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卖不出去的私盐
正统八年,正月,鱼山集。
“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
正统八年春节来临,这是刘君韬在穿越到大明之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大明的春节习俗和后世不太一样,样式更多、年味更浓,对于刘君韬来说显得格外新鲜。
大年三十来临之前,鱼山集家家户户都在院门外挂上了用桃木雕刻成的“桃符”,用来驱邪避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像郭永忠这样的读书人,还会在桃符上刻上对联,以示喜庆。
不过在此时的大明,春联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春帖”。在北京、兖州府等大城市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在春节期间出售“春帖”、福字等物品的商家和集市。
大明的春节自元旦开始,包括鱼山集在内的大明民间会在元旦前后开始祭奠先祖。如北京有“烧阡张”之仪: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细剪成阡张的草纸,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后,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张至元宵罢,才烧毁。
而在元旦当天,鱼山集各家各户都会结伴出游,欣赏冬日景色。如在道上碰到亲友,即于街上叩头、相互拜年,称为“贺节”。
在元旦之后便是迎春。
在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午,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藉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谙将、瀛州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娟技绚装环配,童子衣被锦绣,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午。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锗币,用来迎接芒神土午.并向土牛抛掷五谷。
在迎春期间,鱼山集又有一些附带习俗,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只,至于贵人,则插满整个头部,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如此,鱼山集各家各户便在迎春之时迎来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熬夜守岁,孩童老人燃放鞭炮庆贺。再加上六个村子以及众多灶户刚刚迁移过来,都分到了不少的钱粮补偿,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年景,可谓是家家户户喜笑颜开。
过了大年三十,上元元宵节就到了。
元宵赏灯的习俗自古有之,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则是其遗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
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极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元宵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最为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丝料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为一时之盛况。
在鱼山集这样的边远村寨,肯定是没有这些贵重的灯饰的,不过郭永忠、张白圭也是不甘冷清,还是带着村中老少赶制了不少的花灯,虽然在达官显贵看来都是些粗制滥造的货色,但是也不失喜庆。
同时,由于鱼山集已经成为滑口镇下第一大村,不但村中人口繁盛,而且还有鱼山集护卫队在,各项物资的需求都是海量,所以在上元佳节期间,也吸引来了人数众多的小商贩,在村中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灯市。
这些商贩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棕子、粉团、荷梗、瓜子、瓜果,也有纱人、耍贷,这些商贩的铺面从鱼山集最东头一直蔓延到了最西头,铺设至一二里长。
在上元节这一天,鱼山集很是热闹了一番,不但人来人往,而且也将鱼山集的名字彻底传开了。
不过,如此热闹的上元佳节,刘君韬却是没有心情去玩乐。
此时在刘君韬家中,唐宇正拿着一本厚厚的账簿念着。
“迁移各处村民,用于安置的银子共花费二千三百七十两。”
“迁移灶户共花费白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
“翻建、新建房屋共花费白银两千七百多两。再加上后续大哥准备筹建的工坊区房屋,以及咱们鱼山集的寨墙等花费,还要预留下至少白银四千两。”
“整饬鱼山盐池花费白银一千九百两。”
“扩充护卫队,打造兵器、购买各项物资,共花费白银一千四百五十两,耗费粮食一百石。”
“为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分发过年的粮食,共计两百石(2000斤)。”
“鱼山盐池恢复生产之后,各项开始共计耗费白银五百多两。”
说完之后,唐宇呼了口气,说道:“目前,咱们村中还剩下白银两万六千多两,粮食不到五百石。这还是将滑口镇三处产业的进项全部折合进去的花销。”
刘君韬此时面沉似水,说道:“还好,剩下的钱粮比我想象的要多上不少。”
唐宇却是皱起了眉头,说道:“大哥,等到开春之后,咱们筹划的被服所需要钱粮,为春耕购买耕牛、农具,修建灌溉水渠都需要不少钱粮。在那些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在能够自给自足之前,都还要咱们养着,这都是海量的开销啊!别看现在咱们手里的钱粮还有不少,但却经不起挥霍的!”
“你估计,咱们手中的钱粮还能支撑多久?”
