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字体: 16 + -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就在朱祁镇惦记汪岳的时候。

    汪岳也忙的脚不点地。

    他并没有在佛山铁厂之中多投钱,不过是投了五千两意思意思。这一分银子更多是与这位驸马结个善缘而已。

    至于赚钱,汪岳从来没有想过。

    不过,佛山铁厂能不能赚钱,汪岳并不知道,但是而今,汪岳已经赚到钱了。

    无他,这几十万两白银却是要运到佛山花销的。

    虽然这些大商人都是富豪出身,但是却也不可能直接将钱运到广东,甚至聚集在京师都有一些困难。

    电视剧里面,一砸砸出几十万两银票,根本是一个笑话。

    因为很少有金融机构能承接这么大额的白银流动。

    所以,这就注定了,这一些银子都要分批从各地流向佛山。

    这就有了汪岳的用武之地了。

    他从中看到了极大的商机。

    汪岳的主营业务,就是银铺。就是更换银两,异地存取,并开始小量典当放贷等等。他的网点说多也不多,也不过是在江南,浙江,江西,南直隶一带,然后沿着运河一带到北京。

    汪岳之所以能的发展壮大,在无数银铺典当行之中脱颖而出,却是因为汪岳会做人,能做人,为人八面玲珑,在徽商之中关系特别好。

    徽商,因为徽州山多地少,所以徽州人都有出外经商的习惯。多到了什么程度,有一句话说,无徽不成市。

    可见徽商之兴旺。

    当然了,徽商之中有大商人,如汪岳,但也有小商人。在外地开一个铺面惨淡经营。

    甚至每一代徽地出外的男丁,十个人之中,就有两三个客死异乡。

    徽商人在外也就抱团经营,互相帮助。甚至这种习惯在而今的温州商人身上还有相当的基因流传。

    汪岳少时读书不成,用夫人的嫁妆出来经商。

    刚刚开始并没有赚多少钱,但是他,热心帮助乡人。每次回家与出来,都带了不少家人书信,甚至要跑好多地方,为这些人送信。

    这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很多时候都纯帮忙的。

    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了其中利益。

    当他被人很多人相信之中,就有人托他将银子送回家中。

    于是,汪岳开得第一家,异地存取的钱庄,就是与老家的。

    他从之中发现了商机,更是热心于联络同乡,以至于家乡人都之汪大官人。与在外面遇见了什么难处,比如做生意赔了,比如遇见强盗了。

    等等,只需能找到了汪记门下,凭借一口乡音,总是能得到帮助。

    如此一来,汪岳的产业就依附着徽商的网络,迅速扩大,甚至成为徽商之中话事人。很多内部纠纷到找到了汪岳门前。请汪岳调解。

    汪岳在徽商圈子里面的地位,更让汪岳的产业更加兴旺。毕竟金融业资金要求很大,很多异地存取。根本不可能让人远途运送大量金银。

    其中风险太大,要知道大明走远途遇见土匪几率可不小,一旦风声传出去,就等着过五关,斩六将吧。

    所以很多时候,异地存取,都是在当地调款的。

    以汪岳的人脉,有短缺的时候,都能很轻松的从当地徽商之中调集一笔款子。

    这才是汪岳生意越来越大的原因。

    当然了,汪岳也对徽商放款。但是而今对外放款还不是太多的。最大的担心是不知根知底,放出的款子根本收不回来。

    汪岳有几分成也徽商,败也徽商的感觉。

    他因徽商而起,几十年之内,成为天下富豪。但他的生意更多在徽商圈子里面打赚,外人的生意也有但也不多。

    而此刻,这一次对汪岳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几乎大明各地的大商人都在这里,如果他们都能通过汪家渠道划拨银两,也就是汪岳的渠道遍及了大明各大商帮。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如此一来,汪家钱铺成为天下第一的钱铺,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汪岳在为这个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底细,一条条的摆在了朱祁镇的面前。

    毕竟汪岳而今是在北京。

    如果在别的地方,朱祁镇未必能够掌控的如此清楚,但是整个天下只有北京城内,只要朱祁镇想知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他的。

    朱祁镇看着汪岳的内容,大感兴趣。

    大明经济最大的问题,一个钱,一个粮。

    甚至很多偏僻的地方,粮食还承担一点的货币性质。

    别的事情,朱祁镇都可以放一放,但是在这样东西上面,却是绝对不能放手的。

    所以,户部侍郎杨鼎而今已经初步提交了一分方案。主体内容,就是在这半年之间,视察天下粮仓的结果。

    这个结果并不容乐观。

    在太祖皇帝时期,大放异彩。一般来说一个县都有一座或者两座,储存一两万石粮食预备仓,全部都荒废了。

    最严重,连仓库都变成废墟了。即便还有保留的,预备仓库存保存不当,很多粮食腐朽,再有就是账面不符

    。

    可以这样说,除却北京仓,通州仓,再加上天津仓,总共两千万石粮食的仓储或许没有问题。

    毕竟朝廷对这些仓库当成命脉,一年之内,有不知道多少次御史核查。

    再加上这些之前都是杨鼎管着。想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杨鼎向朝廷的提议,就是将仓储的级别提升,在水陆要冲之地,重现修建仓库,辐射各地。

    总体上,他提出了临清仓,淮安仓,扬州仓,南京仓,九江仓,武汉仓,成都仓,广东仓。桂林仓,等十几个仓库。

    这也是对大明原来的赋税体系的整顿。

    之前大明纳粮可不是要百姓缴纳到县里就完事了,恰恰相反,要粮长运输粮食到很远很远的仓库之中。

    一般来说,是富户运运,贫家近运。

    这是出于太祖皇帝天才的办法。一种去中心化的运营。

    因为粮食运输成本太高了。

    太祖皇帝觉得,将粮食运输到京师,然后朝廷再下拨下去,是一种极端浪费的事情。于是乎,太祖皇帝细分赋税项目,采取就近原则,让各地缴纳的赋税,直接运输到所需要的地方。

    这种形式在宋代就有。

    不过,当时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因为南宋的时候,前方打仗,家要后面的府县移支,不用将地方的赋税运输到京师了,而是直接运到前线。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很多政治原则。

    比如,如果当地有驻军,也不能让军粮就地支取,如此朝廷就不能对军队制衡了。等等原则之下。

    太祖皇帝就设计出一张复杂的赋税转移路线。

    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大明赋税二千三百多万石,但是到北京的不过四百万石上下,其余的赋税都在这一张大网之中运行着。

    调整这一张大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近百年下来,这一张大网与当初的情况早就不大一样了。

    举一个例子。

    在南京附近的县,有要求运送到京卫的仓库。但是太宗皇帝迁都,京卫大部分都迁到北京了,于是这些人本来是家门口运粮食就行了,一下子多了近千里的路线。

    于是百姓所要付出的运费,要超过了他们本身要运送的粮食。这负担立即翻了好几翻。简直让人苦不堪言。

    而这样的事情,在最近时常发生。

    朱祁镇这几年大刀阔斧,卫所迁徙改制,府县的划分,南直隶一分为二,等等动作,早就让这一张运送网络已经不堪重负了。

    不过,大明内阁也不是白痴,自然要加以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