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后记
字体: 16 + -

第十六章 淡淡山川异国悬1

    永乐皇帝朱棣即位后,政事繁忙,宵时旰衣,夜以继日,案头奏折依然是堆积如山,无法及时处理。

    因为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皇帝直接面对六部处理政务,饶你是铁人一个,三头六臂也无法胜任。

    故此永乐帝命解缙、黄淮、杨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备皇帝顾问,参预机务,处理政事,史称内阁,而尤以解缙最受信任,任为内阁首辅,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并命其重修《太祖实录》。无他,因方孝孺被杀后,永乐皇帝的即位诏书便是由解缙起草的。

    这一日永乐帝收到了来自云南岷王的密奏,说是西平侯沐晟勾结鸡鸣寺的和尚空闻等人,意欲造反,觉得奇怪,难以决断,便急召解缙过来,将岷王的题本交与他看,问他意见如何。

    解缙看罢,微微一笑道:“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西平侯沐晟状告岷王不法情事,故此建文君将岷王削爵囚禁。如今陛下即位,念其为手足兄弟,将其放归。这个岷王回到云南后,便挟嫌报复,状告西平侯,陛下不必理会。”

    永乐帝却不敢苟同,追问道:“依你之见,这个岷王是无中生有了?”

    解缙成竹在胸道:“那是自然。陛下请看,这岷王题本上说西平侯沐晟与鸡鸣寺和尚勾结,图谋不轨,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那几个和尚形迹可疑,鬼鬼祟祟,凭这几个字何以定罪?不仅沐晟不服,怕是天下人也不服吧。 ”

    永乐帝笑了一下道:“解大学士有些书生意气了。先不管这些,你不觉得那几位鸡鸣寺的和尚千里迢迢跑到云南去有些奇怪吗?”

    解缙闻言,急忙向朱棣谢罪道:“是臣一时疏忽,未虑及此,请陛下责罚。不过此事易为耳,将那鸡鸣寺的方丈德玄法师拘来一问,便知究竟。”

    永乐帝点点头道:“好,此事到此为止,你不必操心了,朕自会命人办理。”

    解缙闻言,刚想退出,朱棣把他叫住,道:“朕还有一件大事要请解学生参详。”

    解缙侍立一旁,恭敬道:“请陛下明示,解缙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永乐帝沉思片刻,神色颇为痛苦,看着解缙,缓缓道来:“朕已即位一年有余,然仍未立太子,心中委实决断不下,故请解学士为朕解惑。”

    解缙闻言,脸色大变,急忙跪倒叩头,连声道:“此陛下家事,非臣敢预言。”

    朱棣将其扶起,拍了拍解缙的肩膀,语重心长道:“太祖高皇帝生前曾视你为子,那如今你我便如兄弟,既为兄弟,说说家常话,又有何不可呢?”

    解缙反问道:“那陛下心中属意何人呢?”

    朱棣扳着手指说道:“你也知道,朕有三子。长子高炽,次子高煦,幼子高燧。朕为燕王之时,高炽便立为世子,这些年来一直也谨守本分,勤勤恳恳,并无大错。尤其是靖难之役时,他固守北平,筹集粮草,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论靖难之功,高煦却是无人能及。朕数次陷于危难,都是高煦前来搭救,可谓无高煦便无今日之朕。尤其是浦口一役,若不是高煦赶来,奋勇击败盛庸,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也,遑论高居帝位。况此儿英武类我,高炽又体胖多病,难胜繁剧,故此我属意高煦。高燧才具平庸,不在此列。但废长立幼,与理不合,恐为物议,请解学士一言而决。”

    解缙想了一下,直言相告道:“陛下,立嫡以长,自古如此。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若陛下废长立幼,必启争端。此例一开,臣恐我大明千秋万代难有宁日。元朝不循旧俗,承绪无常,因此而亡,正为前车之鉴,陛下不可不察啊。”

    朱棣听后,面露不悦之色,虽未出言驳斥,仍显得犹豫不决。解缙见状,又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指朱高炽之子朱瞻基)!”

