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土城
众旗军纷纷散去,边行边揉胳膊,一边走一边说笑着。
整个百户村落都是活了起来,这个村庄最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大河卫与淮安卫都是在太祖初建卫所时就设立了,并且逐渐编足军户,充实江北的防御。
到了此时,整个百户官厢之下虽然还只有一百二十旗军,但余丁最少三百,加上妇孺老人,一个百户村落六七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的都属正常。
到了辰时,一早下地锄草松地的人群也慢慢走了回来,训练完的旗军很受众人瞩目,不少青年拉着旗军们攀谈说笑,言语中不乏好奇,待知道每个训练的旗军都能领四升粮时,不少人都是心动了。
虽然要多吃两个时辰的苦,但四升粮也足够弥补这些辛苦了。
穷苦军户哪有害怕吃苦的道理?
在农闲时,他们如果不奉命出运军的长差,留在家里的便是扛着扁担出门了,云梯关有五个备倭的小城,但多半是半废弃的状态,城中无多少人居住。只有千户所城占地三里余,有千户官厅和数千人居住在城中,等若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大镇,也有一些商行店铺,各百户的丁壮有一些到千户所城去扛活挣钱,辛苦一天也未必挣得着四升粮。
出远门到灌南,海州,沭阳,或是淮安府城,又或是到盐城,安东,宝应,到这些地方的城市或是繁荣的大镇去扛活,挣的是多一些,但背井离乡居无定所,又岂是容易的事情?
在家里操练,虽然辛苦一些,累的满身大汗,但每天四升粮到手,累一些也是值得了。
况且还省了两顿饭,又有保护妻儿老小的大义名份,这一下,不少人都是心动了。
闵元启没有太在意,有些事强迫而行效果未必会好,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反而是更好。
就如戚继光说的,挑兵首要是胆壮朴厚之人,然后是体貌丰伟力大,脑子也要灵活,太蠢笨的也不行。最后的条件才是有高胆的武艺,因为一个人首先得胆壮才够格当兵,然后才是身大力强,最后才是会武艺,武艺可以在军中操练,身体的先天条件就难弥补,一个身高五尺的,再练也成不了多强的强兵。最首要的条件则是胆魄和性格,浮华胆怯之辈,就算高壮和有一身武艺,这样的兵也绝不会是好兵。
这一次练兵,闵元启在开始时绝不会强迫,只会用自愿的形式,等盐池修好,收入增加,可以在别的百户也吸纳胆壮之人来训练,待练出一定基础的部下之后,再根据现实的情形,考虑要不要扩大练兵的范围。
老实说,虽然闵元启感觉事情已经上了轨道,但未来会发生什么,局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他现在也弄不清楚,现在闵元启最想做的就是有一支靠的住的精锐武装,面对大规模的流寇或乱兵也有一定的自保之力。
有了一支精锐的护卫武装,再积累财富,这样才是正确的顺序。若先积累财富而无武力护卫,怕就是替他人做嫁衣了。
更远的东西,闵元启还没有想过,在目前来说,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
辰时二刻,闵元金和闵元忠二人赶了过来,两人牵着三头毛驴,说笑着走过来。
闵元启颇想捂脸感叹,但也只有皱眉将自己那头驴牵过来。
整个百户只有两头牛,其中还有一头牛过了十岁,耕地都没甚力气了。牛是老了,却也不能私卖宰杀,卫所比民间管的严,老牛要伤病而亡,禀报上去,由武官派人来剥皮分肉,私杀的,还是按大明律来处置。
按大明律,故意杀死他人牛马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牛马的,杖一百。牛马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的,笞四十。
民户之中,私杀的情形不少了,但卫所骡马驴牛原本就少,是以管制还是较严。
整个第三百户,牛两头,骡马均是没有,鸡鸭倒是不少,但闵元启又不能骑,所以能骑乘的便是只有眼前这三头毛驴了。
好在闵元启骑的这头个头较为高大,估计和一般的矮小些的马也差不多,最少闵元启这个头骑上去,两脚还不至于划到地面,且还备了马鞍,算是闵元金和闵元忠有心了。
闵元金和闵元忠二人骑的便是不行了,没有鞍,两脚差不多能触地了,两头孽畜还不服气,昂昂叫唤着。
闵元启苦笑着一挥手,说道:“赶紧走吧,十来里地呢。”
三人壮汉骑着毛驴确实尴尬,一路上不少军户站在路边叉手行礼,脸上神情也有些怪异。
若不是闵元启在,光是闵元金和闵元忠两人,怕是会有不少人说笑取乐了。
