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章 至今犹忆李将军4
张士行定睛一看,原来此人是自己的属下锦衣卫百户牛辅,也高兴道:“牛二,你怎么会在这里。”
牛二看到张士行身穿正三品的指挥使补服,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急忙飞身下马,快步走到他的面前跪倒叩头道:“孝陵卫总旗牛辅叩见指挥使。”
张士行急忙将他扶起,问道:“牛二,你本是锦衣卫百户,自北平一别之后,怎么现如今倒成了孝陵卫的总旗呢,”
牛二叹了口气道:“张指挥,一言难尽啊。”说着把张士行拉到僻静之处,将事情原委一一道来。
两人自北平分别之后,牛二带着数十名锦衣校尉狼狈逃回京师,向朝廷禀告了燕王叛乱的经过。由于锦衣卫民愤极大,加之宋忠、张士行等锦衣卫骨干高官因战败被免职,朝臣纷纷上奏弹劾,建文帝迫于压力,将锦衣卫整体裁撤,原有官兵并入其他亲卫,锦衣卫职责大部由旗手卫承担。
牛二见失去靠山,升迁无望,只好寻个清闲所在,便自愿调到了孝陵卫来当差,但孝陵卫官兵多是从中都凤阳周、李两姓军户中调拨而来,牛二在此颇受排挤,不得已屈尊降级为总旗,勉强过活。
今日他见到了张士行,真是如游子归乡,孤儿见母,便把一肚子苦水都倒了出来。
张士行听罢,便把自己的经历略略讲了一遍,说道:“兄弟,莫怕,如今曹国公率军二次北伐,我们孝陵卫也奉命相从,你我兄弟若是在战场立功,定有出头之日。”
牛二眼神坚定的点点头道:“属下愿随张指挥鞍前马后,奋勇杀敌,也搏个封妻荫子。”
张士行点点头道:“好,我今日便以检校兵马你为第一的名义,保举你为百户,你暂且带领马队为我亲军,你给我将这五百马军在短时间内训练成一支能战之军,待你日后战场上立功,我再行保举。”
牛二躬身施礼道:“多谢指挥使提拔。”
张士行检校完军队后,便与周同知、李佥事二人商议,何人留守孝陵,何人开赴北平。周、李二人都已年过五旬,本欲在此养老,没想到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还须要上战场拼杀,心中委实不快,但这是兵部命令,又不好发作,只得暗地里咒骂齐泰奸臣误国,如今上峰见问,他二人面面相觑,更不知这个年轻的指挥使到底何意,应该如何对答,只好拱手道:“卑职愿听从张指挥安排。”
张士行扫视了一下二人道:“守护孝陵乃是本卫职责所在,责任重大,性命攸关,周同知、李佥事你们二人老成持重,熟悉情形,可担此任。但既然兵部调本卫北上平叛,虽是临时差遣,本卫也是责无旁贷,本指挥便勉为其难,率兵北上。二位以为如何?”
二人正巴不得如此,连连拱手称谢道:“指挥使如此安排甚为妥当,卑职一定看护好孝陵,不辱使命。”
张士行道:“既如此,我们一起入陵查看一番,查漏补缺,本指挥走得也放心一些。”
周李二人连忙答应,陪他骑马走出了军营大门,向东来至下马坊前,甩蹬离鞍下马,步行走入大金门,沿着北斗七星状的神道缓步上山,过棂星门、御河桥,来至孝陵正门。只见那孝陵依山为陵,前方后圆,气势恢宏,为宋元以来第一帝陵。
张士行等一行人迈步进入享殿,朝太祖高皇帝神主跪下,行三拜九叩之礼,然后张士行等人起身,又来到方城、明楼、宝顶各处查看了一番,询问了守陵军士陵园祭扫维护各项情况。
张士行又移步来至孝陵东边孝康皇帝朱标的陵寝,朱标薨时,仍是太子身份,故此陵寝规制为亲王级别,比之孝陵相差甚远,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仍是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只是在享殿之上才覆盖有黄色琉璃瓦,说明他是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帝的。
张士行步入享殿,看到朱标的神主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想到前尘往事,历历在目:若没有蓝玉的捕鱼儿海之役,自己父母就不会死,北元皇后就不会被强暴,塔娜就不会被掳入京,嫁给朱标,她也就不会与自己有那么一番露水情缘,她也就不会设法害死朱标,蓝玉、王弼等群臣便不会死,朱棣就不会造反,宋忠、张昺等也就不会死,难道真的是天理循坏,报应不爽?一念至此,他不由得放声大哭,哭自己,哭他人,也为天地万物,无辜生灵,因果爱恨而一哭。
周李二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暗自赞叹:“张指挥不愧是在孝康皇帝身边服侍了多年,君臣情深,以至于斯。”
张士行哭罢起身,红着眼睛对周李二人道:“适才有些失态,让二位见笑了。”
周李二人道:“张指挥情深义重,我等佩服得紧,何来取笑之意。”
张士行叹道:“孝康皇帝若在,局势何至于此?”