唐宇显然已经估算过,此时直接说道:“四月,最多到五月。大哥,咱们要早做打算了!要是无法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
“不可能!”
刘君韬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唐宇的建议,说道:“现在咱们鱼山集的摊子已经铺了起来,决不能半途而废!再等等吧,等到开春之后,看看咱们手中的私盐能卖出去多少,也许到时候咱们手中的钱粮就能收支相抵了。”
唐宇闻言虽然觉得不能再等,但眼见刘君韬似乎很有信心,便没有再说什么。
四天之后,由于安山镇的刘家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刘君韬心中有些不安,便找来高冉,让其派几个机灵的手下去南面的安山镇打探一下消息。
接着,刘君韬便带上一队青壮来到了鱼山盐池。
严虎闻讯急忙出来迎接,众人进来之后,便在鱼山盐池里面四下转了转,严虎一路为刘君韬介绍着。
“大哥,现在正月十五已过,咱们盐池也恢复了生产。”
刘君韬看着四周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很是宽慰,问道:“每月的产量大概有多少?”
“大哥,现在咱们的私盐主要是靠芦苇荡中的盐碱熬制得盐的方法,产量自然比不上官府的海盐、井盐产量,但是每月也能有四千到五千斤的收成。”
刘君韬闻言不由点了点头,这个产量已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要知道,在此时没有专业化设备的情况下,所有的私盐全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从熬制盐水、蒸馏煮制,再到收集芦苇燃料等等环节,都是用人力完成的。
如此情况下,鱼山盐池的产量还能达到将近五千斤,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刘君韬稍稍算了一下,说道:“要是按照之前王家定下的价格,那咱们每月就能有六百多两的进项(明代中期大概800文折合一两白银)。虽然比我之前预料的要少,但是日后定会不断增长的,这也算是咱们鱼山集的一大支柱了!”
这时,严虎面有忧虑的说道:“可是现在出了一些问题。”
“嗯?什么问题?”
严虎说道:“大哥,之前王家出货的时候,滑口镇乃至东阿县那边都有不少的下家前来拿货。但是现在王家没了,那些下家也全都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全都没了踪影。”
刘君韬皱着眉头,说道:“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熬制出的私盐一斤都没卖出去?”
“是的!”
“可曾联系过那些下家?”
严虎点了点头,说道:“我派人去联系过,但是都找不到人,这些家伙全都躲了起来。而且……”
“还有什么事?说吧!”
严虎说道:“大哥,东平湖芦苇荡里还有数量颇多的灶户,只是这些人不是陈子平、高冉一伙的,所以都没有投靠过来。不过,这些人都听说咱们收购私盐的价格高,不少人都过来兜售私盐。”
“数量有多少?”
“都是散户,每户的数量大多在几斤到十几斤,不过人数众多,前前后后好几拨过来联络,估计涉及的灶户有几百户了!”
刘君韬闻言当即问道:“这些人愿意投靠过来吗?只要他们愿意投靠过来,他们的私盐我都收了!”
“不愿意!”
“为什么?”
刘君韬闻言很是愕然。
严虎凑了过来,说道:“大哥,这些灶户大多是受刘家挟制的,只敢私底下卖些私货,不敢公然投靠过来的。他们不像陈子平、高冉那样归在王家手下,而且又人多抱团。”
听到这里,刘君韬明白现在鱼山集的发展已经受到钱粮的限制,已经到了瓶颈期。
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安山镇的刘家!
刘君韬深呼一口气,对严虎说道:“我本想着咱们鱼山集灭掉了王家,而那刘家又和陈家干上了,咱们怎么也能过上一阵平静日子了。可是事与愿违啊!”
严虎闻言顿时满脸兴奋,小声说道:“大哥是准备对刘家动手了?”
刘君韬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只要是刘家不除,咱们的私盐就一两也卖不出去,咱们鱼山集各项开销巨大,光凭滑口镇的三处产业根本就入不敷出,迟早要垮掉!”
“大哥,那咱们什么时候动手?”
刘君韬抓了一把跟前麻袋里白花花的私盐,沉声说道:“现在护卫队的第二次扩编已经开始,正在从新来的村民中征召青壮。只要护卫队扩编完毕,咱们就立刻启程南下!”