    朱棣闻言,豁然开朗,和解缙两人相视而笑,立太子一事遂定。

    不过如何安置朱高煦还是一件令人头疼之事,于是解缙又向朱棣献计道:“陛下,如今岷王与西平侯互相攻讦,已势成水火,必须调离一个。那沐家在云南二十余年,根深叶茂,不可或缺,只能将岷王徙封他处。但若是云南无藩王镇守,臣恐沐家世袭,成诸侯割据之态。不如将高阳郡王分封此处,既明君臣之分,又为国屏藩,两全其美,岂不可好?”

    朱棣闻言,拍案叫绝,连连夸赞道::“解学士真乃我大明第一才子。”

    解缙闻言,也面露得意之色。

    朱棣怕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对解缙千叮咛万嘱咐道:“此事目下只你我二人知晓,万不可让他人知道,否则引起纷争,朕唯你是问。”

    解缙赶忙跪下叩头道:“事关国本,臣一定守口如瓶。”

    解缙出宫后,朱棣又召胡英入宫,这次他没有象对解缙那般和言悦色,声色俱厉道:“你是怎么办事的,事隔多日,都没查到那建文君的下落。”

    胡英吓得两股战栗,连连叩头道:“臣已查到那建文君确实在逆贼张松溪的掩护下,逃亡海外,臣的师父袁拱也因此毙命,只是臣不识海路,未能继续追查下去。”

    朱棣把岷王的题本丢在他的面前,喝道:“这几个鸡鸣寺的和尚怎么跑到云南去了,你去查一查,看看是否与那建文君有关?查清楚后速来报我。”

    胡英捡起题本赶紧出宫去了,过了半晌,他又垂头丧气的回来,对朱棣回禀道:“启禀陛下,臣已将那德玄方丈拿入到了锦衣卫狱中,严刑拷打,谁知那德玄一口咬定,说这空闻三人俱是他的徒弟,外出游历,至今未回,且有度牒副本为证。看来岷王是夸大其词了,这空闻三人应该不是建文君等人所扮。”

    朱棣闻言怒道:“胡闹,鸡鸣寺为我朝家庙,那德玄方丈素来为太祖高皇帝敬重,你岂可胡乱将他抓入昭狱,将置朕与何地?”

    胡英吓得脸色发白,急忙叩头道:“臣知错了,这就去把德玄方丈放了。”

    朱棣却淡然道:“既然已经抓了,没问明白,就不要放了。好生伺候,不许动刑,不要让他死在狱中便可。”

    胡英眨了眨眼睛道:“陛下,那微臣即刻前往云南,把此事查个究竟。”

    朱棣又训斥道:“蠢材,你如此急吼吼的前去,岂不是打草惊蛇。这样,朕任命你为工部主事,你就借采办名义,到各处查访那建文君下落,一有消息,速来报朕。”

    胡英再次叩头道:“遵旨。臣定不辱使命。”

    胡英走后,朱棣又召郑和入宫。郑和叩头已毕,朱棣将他扶起,细细打量一番,疼爱道:“三保,你又黑瘦了许多。”

    郑和咧嘴一笑道:“陛下也清减了不少。”

    朱棣问道:“这一年多来,你在龙江船厂住着,未回宫里,朕很是挂念,不知你那宝船造的如何?”

    郑和从身边皮囊中拿出一份图纸,铺在御案之上,对着图纸指指点点道:“陛下请看,这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高有四层,船上竖立九根桅杆,可挂十二张大帆,锚重数千斤,每次开船皆要动用百人以上才能启航。”

    朱棣想了想,调侃道:“三保,你这宝船比朕的奉天殿还要大啊。”

    郑和闻言,急忙跪倒叩头,连连谢罪道:“奴婢该死,没有想到此节,请陛下降罪责罚。”

    朱棣笑着将他扶起,道:“朕与你说笑呢,海上不同陆地,再大的船也是一叶孤舟,你继续往下说。”