周李二人对望一眼,不敢应答。
三日后,张士行留下五百卫兵给周、李二将看守孝陵,自己率领五千军兵前往金川门外与曹国公兼任平燕大将军的李景隆大军汇合。
张士行命牛二暂时管束军马,自己进入大营,来到中军大帐面见李景隆,请示机宜。
李景隆正在大帐之中与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商议分派军资,调拨兵马,忙得不可开交,猛得一抬头见到张士行立在当场,脸上立刻浮现笑意,招呼他过来道:“张指挥来了,一路辛苦。”奇幻
张士行急忙拱手行礼道:“卑职孝陵卫指挥使张士行参见大将军。”
李景隆笑道:“你我旧识,不必拘礼,过来说话。”
张士行走到李景隆跟前,再次向他拱手致谢道:“多谢大将军一力推举,士行才能重上战场,为国效力。”
李景隆道:“你可知我为何要向皇上推荐你为将吗?”
张士行摇摇头道:“卑职不知。”
李景隆道:“一来你曾与燕贼交过手,熟悉敌情,二来你我曾同去开封,擒了周王,我见过你的本事,故此才向陛下一力推荐。”
张士行向他三次拱手致谢道:“多谢大将军栽培,士行定效死力。”
李景隆摆摆手道:“不必客气,大战在即,你对二次北伐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张士行脸上一红道:“卑职是败军之将,何敢言勇?”
李景隆不耐烦道:“但说无妨,不必扭扭捏捏,遮遮掩掩。”
张士行便直言道:“燕王用兵贵在一个奇字,往往喜欢弄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我军若随其而动,则容易上当落败。卑职以为我军当以静制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全国之力对一隅,方有胜算。”
李景隆听罢点点头道:“你说得也有几分道理。”
张士行见他同意自己的建议,又大着胆子说道:“故此卑职以为耿侯、郭侯二人老于兵事,当留在军中,率军稳步向北平推进,大将军领兵在外,游击于四周,双管齐下,北平可破。”
李景隆笑着摇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耿侯未能保住驸马爷李坚,是必定要回京问罪的,能保住性命也就不错了。郭英倒可留在军中,将功折罪。”
张士行尴尬一笑道:“卑职原本是一家之言,大将军勿怪。”
李景隆道:“你回去后整顿军马,我们明日出发。”
张士行应声答道:“卑职遵命。”然后便转身出帐去了。
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问李景隆道:“一个败军之将为何能得大将军青睐?”
李景隆微笑道:“高先生,你可知王翦之事乎?”
高巍疑惑道:“王翦何事?”
