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
字体: 16 + -

第14节:第二节 无奈更名

初尝被告

当腾讯的创业团队在为保证所有用户满意,殚精竭虑工作的时候,另一个对腾讯公司的挑战不期而至。

早在1998年,美国在线重金收购了icq,使其成为了自己旗下品牌之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他们对所有与icq有关的产品开发商,发出了一轮通知邮件。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并没有哪家收到邮件的企业把这封信当回事儿。可是随着oicq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抢占先机的icq显然咽不下这口气。为了控制oicq的发展,2000年3月3日,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美国最高仲裁论坛(naf),正式受理了美国在线递交的有关oicq两个域名的争议书,并以律师函的形式通知了腾讯。

创业团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收到了这个消息,这对刚刚起步的一家小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几个年轻人开始考虑如何应对,他们首先去了解了《商标保护条例》及《域名相近仲裁法则》,《域名相近仲裁法则》指出:如果两个域名有70%组成元素相同的话,就会裁定为相似。按照这个法则,oicq和icq有75%组成元素相同,属于相似域名。对方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行动无可厚非,腾讯同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随后,仲裁在美国进行,这场官司干脆利落的输掉了。但是几个小伙子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们私下与美国在线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是,最终腾讯还是没能逃脱更名的命运。2000年3月21日,登录oicq**的数万用户,突然同时掉线了。与此同时在美国,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oicq**和oicq.net域名归属美国在线公司。

腾讯第一次品尝到被告的滋味,就是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腾讯无奈之余只好暂时启用新的域名——tencent**及tencent.net。此后整整两年时间,腾讯一直以tencent**域名作为主要网站入口。

从oicq到qq

随着失去oicq**域名,创业团队开始考虑oicq这个产品同样存在的风险。看来oicq必须要换个名字,但是换什么好呢?

这天,吴宵光在公交车上无意中听到两个学生的对话:

“我刚刚申请到一个qq号。”

“你的qq号是多少?”

听了一会儿,吴宵光才弄明白,原来这两名学生所说的“qq”,就是他自己每天在开发的oicq。回到公司,他把这事当作趣闻讲给公司同事听。同事们听说后,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是啊,我也经常听到人家把我们的oicq叫qq。”

“嗯,就是,现在好多用户都说‘有事q我’。听上去蛮亲切的。”

“既然用户喜欢这么称呼我们的产品,那我们就改名为qq好了。”

2000年11月,qq2000正式发布,随着这个版本的发布,oicq正式更名为qq。虽然知道用户已经使用qq来相互称呼,但是真正将产品改名,用户是否接受。创业团队的心里还是有一些担心。当qq2000上线之后,发现用户几乎没有任何反感,反而认为这样的修改更容易让人记住,腾讯的创业者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