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
字体: 16 + -

第18节:第一节 第二次融资(2)

中国互联网从发展之初,就摆出了一个疯狂的姿态。瞬间获得的巨额投资,轻易获得的大量财富,让这些先行者们或多或少迷失了一部分自我。在他们看来,世界仿佛唾手可得。疯狂的海外扩张,国际专业人才的引入,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所有这一切行为,被后来人用两个字来形容——烧钱。

但在这燎原大火中,却有一个“异类”——腾讯,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像其他公司那样疯狂的推销自己。“没有烧钱是因为,那时候虽然我们心里也担忧互联网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但我们不会慌,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只想赚一笔钱的公司。所以冬天来的时候,我们很务实,大不了再找股东借钱或融资,也许这个时候融资,公司价值被低估,但我们想,钱可以被别人赚,公司起码别死。”陈一丹讲起那一段时间的惊心动魄。

所以在这个时候,腾讯即便在“移动qq”开始产生收入的情况下,出于对公司长远稳妥发展的考虑,创业团队需要第二笔可供腾讯“过冬”的资金。

正在腾讯希望投资商能够再次帮助公司渡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时候,idg和pccw却做出了一个相反的决定。由于全球的互联网都进入了冬天,腾讯虽然有一大堆的用户,却一直都不能够盈利,而且还要不停地为这些快速增长的用户“买单”。虽然此时两家公司已经从腾讯身上获取了十倍左右的利润,但是这种情况下继续投入还是尽早撤出,在两家公司再次向腾讯投入了200万美元可兑换票据后,开始犹豫了起来,毕竟风险投资是要讲回报的。

2000年初,idg由于对腾讯的未来没有把握,做出了撤出资金的决定,并开始积极地帮助寻找可以继续支持腾讯发展的投资商。“当时在纳斯达克,网易的市值降到了两千多万美元,公司拥有的现金都比自己的市值高。当时腾讯估值六千万美元,idg和pccw作为风险投资商,如果这时候将自己持有的股份卖掉,还能够赚取十倍的利润,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非常不错的。”许晨晔回顾这段历史,深有感触地说到。

几个月后,一位神秘的美国人出现在腾讯的办公室内,网大为,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业务副总裁。

“当时,mih希望在中国找一家合作伙伴,借此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我便开始留意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一天,我突然有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发现全中国的互联网都是通过qq连接起来的,这可能是互联网上最核心的资源。所以我非常想认识这家公司的老板,找他谈一谈投资并购的事情。可是刚接触腾讯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在网站首页上没有写手机号码,没有电子邮件,只有一个qq的号码,感觉特别过分。而且我经常找不到这个老板,为了找他我必须装这个软件,当时我并不熟悉qq,很害怕有病毒在里面。”网大为在回忆与腾讯结缘的时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