闵元启这也是迫不得已,他要去的是千户所城,距离百户十六里地多些,虽然走路也累不着人,但距离这么远走路去,太耽搁时间了。
从村落出来往西北方向,千户所城就在淮河边不远,从西到东,一路到出海口这边,南岸错落有致的坐落着五座土城,时日侵凌,很多土城的外墙都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出村之后,往西北有一条可容鸡公车对行,或是容一辆小型两轮大车行走的道路。
云梯关这里没有设州县,方圆百里内只有卫所和集镇村落,再往南二百余里更是大面积的空白区域,如果在后世看历史地图就会发现,整个江北也就是后世江苏省一半的地盘,只有淮安和扬州两个府,当时的徐州还只是直隶州,宿迁是淮安下一县,海州也就是连云港也只是直隶州。而后世的盐城地区有好多个县市设立,后世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现在的核心区除了卫所外只有盐城一个县,也属淮安府下管辖。
很显然,此时的盐城和周边区域不可能是无人区,闵元启估计这一片区域最少生活着百万以上的人口,没有政府机构,只能说明是大明朝廷懒政,或是人口虽多,居住相对分散,而且沿海大量的地方是滩涂和盐碱地,在沿海地方居住的人口密度不高,朝廷又懒得多事,这才造成了眼下的这种局面。
以云梯关这边来说,人口最少也有十几二十万人,大河卫虽然只有一个千户所在这里,旗军一千余人,余丁最少三四千人,加上家属妇孺人口在一万多人到两万人左右。
加上大量的民户村落和集镇,十几万人的人口肯定是有的。
这么多人是分属四周的多个县管理,来往相当不易,好在这个时代人们都信奉少和官府打交道,官府也视不扰民为善政,离县城远并非坏事,就算那些拿了牌票的衙役和帮闲,骚扰勒索也嫌地方太远而不来,这就再好不过了。
从百户村口出来,各有几条叉道,往千户所城的,也有往其它百户的小道,闵元启等人走到一半路程时,行人渐渐多起来,有不少人也是往着所城赶路。
大半的都是普通的旗军,脏兮兮的胖袄或是普通的破旧袄服,有单身行走扛着条扁担的,这是往所城去找活计的,四周的百户穷人多,所城也不大,想成功在所城找到活计的希望也不大。
也有推着鸡公车,上面放着行李,或是左右两侧坐着老婆孩子的,多半是去走亲访友。
还有是推着粮包的夫子,也有一些放满了货物,沿着道路到村落叫卖的货郎。
快到午时的时候,太阳高悬,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四处是农田,稀疏的密林,还有各有目标的过客,没有什么燥音,人们见到骑驴的武官经过时会避让开,或是主动叉手行礼……毕竟十之七八的路人也是各百户的军户,遇着武官的时候,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临近千户所城的时候,人群变得密集起来,村落也更多了。这些村落并非是守御所下的百户,而是滋生的余丁聚集成村,加上外来的民户依城而居形成。
形成的原因也很简单,嘉靖到万历年间倭寇横行,云梯关这里也有倭寇从海口入侵,很多民户跑到千户所城这里,也是在寻求庇护,倭乱平定之后,这形成的村落也保留了下来。
所城只有南北两门,城外有一些店铺,多半是酒店和饭铺茶棚之类,供远来的客人打尖歇脚,也有一些脚夫行,替外来客商搬运货物到码头。也有骡马店,提供骡马毛驴和骡夫,这些店在大明各处均有,只是云梯关这里的规模并不大。
五座城象一串散落的珠子,在淮河南岸次第铺开,在临近所城的时候,闵元启就近观看了一座土城。
高三丈多,夯土城墙上长满了荒草,现在全部枯黄了,看起来更添几分萧瑟之感。
这些备倭用的小城方圆不到一里,主要的功用就是驻守兵马防御倭寇,沿着淮河岸边摆开,隔几里就是一个,庇护了身后的诸多集镇村落。
这和北方的军台和火路墩类似,和辽东的诸多堡城相差不多。
现在已经没有兵马驻守了,只有历史留下的痕迹。
整个百户村落都是活了起来,这个村庄最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大河卫与淮安卫都是在太祖初建卫所时就设立了,并且逐渐编足军户,充实江北的防御。
到了此时,整个百户官厢之下虽然还只有一百二十旗军,但余丁最少三百,加上妇孺老人,一个百户村落六七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的都属正常。
到了辰时,一早下地锄草松地的人群也慢慢走了回来,训练完的旗军很受众人瞩目,不少青年拉着旗军们攀谈说笑,言语中不乏好奇,待知道每个训练的旗军都能领四升粮时,不少人都是心动了。
虽然要多吃两个时辰的苦,但四升粮也足够弥补这些辛苦了。
穷苦军户哪有害怕吃苦的道理?