李景隆笑道:“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于路不断向秦王索求良田美宅,左右怪之,王翦道:‘大王多疑,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张士行服侍过孝康、今上两任皇帝,素为陛下宠信,我推荐其为将,一来去陛下疑心,二来若有不敌,也好有个推脱之处。”
高巍看着李景隆那张如粉雕玉琢般的脸庞,久久无语。
次日一早,金川门外旗幡招展,刀枪如林,数万将士盔甲鲜明,列队城下。城楼之上金鼓齐鸣,乐声大作,建文帝将平燕大将军印信和通天犀带赐予李景隆,李景隆叩头谢恩道:“臣定不负皇上所托,将那燕贼捉拿回京。”
建文帝将他扶起,递上一杯御酒道:“祝大将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李景隆将御酒一饮而尽,系上玉带,身穿红袍,手持印信,走下城楼,坐上一辆青罗伞盖的象辂,建文帝也率文武百官走了过来,扶住车轮,将象辂推着前进了几步,这便是自古以来最隆重的大将出征仪式-推彀礼。
李景隆走下车来,再次向建文帝叩头拜别,然后坐上象辂,向江边进发,身后紧跟着金瓜斧钺的皇家仪仗,和绵延数里的几十万大军。
喜欢屠龙后记请大家收藏:()屠龙后记搜书网更新速度最快。
牛二看到张士行身穿正三品的指挥使补服,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急忙飞身下马,快步走到他的面前跪倒叩头道:“孝陵卫总旗牛辅叩见指挥使。”
张士行急忙将他扶起,问道:“牛二,你本是锦衣卫百户,自北平一别之后,怎么现如今倒成了孝陵卫的总旗呢,”
牛二叹了口气道:“张指挥,一言难尽啊。”说着把张士行拉到僻静之处,将事情原委一一道来。
两人自北平分别之后,牛二带着数十名锦衣校尉狼狈逃回京师,向朝廷禀告了燕王叛乱的经过。由于锦衣卫民愤极大,加之宋忠、张士行等锦衣卫骨干高官因战败被免职,朝臣纷纷上奏弹劾,建文帝迫于压力,将锦衣卫整体裁撤,原有官兵并入其他亲卫,锦衣卫职责大部由旗手卫承担。
牛二见失去靠山,升迁无望,只好寻个清闲所在,便自愿调到了孝陵卫来当差,但孝陵卫官兵多是从中都凤阳周、李两姓军户中调拨而来,牛二在此颇受排挤,不得已屈尊降级为总旗,勉强过活。
今日他见到了张士行,真是如游子归乡,孤儿见母,便把一肚子苦水都倒了出来。
张士行听罢,便把自己的经历略略讲了一遍,说道:“兄弟,莫怕,如今曹国公率军二次北伐,我们孝陵卫也奉命相从,你我兄弟若是在战场立功,定有出头之日。”
牛二眼神坚定的点点头道:“属下愿随张指挥鞍前马后,奋勇杀敌,也搏个封妻荫子。”
张士行点点头道:“好,我今日便以检校兵马你为第一的名义,保举你为百户,你暂且带领马队为我亲军,你给我将这五百马军在短时间内训练成一支能战之军,待你日后战场上立功,我再行保举。”
牛二躬身施礼道:“多谢指挥使提拔。”
张士行检校完军队后,便与周同知、李佥事二人商议,何人留守孝陵,何人开赴北平。周、李二人都已年过五旬,本欲在此养老,没想到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还须要上战场拼杀,心中委实不快,但这是兵部命令,又不好发作,只得暗地里咒骂齐泰奸臣误国,如今上峰见问,他二人面面相觑,更不知这个年轻的指挥使到底何意,应该如何对答,只好拱手道:“卑职愿听从张指挥安排。”
张士行扫视了一下二人道:“守护孝陵乃是本卫职责所在,责任重大,性命攸关,周同知、李佥事你们二人老成持重,熟悉情形,可担此任。但既然兵部调本卫北上平叛,虽是临时差遣,本卫也是责无旁贷,本指挥便勉为其难,率兵北上。二位以为如何?”
二人正巴不得如此,连连拱手称谢道:“指挥使如此安排甚为妥当,卑职一定看护好孝陵,不辱使命。”
张士行道:“既如此,我们一起入陵查看一番,查漏补缺,本指挥走得也放心一些。”
周李二人连忙答应,陪他骑马走出了军营大门,向东来至下马坊前,甩蹬离鞍下马,步行走入大金门,沿着北斗七星状的神道缓步上山,过棂星门、御河桥,来至孝陵正门。只见那孝陵依山为陵,前方后圆,气势恢宏,为宋元以来第一帝陵。
张士行等一行人迈步进入享殿,朝太祖高皇帝神主跪下,行三拜九叩之礼,然后张士行等人起身,又来到方城、明楼、宝顶各处查看了一番,询问了守陵军士陵园祭扫维护各项情况。
张士行又移步来至孝陵东边孝康皇帝朱标的陵寝,朱标薨时,仍是太子身份,故此陵寝规制为亲王级别,比之孝陵相差甚远,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仍是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只是在享殿之上才覆盖有黄色琉璃瓦,说明他是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帝的。
张士行步入享殿,看到朱标的神主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想到前尘往事,历历在目:若没有蓝玉的捕鱼儿海之役,自己父母就不会死,北元皇后就不会被强暴,塔娜就不会被掳入京,嫁给朱标,她也就不会与自己有那么一番露水情缘,她也就不会设法害死朱标,蓝玉、王弼等群臣便不会死,朱棣就不会造反,宋忠、张昺等也就不会死,难道真的是天理循坏,报应不爽?一念至此,他不由得放声大哭,哭自己,哭他人,也为天地万物,无辜生灵,因果爱恨而一哭。
周李二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暗自赞叹:“张指挥不愧是在孝康皇帝身边服侍了多年,君臣情深,以至于斯。”
张士行哭罢起身,红着眼睛对周李二人道:“适才有些失态,让二位见笑了。”
周李二人道:“张指挥情深义重,我等佩服得紧,何来取笑之意。”
张士行叹道:“孝康皇帝若在,局势何至于此?”
