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字体: 16 + -

第41节:第五章 "自我"的发现(6)

尼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爱自己,甚至厌烦自己,是由于缺乏性灵即精神性。这样的人不够有性灵以自欢愉,却又有足够的教养明白这一点,于是无聊,烦闷,"根本羞于他自己的生存",希望在琐碎日常工作(所谓为他人生活)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这种人最需要道德。所以,"对于性灵的惧怕,加于性灵的报复--这种有冲动力的罪恶多么经常地成为道德的根柢啊!"《快乐的科学》第359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308-309页。对于这种灵魂空虚的人,倒不妨说:"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聊的可恨的对象吗?那就多为旁人思想,少为自己思想吧!你们算是做对了!"《朝霞》第131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133页。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他既不可能得到别人的爱,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如果这一个'我'如帕斯卡尔和基督教所说总是可恨的,我们怎能设想或希望别人爱他呢--无论那别人是上帝还是人!"〔2〕《朝霞》第79、517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79、336页。而且,对自己的怨恨往往寻求在旁人身上报复,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真是灾难。"有谁憎恨自己的,我们必须提防他,因为我们将成为他的苦恼的牺牲品或报仇的对象了。"〔2〕他带着他对自己的怨恨到旁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也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受惠于一个自怨自艾的人,还有比这更叫人不舒服的事吗?

所以,尼采强调,善人首先得对自己怀有善意,否则他对旁人的所谓善意善行必是不诚恳的,虚假的。参看《朝霞》第516节。"尽管做你愿望的事,--但首先得成为能够愿望的人!尽管爱邻人如同爱自己,--但首先得成为爱自己的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侏儒的道德》。"人必须坚定。自己必须坚定地自己站立,否则他不能爱一切。"《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34页。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人格上的缺陷到处寻求报复;一种孱弱、无力、澌灭、自我否定和自我背弃的人格不复能做成好事……'无我'在天上地上都没有价值;伟大的使命都要求伟大的爱,只有强健、圆满、自信的灵魂才能为此,这种人坚定地自己依靠自己。"《快乐的科学》第345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76页。

基督教道德以"无我"、"利他"、"爱邻人"的说教为核心,要求人们逃避自我,憎恨自我,牺牲自我,否定自我,在他人之中生活,为他人而生活,在尼采看来,这正是颓废的征兆。"本能地择取对己有害的,爱'无私'的动机吸引,这差不多为颓废提供了公式。"《偶像的黄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43页。"在'无私'、'否定自己'的概念中,暴露了颓废者的真实病象。有害的引诱,不能发现自己的真实需要,自我毁灭,最后都成为价值、义务、'神圣'、人类的神性。"《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81页。健康的"自私"是健康的生命本能,是高尚的自我保护的力量。反对这样的"自私",赞扬"无我"和牺牲,实际上是奖劣惩优,压抑生命力旺盛、热爱生活的人,却鼓励那样的人。这种人"不把他的全部力量和才智用在他的保存、发展、超越、前进、强力之扩展上,而是对自己卑谦、无头脑或许竟淡漠或冷嘲地生活着"。《快乐的科学》第21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60-61页。"'你的自私是你的生活的祸害'--这说教响彻千年,损害了自私,夺走了它的许多精神,许多快乐,许多创造性,许多美丽,钝化、丑化、毒化了自私!"《快乐的科学》第328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48页。

尼采孜孜以求的始终是个人的独特和优异。他说:"我的道德应当如此: 夺去人的公共性格,使他成为独特的……做成别人理解不了的事。"《尼采全集》第11卷,第238页。"个人的优异,这是古代的美德。公开或秘密地降服,顺从,这是德国的美德。"他厌恶康德,因为他认为康德哲学是在曲折地教人服从。《朝霞》第207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208页。

"健康的自私"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爱、自强、自尊的精神。"你自助,然后人人助你。"《偶像的黄昏》: 《格言与箭》第9节。《尼采全集》第8卷,第62页。要把立足点从依靠上帝或他人得救转移到自力更生上面来。这种自爱、自强、自尊的精神,非常典型地表现在对于侮蔑和痛苦的态度上。你受了侮蔑,你不要为自己辩解,而宁肯负着玷污,只是为了不给卑劣的侮蔑者以阴险的快乐,使他能够说:"他感到这事很重要呀!"参看《朝霞》第472节。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人,连他的痛苦也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参看《快乐的科学》第33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