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互市
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一。
经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归化城就变的无比繁华起来。
王则之命人在草原上找来黄教的喇嘛,将他们安置在银佛寺内。
蒙古右翼诸部族人听闻之后,纷纷前来拜见。
山西各府内的商贾们一收到他的消息,就立刻组织人手前来归化城贸易。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私开边贸。
不过,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在关内,一斤盐四十文钱,在关外一斤盐可以换牧民们一只羊,要知道一只羊最少也有三十斤。
他们回关内卖羊肉是以五斤起卖的,并不是一斤一斤的卖。
就以目前大同府的羊肉价格而言,一两银子可以买五斤上等的羊肉。
也就是说一只羊最少卖六两银子。
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一百文,虽然因为银子质量的不一,在钱币的兑换上存在差异,不过也差不了多少。
也就是说他们用价值四十文的盐,换来价值六千文的货物。
减去骡马,人工,杂七杂八的费用,他们还有三千八百多文的纯利润。
商人不会只带一斤盐就出关的,他们还会带上牧民必须的茶叶、粮食。
极个别商人还会带来牧民所需要的铁器,比如菜刀。
因为铁器是禁物,能换到的羊更多,比如一把菜刀可以换两只羊。
也就是说商人们哪怕只是拉一车货物来交易,他们的利润也超越了百分之一百。
对于菜刀之类的铁器,王则之是严格把控的。
所有出售的铁器都必须登记,并且统一在规定的场所出售。
而且购买铁器的牧民要登记详细的户籍信息,每户牧民购买的铁器也是受限的。
除了铁器,在粮食上王则之也做了同样的限制。
因为右翼诸部有过将明朝赏给他们的粮食贩卖给后金的前科,他不得不防。
当然,双方互市,双方都得有利可图,如果只是山西的商人有利润,而塞外牧民没有利润,那么这个互市也开不长久。
所以,王则之特意规定了战马的价格。
下等战马定价十两,中等战马定价十五两,上等战马定价二十两。
由于战马的价格规定比较合理,右翼诸部首领都比较满意,表示能够接受。
原本人烟稀少的归化城再度变的繁荣起来。
形成北有马市,南有粮市的边贸盛况。
当然,双方进行交易并不是免费的。
王则之没有采取收税的方式收钱,而是以收保护费的方式抽取双方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七。
王则之原本以为这些人会拒绝,没想到不论是山西境内的商人,还是草原的部落首领都没有意见。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从杀虎口出关到归化城这两百多里路有多艰险。
他更低估了草原右翼诸部对粮食、茶叶、盐巴和铁器的渴望。
资源上的匮乏,使得草原上的牧民不得不用牛皮所做的锅去烧水煮饭。
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明王朝转入全面防御的战略状态。激情
并借口战乱屡屡明令禁止边关贸易。
粮食的问题牧民们可以用牛羊来替代,盐巴还可以从后金换取一些,但是茶叶却是用什么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到了冬天以后。
茶叶对于牧民们来说变的无比重要。
牛羊肉都是油腻、燥热、难以消化的。
长期以牛羊肉为主食会产生各种不适,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茶叶有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草原上的牧民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不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喝茶能够有助于缓解他们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的症状,牧民们却是知道的。
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这些虽然都是小毛病,但是却会让人十分的不舒爽。
所以草原上的人在饱受折磨多年之后,突然发现“茶”这种饮品可以改善多年的顽疾,让自己活得更舒爽,自然是爱不释手了。
特别是对已经喝茶多年的牧民来说,切断茶叶的供应,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另外茶水固然是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但是茶叶传入草原之前,游牧民族也都还活得不错。
在茶叶传播到草原之前,大多数游牧民族依靠野生的植物来补充维生素。
草原上牧草茂盛,野菜也有不少,但是这种获取维生素的方法非常不稳定。
当然他们也可以依靠食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充维生素,毕竟牛羊是主要食物来源,补充维生素也可以靠它们。
甚至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还会自己种植农作物,比如林丹汗。