“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
正统八年春节来临,这是刘君韬在穿越到大明之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大明的春节习俗和后世不太一样,样式更多、年味更浓,对于刘君韬来说显得格外新鲜。
大年三十来临之前,鱼山集家家户户都在院门外挂上了用桃木雕刻成的“桃符”,用来驱邪避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像郭永忠这样的读书人,还会在桃符上刻上对联,以示喜庆。
不过在此时的大明,春联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春帖”。在北京、兖州府等大城市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在春节期间出售“春帖”、福字等物品的商家和集市。
大明的春节自元旦开始,包括鱼山集在内的大明民间会在元旦前后开始祭奠先祖。如北京有“烧阡张”之仪: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细剪成阡张的草纸,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后,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张至元宵罢,才烧毁。
而在元旦当天,鱼山集各家各户都会结伴出游,欣赏冬日景色。如在道上碰到亲友,即于街上叩头、相互拜年,称为“贺节”。
在元旦之后便是迎春。
在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午,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藉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谙将、瀛州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娟技绚装环配,童子衣被锦绣,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午。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锗币,用来迎接芒神土午.并向土牛抛掷五谷。
在迎春期间,鱼山集又有一些附带习俗,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只,至于贵人,则插满整个头部,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如此,鱼山集各家各户便在迎春之时迎来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熬夜守岁,孩童老人燃放鞭炮庆贺。再加上六个村子以及众多灶户刚刚迁移过来,都分到了不少的钱粮补偿,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年景,可谓是家家户户喜笑颜开。
过了大年三十,上元元宵节就到了。
元宵赏灯的习俗自古有之,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则是其遗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
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极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元宵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最为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丝料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为一时之盛况。
在鱼山集这样的边远村寨,肯定是没有这些贵重的灯饰的,不过郭永忠、张白圭也是不甘冷清,还是带着村中老少赶制了不少的花灯,虽然在达官显贵看来都是些粗制滥造的货色,但是也不失喜庆。
同时,由于鱼山集已经成为滑口镇下第一大村,不但村中人口繁盛,而且还有鱼山集护卫队在,各项物资的需求都是海量,所以在上元佳节期间,也吸引来了人数众多的小商贩,在村中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灯市。
这些商贩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棕子、粉团、荷梗、瓜子、瓜果,也有纱人、耍贷,这些商贩的铺面从鱼山集最东头一直蔓延到了最西头,铺设至一二里长。
在上元节这一天,鱼山集很是热闹了一番,不但人来人往,而且也将鱼山集的名字彻底传开了。
不过,如此热闹的上元佳节,刘君韬却是没有心情去玩乐。
此时在刘君韬家中,唐宇正拿着一本厚厚的账簿念着。
“迁移各处村民,用于安置的银子共花费二千三百七十两。”
“迁移灶户共花费白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
“翻建、新建房屋共花费白银两千七百多两。再加上后续大哥准备筹建的工坊区房屋,以及咱们鱼山集的寨墙等花费,还要预留下至少白银四千两。”
“整饬鱼山盐池花费白银一千九百两。”
“扩充护卫队,打造兵器、购买各项物资,共花费白银一千四百五十两,耗费粮食一百石。”
“为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分发过年的粮食,共计两百石(2000斤)。”
“鱼山盐池恢复生产之后,各项开始共计耗费白银五百多两。”
说完之后,唐宇呼了口气,说道:“目前,咱们村中还剩下白银两万六千多两,粮食不到五百石。这还是将滑口镇三处产业的进项全部折合进去的花销。”
刘君韬此时面沉似水,说道:“还好,剩下的钱粮比我想象的要多上不少。”
唐宇却是皱起了眉头,说道:“大哥,等到开春之后,咱们筹划的被服所需要钱粮,为春耕购买耕牛、农具,修建灌溉水渠都需要不少钱粮。在那些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在能够自给自足之前,都还要咱们养着,这都是海量的开销啊!别看现在咱们手里的钱粮还有不少,但却经不起挥霍的!”
“你估计,咱们手中的钱粮还能支撑多久?”
