压在陕西百姓头上。
就整个天下来说,也就是陕西百姓承担的转运之苦最大。
驰道大规模修建,与各地粮仓的建立,让百姓转运之苦降到了最低。很多时候都百姓在县上卖了粮食,交银子就够了。
如果嫌县里粮商压价,就能去府里,卖给户部仓库之中,一般来说,这里都一个最低价。
不过一大明而今的国力,也只能维持在府一级,甚至在偏僻地方,也只有省里才有户部粮仓。
但是即便如此,也维持了大半个大明的粮食价格,不出朝廷的控制之外。
当然了,这样好处陕西很难享受到。
驰道在平原上的能力,与山地之中的能力是完全两个状态。
南方是靠得水道,北方靠着驰道,但是西北既没有水道,驰道在群山之中,也更像是一个样子货。
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西北百姓承担转运义务。
从这一点来说,陕西百姓大概是最苦的。
第三,就是多灾多难。
如果看过本卷开始列举的地震次数,就会发现陕西正是地震活跃期,今年的地震不过是最大而已,并不是说往年没有地震。
除此之外,陕西常年大旱,更是家常便饭了。
这还是大而化之的说,很多
细节更是触目惊心,日本有一个师团长在二战之中要求士兵吃草进攻,很多人都嘲笑他。
但是如果细看陕西百姓的生活,野菜何止是半年之粮,根本是吃野菜之余,才能吃上几口糜子。
这不是在吃草吗?
朱祁镇几乎不忍听了更悲惨的,在天灾人祸之下的人伦惨剧。即便是朱祁镇已经尽力赈灾了,但是国力就放在这里,他能做的事情,其实是相当的有限的。
朱祁镇说道:“余卿,你从陕西来,陕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余子俊说道:“修铁路。臣来京师这几日,以及细细考察了京师周围的铁路。如果有一条铁路直通西北,可面百姓转运之苦。”
“而且臣问过京师的价格,煤一石居然能卖上一钱,隆冬之际,甚至可以数钱一石,而西北有不少地方,煤就是泥土一般的东西,只要能运出西北,足以让百姓安居乐业。”
“还请陛下念及陕西数百万百姓,降此天恩。”
余子俊也知道铁路耗费一定是非常之大,近乎哀求道。
朱祁镇叹息一声,他觉得大明之中还有不少大臣是实干家。于谦治理陕西见朱祁镇的时候,就希望修建驰道。
而余子俊而今求朝廷修建西北铁路。
两人的举动,近乎同出一辙,可以看出来。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他们已经有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铁路就在北京边上,不知道多少官员看见了。
潜移默化之间,强烈反对修建铁路的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朱祁镇最大难题,已经不是反对修建铁路的大臣,而是钱。
铁路造价,一里最少一万两。这还没有说别的。如果综合计算,一里铁路就不只是一万两了。
大明需要修的铁路有多少,即便是沿着而今的驰道布局修建,且不说人力物力,单单说财力,就是一个将大明给卖了也做不到的事情。
朱祁镇扶起余子俊说道:“余卿之意,朕已经知道了,只是而今国库空虚,这一件事情只能放一放了,不过陕西遇见如此大难,朝廷也不好不有所表示,朕这就下令,免除陕西一省三年赋税,受灾的地方自然是要免税的,没有受灾的地方钱粮留给陕西地方支用。”
朱祁镇给出这个优惠也是相当不错了。
戏文之中,才有那种免三年钱粮的段子,一般来说朝廷最多免当年的赋税,来年征收不上来,才会继续免的。
毕竟朝廷也是要吃饭的。这也是江南有一笔大银子入国库,朱祁镇才能大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