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一梦
字体: 16 + -

第六十二章 玄宗西逃

第六十二章玄宗西逃

东都洛阳,几乎成了一座空城。缘何如此?

自从李世民率领大唐军队平定天下,玄武门射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继承国祚以来,大唐国内已经百年之间没有大的战事。国人最清晰的记忆,也只是李隆基登基之前的那一次小小风波。之后,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早已经把大唐子民大脑中的战争记忆,完完全全地洗尽了。四夷来朝,五胡归顺,所有唐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都是一副天朝上国子民的姿态,傲视寰宇,哪里还有“失败”的概念,战争的印象。“开元盛世”,自唐以后,至于今朝,都是万千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人们最渴望回去的年代。那么,生在当时的人民,更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人民。可是,当安禄山集结的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自东北方一日千里,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兵临城下的时候,黄河南北两岸的守军纷纷溃退,官吏们更是望风而逃,没有了官家保护的黎民百姓,更是扶老携幼,纷纷南迁或是逃亡蛮夷之地去了。东都洛阳,自然成了空城。

洛阳,因为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故而所在的河南省,一直是“中原”的中心。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洛阳则是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大禹王建立都城于此,一共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是世人对洛阳最为全面的概括了。

洛阳城的地形,是历朝都城之中,最为险要的,它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由此来看,洛阳是中华大地的龙脉集结之所,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站在洛阳城上,安禄山心中热血澎湃。

“杨将军。”安禄山对杨天霸道:“如今,我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唐军望风而逃,如此形势,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你看,我们如今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能做的,又是什么呢?”

杨天霸道:“天下的中心,最为富庶繁华的洛阳,已经掌控在了大帅的手中,大帅此时,若建都称帝,已经足以和大唐并肩而立。”

安禄山道:“这正是我所想的,将军真是知音啊!”安禄山用肥腻的大手,拉住杨天霸,颤抖着说。

杨天霸却道:“大帅,不可。大唐的军队为什么不阻拦大帅的大军,大帅想过没有?”

安禄山笑道:“本帅日夜辛勤操练军队,而其他节镇,则疏于练习,驱虎食羊,自然马到功成。”

杨天霸道:“大帅,此言差矣。”

安禄山“喔”了一声,十分不解,也十分不满。

杨天霸道:“大唐子民所盼望的军队,不是来推翻唐朝的,而是期待军队来驱逐杨国忠等豺狼的,是为肃清弊政的。大帅的军队一路无敌,因为他们把大帅当成了救星。如果大帅称帝,那就是公然与大唐为敌,国人会答应吗?大帅只有攻入长安,将奸贼铲除,然后,才能获得天下民心。之后,才能才有非常之计,非常之谋,让大唐天子效仿尧舜禹,禅让大位。到那时,大帅才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否则,就是反贼,人人奋起抵抗,护驾天子。最为温顺的绵羊们一旦愤怒起来,他们的力量,绝对胜过残忍蛮暴的虎狼。大帅试想,大帅手中二十万大军,与天下千千万万百姓相比,谁的力量更为强大呢?太宗皇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最为强大的力量。大帅,难道不是吗?”

安禄山思虑再三,笑着对杨天霸说道:“没有杨将军,本帅几乎要自误了。”

杨天霸说道:“姐夫,一家人,就不要见外了。小弟只是为姐夫的功名大业着想,说话或有不敬之处,望姐夫原谅。”

安禄山道:“这是什么话?我连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都分不出吗?杨将军,你就是我的伊尹、管仲,就是我的萧何、韩信,我怎会怪罪于你呢?”

说到萧何、韩信,尤其是萧何,杨天霸心中挺不是滋味。可是,他又不好说什么,毕竟,在后人眼中,这些都是大大的英雄,大大的功臣。

杨天霸说道:“大帅,小弟想和二位夫人出城溜溜。我们一直想游览洛阳胜地,这次好不容易来到这里……”

安禄山道:“好,很好!姐夫我就派十名侍卫,随时照应将军和二位夫人。”

杨天霸说道:“多谢。”

覃明、蓝海心、杜诗三人牵马走在洛阳城下。

巍峨的城墙,在黑沉沉的夜色之下,如同黑铁一般,坚固无比。

“偌大的一座城池,几乎毫无抵抗,就被拿下了。”杜诗凄然地道。

蓝海心道:“可不是吗?”

覃明道:“当年,清军入关,坚固的长城,也被他们三四次凿穿,穿墙而入。不是城墙不坚固,也不是他们都拥有茅山道术,而是军中无主,国中无主。吴三桂在历史上,被称为罪人,在我的眼里,不过是个冤魂而已。就算吴三桂不开关,大清一样会入主中原。”

蓝海心道:“那不过是历史。可是,你不是已经改写了历史了吗?”

