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仙葫
字体: 16 + -

第72章 归乡

    “枯竹,关于这个隋葫之你怎么看?”站在高高堤坝上,一清瘦中年男子,穿着粗麻道袍手中拿着一根糖葫芦边吃边问。

    看着和自己修为职业都不相伯仲的同僚,枯竹斟酌片刻这才开口:“这隋葫之,是问天宗弟子,而且和灵剑派钟妃瑶关系特别好,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不要得罪的太狠了。自从10年后,问天宗弟子对我们监察使就特别敏感……”

    男子吃掉最后一颗大红色野山楂,说出来的看法却完全不同:“不对吧,这隋葫之虽是问天宗弟子,但是修为并不突出,如果你的情报没有错,只是筑基中期罢了。这样修为,又姓隋,在问天宗山门上,应该不是特别受到重视吧……”

    “崇之,你这么说,是有什么打算?”枯竹看着同僚,脑仁有些发疼——这郑崇之,是散修出身,当年初入修真路时,似乎受到过一宗九派的压迫,对于一宗九派修真者相当不友好,是监察机构中鹰派代表,主张强硬对待一宗九派的修真者!

    郑崇之拿出手帕擦了擦嘴:“枯竹你知道的,一宗九派占据了华夏超过七成的修真资源,我等监察修者,想要超越他们完全压倒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抓住一切机会。比如这隋葫之,我等就可尝试把他策反吸收进来……”

    听到这个危险的建议,枯竹心跳的更快了——10年前问天宗徐无涯叛门后,问天宗对于门下弟子忠诚度异常上心,时常依靠各种方法测试。

    这10多年,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叛门弟子。如果他们能够成功策反这隋葫之,功劳自然泼天。

    “崇之,你说的我也想过。不过,现在和十年前不一样了,问天宗也不是吃素的。吃了我们监察太亏以后,不会再轻易给我们机会了,我总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很可能只是个毒饵……”显然,他觉得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功,甚至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是吗?我可不这么觉得。按照你的情报,那隋葫之修为不过筑基中期,且一人独自居住在沪市中,身边没有长辈。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修真者,对于门派多有不满。毕竟,在沪市居住,比起问天宗山门可差得远了。根据我的猜测,此人应该和山门多有隔阂!”徐崇之说到这,刻意停了下来,等待同僚意见。

    “崇之啊,你这只是一个猜测罢了,没有证据证实。我且退一步,就算这隋葫之真的是问天宗边缘弟子,想要让他叛门,也是极难做到的,几乎不可能啊……”枯竹显然不认为这事有成功可能,想法完全不同。

    徐崇之听了,脸上淡淡微笑不变:“枯竹,你也不用这么严肃吧。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试探罢了。那隋葫之愿意加入我等最好,就算拒绝了我们的招揽,我们也没什么损失,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值得一赌啊!”

    枯竹作为释家弟子,倒是不太理解徐崇之对一宗九派的痛恨,听了这话也没认输:“我还是觉得这样不好。如果按你所说,那隋葫之拒绝了我等招揽,如果将此事汇报山门,我们都会面临巨大麻烦。那问天宗,可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啊!”

    “呵呵,枯竹你莫急,我这也只是个建议罢了。那隋葫之远离问天宗山门,且读了4年大学,按照我的猜测,显然是门派长辈陨落后,********的弟子。”说到这里,徐崇之脸色阴霾,似乎感同身受:“这种边缘化弟子,不会被问天宗看重的。而且,他和那灵剑派钟妃瑶混在一起,明显是吃软饭的!这种没有自尊的修真者,很容易策反的……”

    不给枯竹继续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他继续道:“还有,那隋葫之,还有亲人在世。有爷爷母亲还有一个妹妹。这些人,都是他的弱点。只要把握好了,轻轻松松可以把他握在手中!怎么样,枯竹你敢不敢一赌?”

    “枯竹你应该知道,我们沪市的监察使,很多年没干出过大事了。这两年风平浪静,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徐真人杀伐果断赏罚分明,不做出成绩,万万别想得到他的褒奖!”说完最后一个字,徐崇之死死盯着枯竹,等待他的回答。

    他话已经说得很露骨了,枯竹又不是傻瓜,自然听明白了。想了想有些心动,下意识摸了摸自己光头,正准备回答时,一阵手机铃声从口袋里传了出来。

    “什么?你确认?好,盯好他,看看他到底要干嘛!”急促说着,枯竹挂断电话,看着徐崇之,脸上露出苦笑:“那个隋葫之,走了,崇之你的计划还没开始,就砸锅了……”

    就在枯竹挂断电话时,隋葫之已经坐上了回家的高铁。行李不算多,只有一个装满沪市特产的行李箱。把箱子放好,戴上耳机听歌,靠坐在了窗边。

    离开沪市的决定,早就在心中徘徊,不过因为种种事情耽搁,才一直拖到了今天。

    昨日与枯竹三人见面后,感觉不能再在沪市久呆,终于下定决心买好车票,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四个小时候,火车稳稳的停在了黄海市。才一下车,隋葫之就感觉有些冷。

