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字体: 16 + -

第53节:第七章 价值的翻转(2)

不过,在尼采看来,这新的希望仅仅是属于少数优秀者的。从前,在上帝面前,人人都平等,都是受上帝支配的卑微者。现在,上帝死了,谁是无能支配自己命运的卑微者,谁是能够支配自己命运的高贵者,就泾渭分明了。上帝躺进了坟墓,人类中的创造者才得以复活。"现在伟大的正午才到来,现在高贵者才成为--主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高贵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417-418页。

上帝之死带来的新的希望是什么呢?尼采说,世界的这新的霞光和新的白昼就"在'一切价值的重估'之中,在从一切伦理评价解放出来的自由之中,在一切历来被禁锢、被蔑视、被诅咒的事物的肯定和信仰之中。"《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51页。

原来,随着上帝之死而发生的价值真空反而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使人可以着手建立新的价值。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生并无所谓"永恒的背景",人,而且只有人才是评价者,一切价值都是人自己建立的,人必须自己来为自己的生活探索一种意义。过去,人把上帝尊为唯一的创造者,自己屈居被创造物的地位,由此而建立的一切价值都是颠倒的。"重估一切价值"就是要把被颠倒的评价重新颠倒过来,否定一切被肯定者,肯定一切被否定者。这也就是"价值的翻转"。

"一切价值的重估"的思想最早见之于《朝霞》一书。尼采在那里谈到,一向生活在基督教之中的人们是不可能正确评价基督教的,世界大得很,基督教不过是一个小角落。一个人必须不按基督教方式生活过许多年,经历了一种与基督教相反的真诚生活的热情,方可做出判断。他接着说:"将来的人要对以往的一切评价都这么试验过一遍,要自由地重新体验过,从正反两方面体验,然后才能决定哪些评价有权得以通过。"《朝霞》第61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61页。在同一本书里,尼采还主张"新的价值估定"要采取"不断给与轻量药剂"的渐进办法,而反对政治大革命的"感情用事的流血的江湖医道"。《朝霞》第534页。《尼采全集》第4卷,第342-343页。后来他仍然不赞成政治手段,不过在价值变革上的态度可要激烈多了。

在《快乐的科学》中,"重估"思想已明确形成:"你信仰什么?--一切事物的重量必须重新估定。"《快乐的科学》第269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05页。

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于重估道德价值。因为尼采发现:"在大地上找不出比善和恶更大的势力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千零一个目标》。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要求你在愤怒、恨和爱中的全部力量。参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快乐与**》。在哲学的一切阶段上,道德始终被看作最高的价值。参看《尼采全集》第15卷,第431页。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伦理,一种与生命相敌对的伦理。然而这种伦理长期以来作为最高行为规范支配着人类,颠倒了善恶是非,把人类引向颓废。"当最堕落的人升到了最高品级,他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损害了相反的典型,损害了最强健的人,即肯定生命的类型,生命的肯定者。当群羊闪射着最纯粹的道德光辉,这时杰出的人就不能不降为恶人一流。当虚伪损毁了一切,窃据了真理之名,这时真实的人就只能求之于坏名声者之中。"《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78页。所以,尼采认为:"伦理评价的起源问题,是根本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人类的未来。"《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52页。

基督教伦理的颓废精神还渗透到了人类其他一切价值之中。它不仅被当作最高的生活价值,而且被当作最高的文化价值。真和美都要在善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尼采又说:"真理的闪电正击中了迄今为止最高的东西:谁明白在这里什么被毁坏了,他就会看出是否还有什么东西留在手中……揭穿了道德的人,同时也就揭穿了人们信仰或曾经信仰过的一切价值的无价值。"《看哪这人》: 《为什么我就是命运》第8节。《尼采全集》第15卷,第125页。

尼采之所以要集中力量批判道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发现:"直到现在,道德根本还未成为一个问题……我还没有看到一个人,敢于对道德价值的估计进行批判。"《快乐的科学》第345节。在他看来,道德批判尚是一个空白领域。上帝死了,可是上帝的影子还在作祟,这影子就是道德。所以,"我们必须战胜上帝的影子!"《快乐的科学》第108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147页。当然,在尼采之前,对基督教伦理作过批判的不乏其人,可是在尼采看来,他们都只是批判了基督教伦理的个别道德规范,而不曾触动其根柢。他却不但否定了基督教伦理的根本原则,对善恶作了全新的评价,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否定了伦理本身,把数千年来视为明白无疑的东西带入问题的领域,把道德从至高无上的地位拉下来,确定了它对别的更高价值的从属关系。所以,他自称:"我是第一个非伦理主义者。"《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