    郑和重又站起,脸色不再轻松,认真介绍道:“我大明宝船底尖上阔,首尾皆翘,俗称两头翘。方艏宽艉,船艏正面彩绘有虎头浮雕,以壮我大明声威。两侧船舷则是飞龙在天彩绘,部艉则是大鹏鸟,展翅欲飞。”

    朱棣闻言,点点头,笑道:“你说的如此之好,朕倒是想要乘坐一番,出海看看。”

    郑和劝道:“海上阴晴不定,风云突变,巨浪滔天,陛下万金之躯,岂能轻身犯险。”

    朱棣又问道:“三保,你长于内陆,从未出海,那海上风高浪急,不辩方位,你是如何保障船不迷路,航向正确呢?”

    郑和道:“陛下且放宽心,这一年多来,微臣苦学航海知识,对于操船航海已略通一二。我大明宝船使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可辩方位,不会迷路。白日里船队之间用旗语相互联络,夜里高悬灯笼,互通声息。逢雨雾天气,则用铜锣喇叭保持联系。故此奴婢保证船队可以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朱棣还是有些担心道:“海上巨浪滔天,我们的宝船可造得结实否?长年海上航行,人员生活如何安排?”

    郑和不慌不忙答道:“在海船结构上,我大明宝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船梆,从而使船板联结紧密严实,强度高, 且不易漏水。船底设多道横舱壁,隔成不同的密封船舱,如此设计既可以分类载货,也不怕一时漏水。说到生活起居,人员安排,陛下请看。”

    郑和指着宝船图纸讲解道:“宝船甲板之下分为四层,最下放置压舱石,其上两层放置食物和货物,最上一层沿船舷两侧设有二十个炮位。中间空地是船上数百名士兵和下级官员的居所,每人的空间可达一丈见方,甚为宽敞。再上面便是甲板了。甲板分为前后两部,船头有前舱一层,主要是船上百余名水手所居。奴婢将来会住在船尾舵楼之上。这个舵楼共有四层,一楼为舵工操船之用,另外为随船医生得诊疗之处。二楼为官厅,是奴婢与一干副手将领所居。三楼为一个神堂,用来供奉妈祖诸神,并有四名阴阳官专门管理,保佑船行顺遂。舵楼最上层则是指挥、气象观测、信号联络之用。

    在前后舱之间的甲板上除了火炮、操帆绞盘外的空地之上,便是船员们的活动空间,专供习操训练之用。我大明宝船可载重万石以上,亦可载客千人,船舱优雅干净,设施齐全,食物充裕, 甚至可以在船上养猪、种菜、酿酒,以及种花种草,以放松心情,修身养性。”

    朱棣闻言笑道:“你说的我大明宝船如同天堂一般,不过朕造这些宝船,派尔等出海,可不是让你们游玩之用的。”

    郑和急忙跪下叩头道:“奴婢明白,皇上命奴婢乘船出海,是为了寻找那建文君的下落。”

    朱棣点点头道:“自从那袁珙不明不白的死在宁波,其弟子胡英调查一番,回报说建文君逃到了海外,朕便命人赶造海船,令你监工,准备出海寻他。你务必要给朕一个准信,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郑和叩头道:“遵旨,奴婢定不负陛下所托。”

    朱棣问道:“你何时能够出海?”

    郑和道:“船已造好,目下只是准备一些路上所需之物,估计三个月后便可出海。先至琉球,打探消息,然后一路寻来,纵使那建文君逃到天涯海角,奴婢也要将他擒来,献之阙下。”

    朱棣道:“那到不必,你若真是寻到了他的下落,可便宜行事,不必解送京师。另外这趟出海,不能没有个名目,朕看不如叫‘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吧,要令海外诸国知道我大明换了皇帝,令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好再现我大明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郑和再次叩头道:“奴婢遵旨。”


  https://www.shuquge.com/txt/130409/339659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uquge.com。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shuq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