覃明微笑着点头道:“是啊。众人都以为吴三桂是罪魁祸首,唯有我覃明,才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何处,也唯有我,可以心想事成。”

杜诗道:“听说,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将军对安作战不利,丢了洛阳回到长安之后,已经被斩首了。”

“是啊,他们也是冤魂啊。要是杀了杨国忠,那么,安禄山的部队再想前进一部,也就难了。”蓝海心道,“他的清君侧借口一旦不成立,老百姓怎么会放过他。”

覃明道:“唐玄宗不是昏君,他怒斩封常清、高仙芝二将,其实就证明,他早已经认识到了安禄山的反叛之心,势必要歼灭安禄山,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看着吧,真正的抗战,从洛阳失陷开始,已经正式启动了。”

西京长安。

唐玄宗气定神闲地端坐在龙椅上,看着六神无主的大臣们,微微地笑着。

“诸位爱卿,你们害怕了吗?”唐玄宗问道。

众臣噤若寒蝉。

唐玄宗道:“朕自登基以来,勤政为民,天下安定,三十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尔后,朕却有些怠政了,对官吏缺乏管束,对百姓薄幸寡恩。朕千不该万不该,就是相信了安禄山这个奸贼。朕给了他那么多的恩惠,那么大的信任,将天下十大节镇,三分之一交给了他,天朝的二十万雄兵都交到他的手里,希望他为国建功,抵御边贼,而他,却辜负了朕。他竟然公然勾结外族,举二十万大军,起兵造反。当初,杨国相多次向朕上奏,安禄山有反叛之心,而朕却没有在意。朕真是追悔莫及啊。”

众臣依旧一言不发。

唐玄宗道:“其实,要抗拒安禄山,并不难。消灭安禄山,也不是不可能。”

杨国忠道:“陛下圣明。”

众臣尾随杨国忠道:“陛下圣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唐玄宗的脸上,浮出一丝冷笑。那冷,是刺心的痛,那冷,是心在滴血。

唐玄宗道:“朕听说,当年有一人,曾经犯了罪,即将押赴刑场处死,却被诗仙李太白给救了,还说此人仪表非凡,绝非等闲之辈,颇有李牧、李广的将帅之才。不知此人,现在何处?”

杨国忠连忙说:“陛下,此人名叫郭子仪。”

唐玄宗道:“郭子仪何许人也?”

杨国忠道:“此人现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唐玄宗道:“此人可大用。传朕旨意,加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东讨叛军。得胜归来之日,朕亲自为他摆酒接风,加官进爵,封侯拜相。”

杨国忠道:“遵旨!”

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云中郡,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两千多人。

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则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七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

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闻讯,率五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十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五百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五百骑兵,方知上当,然而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个大胜仗。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二万兵马,派谢希德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五万大军准备卷土重来。郭子仪这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五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

郭子仪军威赫赫,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可战。”于是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叛军被斩杀四万多人,被生擒五千余人,损失战马五千余匹。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

河北10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他和谋士们不得已才考虑出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杨国忠却言听计从。结果造成潼关失守。叛军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当时驻守潼关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过许多战功,担任过陇右和河西两镇的节度使。此时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长安居家休养。安禄山叛军进逼潼关时,唐玄宗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吓走敌人,就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领兵御敌。哥舒翰推辞不准,只得抱病出征,把军队驻扎在潼关一带。他十分清楚,自己带领的十几万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关就不错了。因此采取以守为攻的稳妥之计,潼关守得很好。杨国忠看到哥舒翰兵权在握,怕对自己造成威胁,权势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战指挥。杨国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关,收复陕郡、洛阳。哥舒翰明知这样蛮干,只能招致失败,可是又不能违抗圣旨,他失声痛哭一场后,怀着视死如归的悲痛心情,领兵出了潼关。在灵宝县西南中了叛军的埋伏。几场苦战下来,葬送了十几万唐军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自从安禄山起兵,直到攻陷洛阳以来,唐军节节败退。好不容易郭子仪来了,才扭转战局,取得了捷报频传的好战绩。可是,哥舒翰的潼关一战,由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求胜心切,致使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转瞬之间,又化为乌有了。

战报传到长安,唐玄宗懊悔不及。可是,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了。

唐玄宗再次升殿,会集百官,商议御敌方略。

杨国忠的建议,奔向四川逃跑。唐玄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眼看着安禄山的部队就要打进长安,只得同意西逃入蜀,暂避风头。

蜀道崎岖难行。唐玄宗不禁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蜀道难》,大声悲呼:“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