周李二人对望一眼,不敢应答。
三日后,张士行留下五百卫兵给周、李二将看守孝陵,自己率领五千军兵前往金川门外与曹国公兼任平燕大将军的李景隆大军汇合。
张士行命牛二暂时管束军马,自己进入大营,来到中军大帐面见李景隆,请示机宜。
李景隆正在大帐之中与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商议分派军资,调拨兵马,忙得不可开交,猛得一抬头见到张士行立在当场,脸上立刻浮现笑意,招呼他过来道:“张指挥来了,一路辛苦。”奇幻
张士行急忙拱手行礼道:“卑职孝陵卫指挥使张士行参见大将军。”
李景隆笑道:“你我旧识,不必拘礼,过来说话。”
张士行走到李景隆跟前,再次向他拱手致谢道:“多谢大将军一力推举,士行才能重上战场,为国效力。”
李景隆道:“你可知我为何要向皇上推荐你为将吗?”
张士行摇摇头道:“卑职不知。”
李景隆道:“一来你曾与燕贼交过手,熟悉敌情,二来你我曾同去开封,擒了周王,我见过你的本事,故此才向陛下一力推荐。”
张士行向他三次拱手致谢道:“多谢大将军栽培,士行定效死力。”
李景隆摆摆手道:“不必客气,大战在即,你对二次北伐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张士行脸上一红道:“卑职是败军之将,何敢言勇?”
李景隆不耐烦道:“但说无妨,不必扭扭捏捏,遮遮掩掩。”
张士行便直言道:“燕王用兵贵在一个奇字,往往喜欢弄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我军若随其而动,则容易上当落败。卑职以为我军当以静制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全国之力对一隅,方有胜算。”
李景隆听罢点点头道:“你说得也有几分道理。”
张士行见他同意自己的建议,又大着胆子说道:“故此卑职以为耿侯、郭侯二人老于兵事,当留在军中,率军稳步向北平推进,大将军领兵在外,游击于四周,双管齐下,北平可破。”
李景隆笑着摇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耿侯未能保住驸马爷李坚,是必定要回京问罪的,能保住性命也就不错了。郭英倒可留在军中,将功折罪。”
张士行尴尬一笑道:“卑职原本是一家之言,大将军勿怪。”
李景隆道:“你回去后整顿军马,我们明日出发。”
张士行应声答道:“卑职遵命。”然后便转身出帐去了。
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问李景隆道:“一个败军之将为何能得大将军青睐?”
李景隆微笑道:“高先生,你可知王翦之事乎?”
高巍疑惑道:“王翦何事?”
李景隆笑道:“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于路不断向秦王索求良田美宅,左右怪之,王翦道:‘大王多疑,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张士行服侍过孝康、今上两任皇帝,素为陛下宠信,我推荐其为将,一来去陛下疑心,二来若有不敌,也好有个推脱之处。”
高巍看着李景隆那张如粉雕玉琢般的脸庞,久久无语。
次日一早,金川门外旗幡招展,刀枪如林,数万将士盔甲鲜明,列队城下。城楼之上金鼓齐鸣,乐声大作,建文帝将平燕大将军印信和通天犀带赐予李景隆,李景隆叩头谢恩道:“臣定不负皇上所托,将那燕贼捉拿回京。”
建文帝将他扶起,递上一杯御酒道:“祝大将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李景隆将御酒一饮而尽,系上玉带,身穿红袍,手持印信,走下城楼,坐上一辆青罗伞盖的象辂,建文帝也率文武百官走了过来,扶住车轮,将象辂推着前进了几步,这便是自古以来最隆重的大将出征仪式-推彀礼。
李景隆走下车来,再次向建文帝叩头拜别,然后坐上象辂,向江边进发,身后紧跟着金瓜斧钺的皇家仪仗,和绵延数里的几十万大军。
喜欢屠龙后记请大家收藏:()屠龙后记搜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