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
字体: 16 + -

第20节:第二节 开拓探索

广而告之

2001年的互联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年各isp上网资费也大幅下调,以263为代表的isp将2631主叫计费上网费封顶金额由158元每月下调到99元每月。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网络接入资费下调大大降低了网民上网门槛,中国的网民大军在迅速壮大!

前面两轮的融资后,腾讯暂时无需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并且经历了三年发展的注册用户数正以陡峭的曲线持续增长。2001年,腾讯的在线用户成功突破100万,注册用户已增至5000万。但是随着用户的与日俱增,微薄的收入是无法让公司持久地存活下来的。如何让公司活下来?这个问题让公司管理者陷入深深的思考。面对公司成本压力日益增大,需要不断地扩充服务器,扩大宽带,增加更多的人力成本。支撑越来越大的成本让管理者感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不得不开始思考更多的盈利模式,毕竟用户数不能当饭吃。

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盈利模式,只有以新浪、网易、搜狐这三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广告。腾讯对盈利模式的探询,也是从互联网广告上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2001年,qq凭着拥有众多注册用户的优势,紧跟互联网广告模式路线。腾讯的第一款广告,一个banner广告条被塞在消息接收端中,来到了用户的眼前。这就是早期客户端出售广告模式的前身,这也让互联网广告有了自己的特色,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广告的诞生,是广告历史上的一次创新和飞跃。随后腾讯开发了十多种的创新广告形式,并根据对用户不同维度的区分,提供了不同地区、年龄、兴趣爱好等目标性广告投放。

一系列的客户端广告形式,使得腾讯广告的日曝光量超过10亿次之多,单则广告日曝光量则超过1200万次。强大的宣传力量,使腾讯的广告客户资源累计超过500家,遍及近20个主要行业。

虽然当时的互联网企业都勇敢地朝着广告的方向尝试使公司盈利,但是那时候互联网广告的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小。商家对网络广告的认知和用户的体验还很不足够,因此肯花钱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企业仍然很少,所以广告收入难以弥补支出。对腾讯的管理者来说,还需要思考更多的盈利模式,来赚钱养活公司。

增值服务

子曰:勇者无惧。在腾讯这个理想者部落里,每一个年轻的理想者都早已做好披荆斩棘的准备,每一次全新的尝试都是为了厚积薄发。酝酿,是孕育力量,就仿似蝶儿在破茧前的那一刻,对光明无限的向往。正如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邹小旻回忆时不断重复的这句话:“当时每个人的胸前都刻着一个大大的‘勇’字,我们敢去尝试,做出很多很多新的东西。”作为第一个互联网增值服务,一个具有互联网划时代意义的产品——qq会员,便在这样的探索下诞生了。

“除了卖广告你就要想怎么向用户收费,所以互联网增值服务诞生在这个背景之下,而从用户身上收到钱最简单的就是付费会员。”吴宵光说。最早的会员功能比较少,仅仅具备网络收藏夹和好友列表保存功能,但是用户可以拥有一个很好的号码,比如五位靓号。虽然如此,但仍然走得很艰难。首先就是没有便捷的付费渠道,用户只能寄款到公司的账户,同时为了让用户看到实物,腾讯还制作了如名片般大小标明qq号码与密码的卡片。由于所服务的用户是面向会员的,所以这样的卡片被称为“腾讯会员卡”,这也是今天腾讯“qq卡”的前身。

第一个互联网增值服务推出后,所遇到的执行过程之难,是创业者们早前没有想到的。那时,所有互联网本身都是免费的,而且在中国,即使是软件,用户也不太愿意花钱去购买。然而在qq上开发了一个新的功能,让用户交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那时候会员的收入很少,一年下来,收费用户只有几万个,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万块钱左右,基本上一个星期有十几个或二三十个用户缴费,对当时的用户规模来说,这是很少的。”许晨晔回忆,“会员只能说是一种探索吧,我们在探索基础服务免费的时候,还有没有更好的附加值能够使用户愿意付费。后来数年里腾讯一直在磨合这个探索,中间我们也犯了很多的错误,也有很多执行上的问题。本来是期望让用户的体验非常好,但是有时候它水平又没有做到,反而是有些地方削弱了用户的东西,这是一个在探索中,执行水平、能力在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

有人说腾讯最初选择一只企鹅作为形象非常有远见,因为企鹅生活在南极,对于寒冷的抵抗要比其他动物强很多,所以腾讯在互联网的冬天里也可以比其他企业“活”得更好。就这样,腾讯在持续关注用户体验和优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会员逐步开发了更多的功能,拥有了更多的用户。加上腾讯在移动qq方面的不懈努力,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腾讯奇迹般的实现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