唐宇显然已经估算过,此时直接说道:“四月,最多到五月。大哥,咱们要早做打算了!要是无法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
“不可能!”
刘君韬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唐宇的建议,说道:“现在咱们鱼山集的摊子已经铺了起来,决不能半途而废!再等等吧,等到开春之后,看看咱们手中的私盐能卖出去多少,也许到时候咱们手中的钱粮就能收支相抵了。”
唐宇闻言虽然觉得不能再等,但眼见刘君韬似乎很有信心,便没有再说什么。
四天之后,由于安山镇的刘家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刘君韬心中有些不安,便找来高冉,让其派几个机灵的手下去南面的安山镇打探一下消息。
接着,刘君韬便带上一队青壮来到了鱼山盐池。
严虎闻讯急忙出来迎接,众人进来之后,便在鱼山盐池里面四下转了转,严虎一路为刘君韬介绍着。
“大哥,现在正月十五已过,咱们盐池也恢复了生产。”
刘君韬看着四周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很是宽慰,问道:“每月的产量大概有多少?”
“大哥,现在咱们的私盐主要是靠芦苇荡中的盐碱熬制得盐的方法,产量自然比不上官府的海盐、井盐产量,但是每月也能有四千到五千斤的收成。”
刘君韬闻言不由点了点头,这个产量已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要知道,在此时没有专业化设备的情况下,所有的私盐全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从熬制盐水、蒸馏煮制,再到收集芦苇燃料等等环节,都是用人力完成的。
如此情况下,鱼山盐池的产量还能达到将近五千斤,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刘君韬稍稍算了一下,说道:“要是按照之前王家定下的价格,那咱们每月就能有六百多两的进项(明代中期大概800文折合一两白银)。虽然比我之前预料的要少,但是日后定会不断增长的,这也算是咱们鱼山集的一大支柱了!”
这时,严虎面有忧虑的说道:“可是现在出了一些问题。”
“嗯?什么问题?”
严虎说道:“大哥,之前王家出货的时候,滑口镇乃至东阿县那边都有不少的下家前来拿货。但是现在王家没了,那些下家也全都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全都没了踪影。”
刘君韬皱着眉头,说道:“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熬制出的私盐一斤都没卖出去?”
“是的!”
“可曾联系过那些下家?”
严虎点了点头,说道:“我派人去联系过,但是都找不到人,这些家伙全都躲了起来。而且……”
“还有什么事?说吧!”
严虎说道:“大哥,东平湖芦苇荡里还有数量颇多的灶户,只是这些人不是陈子平、高冉一伙的,所以都没有投靠过来。不过,这些人都听说咱们收购私盐的价格高,不少人都过来兜售私盐。”
“数量有多少?”
“都是散户,每户的数量大多在几斤到十几斤,不过人数众多,前前后后好几拨过来联络,估计涉及的灶户有几百户了!”
刘君韬闻言当即问道:“这些人愿意投靠过来吗?只要他们愿意投靠过来,他们的私盐我都收了!”
“不愿意!”
“为什么?”
刘君韬闻言很是愕然。
严虎凑了过来,说道:“大哥,这些灶户大多是受刘家挟制的,只敢私底下卖些私货,不敢公然投靠过来的。他们不像陈子平、高冉那样归在王家手下,而且又人多抱团。”
听到这里,刘君韬明白现在鱼山集的发展已经受到钱粮的限制,已经到了瓶颈期。
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安山镇的刘家!
刘君韬深呼一口气,对严虎说道:“我本想着咱们鱼山集灭掉了王家,而那刘家又和陈家干上了,咱们怎么也能过上一阵平静日子了。可是事与愿违啊!”
严虎闻言顿时满脸兴奋,小声说道:“大哥是准备对刘家动手了?”
刘君韬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只要是刘家不除,咱们的私盐就一两也卖不出去,咱们鱼山集各项开销巨大,光凭滑口镇的三处产业根本就入不敷出,迟早要垮掉!”
“大哥,那咱们什么时候动手?”
刘君韬抓了一把跟前麻袋里白花花的私盐,沉声说道:“现在护卫队的第二次扩编已经开始,正在从新来的村民中征召青壮。只要护卫队扩编完毕,咱们就立刻启程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