    黄海比沪市要偏北北许多,已经进入东三省地界了。从行李箱拿出一件外套穿好,走出车站拦了辆的士,20分钟后,来到了一条步行街街口。

    提着行李箱,越过拥挤的人潮,走到步行街中心地带。看见一家不大的服装门面,门面上挂着“yhl”三个字,正是母亲宇文淑的店铺。推门走进去,发现母亲不在,店里只有两个正无所事事的服务员。

    “陈姐周姐谢谢了,再见!”问清楚以后,走出了服装店铺。

    母亲宇文淑,今天没来店里,带着妹妹隋律回连海镇老家乡下看爷爷去了。坐上长途大巴,又用了一个多钟头,从黄海市回到了连海镇。

    镇子没有多大变化,不算繁华也不算破败,是华国每一个省市都十分常见的中型小镇。

    比起其他镇子,连海因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发展的倒还算不错。

    “咦,这不是老隋嘛?怎么?回来了!?”一个皮肤黝黑,一看就在海上风吹日晒看不出具体年纪的男子,一把抱住了隋葫之的肩膀。

    隋葫之早就感觉到此人的靠近,会把他抱住肩膀,自然是故意放水了。

    不等他说完话,已经认出这人是谁了:“老曹,好久不见啊!今年过年,听你们家人说你不干渔民了去花城打工过年都不回来。这是怎么?又回来打渔了?”

    老曹黝黑脸上不好意思笑笑:“哎,花城那边太难混了。那边人说的话,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天天在工地上无聊死了。钱是比在老家打渔多一点,但是刨掉吃住,也就剩不下几个钱了。我听说咱们山海村可能要大开发,这不就先回来了,在镇子上先混个几天。”

    山海村,是隋葫之和曹建的老家,顾名思义,村子边有海又有山,位置相当不错。老曹也是和他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

    两人多年不见,都很开心,聊了很久,要不是急着回村看爷爷和母亲妹妹,那必须一醉方休。不过就算分别,也互相留下了电话。

    连海镇到山海村修好公路以后不算远了,坐车只要30分钟左右罢了。

    但在隋葫之年幼之时,公路没有修好,来一次镇子可难了。记得自己6岁时,和爷爷一起来镇子上赶集,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足足走了6个小时,这才走到连海镇上。

    道路渐渐颠簸起来,窗外吹过腥咸味的海风,湿漉漉的打在额头上,给人家的感觉。

    车上不多的乘客,用熟悉的乡音聊着天。隋葫之浑身放松,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

    最后一个站台,就是山海村。作为唯一的终点站乘客,谢了司机一声,这才提着行李箱走了下来。

    眼前,是一片临海的开阔地,星星点点建了百多栋房子。因为临海的缘故,这些房子修的都不算高,最多也才两层。

    不过占地都很大,小的也有200平米左右。村里的路修的还算不错,不是那种下雨就变泥巴地的土路,而是下面铺着水泥,上面铺着青砖的石板路。

    整个山海村,9cd是姓王的,整个村子互相间都沾亲带故,外姓之人比较少。同时,因为就算到了现代,出海捕鱼都是一件比较危险需要互相协作的事情。村里大多数人,关系都特别好,没有沪市这种水泥森林的冷漠。

    不过,隋葫之和他爷爷一家,在这山海村中,就是相当少见的外姓人。不过,爷爷年轻时,似乎很威风,这些王家人,不但不敢欺负他们家,反而很恭敬的样子。

    自己年幼时,隐约还有一些记忆。不过长大以后问爷爷,那小老头可没和自己说清楚。

    隋葫之也不着急,提着行李箱走进村子。不时,碰到几个熟悉的同乡。

    “哟,小隋子,你这是又回来看你爷爷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大爷,操着略带口音的东北话,热情问着。

    “王七爷好,呵呵,是啊,这次有空回家,打算多住几天,好好陪陪我爷爷!”

    “多住几天好啊!你爷爷年纪大了,又不愿意和你妈去黄海,老头死倔死倔的。你这个大孙子多陪他几天,说不定老头会改变主意!”王七爷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

    摆摆手示意自己不抽烟以后,隋葫之和王七爷告别,吹着家乡海风,走到了一座连上小院足有400平左右的平房前。

    平房年岁比较久了,墙皮下的砖头都露出来,门前三个台阶,也缺了几块。

    大门前过年时贴上的春联,因为多雨缘故,早就掉了大半。很有古风的木门上,两个青铜门把,因为时间侵蚀,也微微泛黄。

    隋葫之久违的站在自家门口,拿起那个青铜,轻轻敲了两下。

    “谁呀?”妹妹隋律可爱声音从门内传来出来,边问边打开了大门。

    “哥!你回来啦!?”才一看清时隋葫之,隋律立刻小孩子一样,一下冲到了他的怀中。

    无奈看着粘人的妹妹,隋葫之宠溺笑笑,摸摸她的小脑袋,把行李箱放下,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