在农闲时,他们如果不奉命出运军的长差,留在家里的便是扛着扁担出门了,云梯关有五个备倭的小城,但多半是半废弃的状态,城中无多少人居住。只有千户所城占地三里余,有千户官厅和数千人居住在城中,等若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大镇,也有一些商行店铺,各百户的丁壮有一些到千户所城去扛活挣钱,辛苦一天也未必挣得着四升粮。
出远门到灌南,海州,沭阳,或是淮安府城,又或是到盐城,安东,宝应,到这些地方的城市或是繁荣的大镇去扛活,挣的是多一些,但背井离乡居无定所,又岂是容易的事情?
在家里操练,虽然辛苦一些,累的满身大汗,但每天四升粮到手,累一些也是值得了。
况且还省了两顿饭,又有保护妻儿老小的大义名份,这一下,不少人都是心动了。
闵元启没有太在意,有些事强迫而行效果未必会好,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反而是更好。
就如戚继光说的,挑兵首要是胆壮朴厚之人,然后是体貌丰伟力大,脑子也要灵活,太蠢笨的也不行。最后的条件才是有高胆的武艺,因为一个人首先得胆壮才够格当兵,然后才是身大力强,最后才是会武艺,武艺可以在军中操练,身体的先天条件就难弥补,一个身高五尺的,再练也成不了多强的强兵。最首要的条件则是胆魄和性格,浮华胆怯之辈,就算高壮和有一身武艺,这样的兵也绝不会是好兵。
这一次练兵,闵元启在开始时绝不会强迫,只会用自愿的形式,等盐池修好,收入增加,可以在别的百户也吸纳胆壮之人来训练,待练出一定基础的部下之后,再根据现实的情形,考虑要不要扩大练兵的范围。
老实说,虽然闵元启感觉事情已经上了轨道,但未来会发生什么,局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他现在也弄不清楚,现在闵元启最想做的就是有一支靠的住的精锐武装,面对大规模的流寇或乱兵也有一定的自保之力。
有了一支精锐的护卫武装,再积累财富,这样才是正确的顺序。若先积累财富而无武力护卫,怕就是替他人做嫁衣了。
更远的东西,闵元启还没有想过,在目前来说,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
辰时二刻,闵元金和闵元忠二人赶了过来,两人牵着三头毛驴,说笑着走过来。
闵元启颇想捂脸感叹,但也只有皱眉将自己那头驴牵过来。
整个百户只有两头牛,其中还有一头牛过了十岁,耕地都没甚力气了。牛是老了,却也不能私卖宰杀,卫所比民间管的严,老牛要伤病而亡,禀报上去,由武官派人来剥皮分肉,私杀的,还是按大明律来处置。
按大明律,故意杀死他人牛马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牛马的,杖一百。牛马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的,笞四十。
民户之中,私杀的情形不少了,但卫所骡马驴牛原本就少,是以管制还是较严。
整个第三百户,牛两头,骡马均是没有,鸡鸭倒是不少,但闵元启又不能骑,所以能骑乘的便是只有眼前这三头毛驴了。
好在闵元启骑的这头个头较为高大,估计和一般的矮小些的马也差不多,最少闵元启这个头骑上去,两脚还不至于划到地面,且还备了马鞍,算是闵元金和闵元忠有心了。
闵元金和闵元忠二人骑的便是不行了,没有鞍,两脚差不多能触地了,两头孽畜还不服气,昂昂叫唤着。
闵元启苦笑着一挥手,说道:“赶紧走吧,十来里地呢。”
三人壮汉骑着毛驴确实尴尬,一路上不少军户站在路边叉手行礼,脸上神情也有些怪异。
若不是闵元启在,光是闵元金和闵元忠两人,怕是会有不少人说笑取乐了。
闵元启这也是迫不得已,他要去的是千户所城,距离百户十六里地多些,虽然走路也累不着人,但距离这么远走路去,太耽搁时间了。
