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侠客传
字体: 16 + -

第26章 九嶷山

    “也是平常的比武切磋,只不过每年由冶剑庄庄主公羊平亲铸一把宝剑做个彩头。因此江湖上也叫夺刀会。不管是江湖名宿、还是少年豪杰俱是可以上台夺刀的。因此每年热闹非凡。”钱叔说道。

    当下三人计议了一番,便在镇上买了三匹马,望临安府而去。胡临和商柳晨俱是少年心性,一路之上,对事事都觉好奇,言谈之间甚为投机。而钱叔久历江湖,对天下人物,各地风俗,沿途名胜俱能如数家珍。两人听钱叔谈江湖英豪,提武林旧事。一路之上自有一番乐趣。也不觉旅途无聊。

    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导岭同势。乃是风景绝佳之处。溪水自山上潺潺流下,溪边一位女子,正望着流水出神。双眉紧锁,似有一江忧愁,惹的青山秀水也自怜惜。

    “阿姐…”

    曲折有致的山路上又下来了一位姑娘。口中喊着“阿姐”往溪边而来。一身彩衣,一声话语。直教青山白云无有颜色。

    “阿姐,大巫祝在找你。”那彩衣姑娘道。

    溪水边的女子似是未听到,依旧是愁眉不展,满腹心思的样子。只顾望着溪水出神。

    彩衣女子见她没有回应,也不气馁,咯咯笑着道:“大巫祝准我们出去了。只是…”

    那溪边女子跳起来问道:“只是什么?”原来她早已听到了。

    彩衣女子摸了摸额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做个鬼脸道:“我跑的急给忘了。”

    “好妹妹,你就说给我听吧。”那女子忍不住出声央求道。

    “他让我们回去听他的嘱咐,只要不惹事就可以了。”彩衣女子语如黄莺轻快的说。

    说话间两人高高兴兴的延着那曲折有致的山路上山去了。这正是九嶷山巫祝门的两个女弟子。巫祝本是上古所设的神职人员,《周礼·春官·大祝》言道:“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祇,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周礼·春官·小祝》又言道:“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九嶷山巫祝门起源上古之时。相传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便葬于江南九疑山,九嶷山巫祝门的始祖便是舜帝重华的守墓人。后依殷商古制,巫祝门门主称做太祝,执掌巫祝一门。彩衣女子所说‘大巫祝’便是太祝了。

    九嶷山九峰耸立,山峰耸翠,巍峨壮丽,溶洞密布,绿水常流,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潇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紧紧依偎在两旁的娥皇峰与女英峰。舜源峰下一院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秦松汉柏高耸入云,香杉修竹茂密苍翠。一位老者苍颜白发静立堂前。似是在等着什么人,果然来了两人,却是先前那山腰溪水边的两位女子。那彩衣女子来到老者身前轻施一礼道:“太祝,我把姐姐找来了。”原来那老者便是巫祝门的太祝。

    太祝转身唤了声:“楚蓁。”语气之中尽是慈爱。

    原来那溪水边的女子就是楚蓁,彩衣姑娘就是她妹妹楚窈。两人都是巫祝门中弟子。听的太祝唤她,楚蓁上前施礼道:“见过太祝。”

    太祝看了眼四处的古柏道:“九嶷山风光虽美,然终不及外面繁华。再过些日子便是江南武林的夺刀会了。你若是想去便要守我巫祝门的规矩。”

    楚蓁喜形于色,急问道:“什么规矩,我都守的。”

    太祝一抹颔下白须正色道:“我巫祝门不同寻常江湖帮派,江南武人对也巫祝门颇有成见。因此你二人出门后莫要向人说起自己是巫祝门人。若有人问起,只说是寻常江湖子弟。”这哪里是什么巫祝门规矩,原来是这老人怕她几人出门惹事,这才殷殷嘱托两人。要知巫祝门下规矩极多,门人从不敢轻犯。

    楚蓁欢喜道:“当然守的,旁人问起只说是江华郡的寻常人家。”

    太祝又道:“你二人俱是女儿之身,出门在外多有不便,须的带些随从。我已命李家三兄弟准备东西,护你二人前去。”

    楚蓁面露难色,显是极不愿带着随从。故此一言不发。太祝焉能不知楚蓁的心思,又道:“倘若你两人守不得规矩,我也不敢放你二人前去。”

    楚蓁嗔道:“守的,当然守的。”

    太祝笑道:“一切都须的小心,那江湖不比巫祝门。事事须三思而行,不可任性使气,不可妄动刀戈…”

    楚蓁听的太祝事事俱要叮嘱,不免心烦。只是不住的朝楚窈示意。楚窈便假装没有看见,只拿一双眼看着太祝,只盼他能早些说完。太祝语气之中尽是慈爱,见楚蓁,楚窈要出门远行,便事事都成牵挂,只是不停的叮嘱。

    第二日,楚蓁,楚窈同李氏三兄弟便辞别了太祝,从九嶷山往临安府而去。五人俱是第一次离开九嶷山,沿途所见,俱都透露着新奇。五人沿湘江北行,不几日间便到洞庭湖。唐人元稹有诗咏洞庭之波,诗曰: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此诗首句极言洞庭湖之广袤无垠,直可与大海相提并论。颔联又写洞庭湖日出日落,气象非凡。颈联笔锋一转,伤古圣先贤不在。尾联是‘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诚如此诗所言,洞庭湖中,君山之巅,狂风万古多。湖光山色,历代文人雅客皆有叹咏诗词,几人行到这洞庭湖,只觉满目所及的都是一片浩渺烟波,舟行湖中摇摇晃晃,几人目眩神迷。无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莫测。湖上歌声飘渺,想来是那个渔翁在纵声高歌。那歌声飘渺而来,虽是隐约可闻,但气势犹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