从村落出来往西北方向,千户所城就在淮河边不远,从西到东,一路到出海口这边,南岸错落有致的坐落着五座土城,时日侵凌,很多土城的外墙都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出村之后,往西北有一条可容鸡公车对行,或是容一辆小型两轮大车行走的道路。
云梯关这里没有设州县,方圆百里内只有卫所和集镇村落,再往南二百余里更是大面积的空白区域,如果在后世看历史地图就会发现,整个江北也就是后世江苏省一半的地盘,只有淮安和扬州两个府,当时的徐州还只是直隶州,宿迁是淮安下一县,海州也就是连云港也只是直隶州。而后世的盐城地区有好多个县市设立,后世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现在的核心区除了卫所外只有盐城一个县,也属淮安府下管辖。
很显然,此时的盐城和周边区域不可能是无人区,闵元启估计这一片区域最少生活着百万以上的人口,没有政府机构,只能说明是大明朝廷懒政,或是人口虽多,居住相对分散,而且沿海大量的地方是滩涂和盐碱地,在沿海地方居住的人口密度不高,朝廷又懒得多事,这才造成了眼下的这种局面。
以云梯关这边来说,人口最少也有十几二十万人,大河卫虽然只有一个千户所在这里,旗军一千余人,余丁最少三四千人,加上家属妇孺人口在一万多人到两万人左右。
加上大量的民户村落和集镇,十几万人的人口肯定是有的。
这么多人是分属四周的多个县管理,来往相当不易,好在这个时代人们都信奉少和官府打交道,官府也视不扰民为善政,离县城远并非坏事,就算那些拿了牌票的衙役和帮闲,骚扰勒索也嫌地方太远而不来,这就再好不过了。
从百户村口出来,各有几条叉道,往千户所城的,也有往其它百户的小道,闵元启等人走到一半路程时,行人渐渐多起来,有不少人也是往着所城赶路。
大半的都是普通的旗军,脏兮兮的胖袄或是普通的破旧袄服,有单身行走扛着条扁担的,这是往所城去找活计的,四周的百户穷人多,所城也不大,想成功在所城找到活计的希望也不大。
也有推着鸡公车,上面放着行李,或是左右两侧坐着老婆孩子的,多半是去走亲访友。
还有是推着粮包的夫子,也有一些放满了货物,沿着道路到村落叫卖的货郎。
快到午时的时候,太阳高悬,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四处是农田,稀疏的密林,还有各有目标的过客,没有什么燥音,人们见到骑驴的武官经过时会避让开,或是主动叉手行礼……毕竟十之七八的路人也是各百户的军户,遇着武官的时候,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临近千户所城的时候,人群变得密集起来,村落也更多了。这些村落并非是守御所下的百户,而是滋生的余丁聚集成村,加上外来的民户依城而居形成。
形成的原因也很简单,嘉靖到万历年间倭寇横行,云梯关这里也有倭寇从海口入侵,很多民户跑到千户所城这里,也是在寻求庇护,倭乱平定之后,这形成的村落也保留了下来。
所城只有南北两门,城外有一些店铺,多半是酒店和饭铺茶棚之类,供远来的客人打尖歇脚,也有一些脚夫行,替外来客商搬运货物到码头。也有骡马店,提供骡马毛驴和骡夫,这些店在大明各处均有,只是云梯关这里的规模并不大。
五座城象一串散落的珠子,在淮河南岸次第铺开,在临近所城的时候,闵元启就近观看了一座土城。
高三丈多,夯土城墙上长满了荒草,现在全部枯黄了,看起来更添几分萧瑟之感。
这些备倭用的小城方圆不到一里,主要的功用就是驻守兵马防御倭寇,沿着淮河岸边摆开,隔几里就是一个,庇护了身后的诸多集镇村落。
这和北方的军台和火路墩类似,和辽东的诸多堡城相差不多。
现在已经没有兵马驻守了,只有历史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