但是近年来草原上霜早,野菜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十一月已经没有野菜可以吃了。
茶叶成为游牧民族补充维生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原因就是茶叶容易保存,携带方便,也方便食用,因此取代了其他补充维生素的方法。
牧民们经常和牲畜接触,难免沾染细菌,因而患上各种疾病。
茶水却有杀菌消毒的功效,牧民们虽然不懂这种原理,不过并不影响他们发现茶叶的这种功效。
另外游牧民族是要经常迁徙的,不同地方的水质相差很大,古人很难分辨水源是否优质。
而对于人来说,水源又极其重要。
如果到了水质不良的地方很可能会使得牧民大量的患病。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凝固水中的悬浮物,很好的改善饮用水的水质,同时为了饮用茶叶,游牧民族改变了饮用生水的习惯,加热过的水和能杀菌的茶叶组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古人固然不知道茶多酚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利用茶的这种特性。
如果说最早的时候牧民们喝茶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经过长久的饮用茶水后,茶也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里面,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
茶文化传入大草原以后,茶的加工方法和饮用习惯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外来的茶文化逐步融入了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奶茶这种风味独特的饮料就是游牧民族茶文化的载体,它是牧民们在长期的饮茶中将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的产物。
制茶和饮茶的习俗在游牧民族中不断地发展和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草原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当茶叶融入到了文化当中,当饮茶成为了习俗,游牧民族怎能不对茶叶情有独钟。
牧民们获得茶叶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茶马互市,另外就是抢掠。
虽然明朝廷屡屡禁止边贸互市,但是仍旧阻挡不住商贾冒着风险私贩茶叶。
加之朝廷经常拖欠边关军士的粮饷,守关的将领为了筹措粮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这些商人花钱出关经商。
但是这些商人毕竟只是少数,远远无法满足塞外蒙古诸部的需求。
这也是林丹汗挥兵南下的另一个原因,他要以战争赢得互市的权力。
但是,在今天王则之冒着杀头的风险重开了互市。
经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归化城就变的无比繁华起来。
王则之命人在草原上找来黄教的喇嘛,将他们安置在银佛寺内。
蒙古右翼诸部族人听闻之后,纷纷前来拜见。
山西各府内的商贾们一收到他的消息,就立刻组织人手前来归化城贸易。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私开边贸。
不过,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在关内,一斤盐四十文钱,在关外一斤盐可以换牧民们一只羊,要知道一只羊最少也有三十斤。
他们回关内卖羊肉是以五斤起卖的,并不是一斤一斤的卖。
就以目前大同府的羊肉价格而言,一两银子可以买五斤上等的羊肉。
也就是说一只羊最少卖六两银子。
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一百文,虽然因为银子质量的不一,在钱币的兑换上存在差异,不过也差不了多少。
也就是说他们用价值四十文的盐,换来价值六千文的货物。
减去骡马,人工,杂七杂八的费用,他们还有三千八百多文的纯利润。
商人不会只带一斤盐就出关的,他们还会带上牧民必须的茶叶、粮食。
极个别商人还会带来牧民所需要的铁器,比如菜刀。
因为铁器是禁物,能换到的羊更多,比如一把菜刀可以换两只羊。
也就是说商人们哪怕只是拉一车货物来交易,他们的利润也超越了百分之一百。
对于菜刀之类的铁器,王则之是严格把控的。
所有出售的铁器都必须登记,并且统一在规定的场所出售。
而且购买铁器的牧民要登记详细的户籍信息,每户牧民购买的铁器也是受限的。
除了铁器,在粮食上王则之也做了同样的限制。
因为右翼诸部有过将明朝赏给他们的粮食贩卖给后金的前科,他不得不防。
当然,双方互市,双方都得有利可图,如果只是山西的商人有利润,而塞外牧民没有利润,那么这个互市也开不长久。
所以,王则之特意规定了战马的价格。
下等战马定价十两,中等战马定价十五两,上等战马定价二十两。
由于战马的价格规定比较合理,右翼诸部首领都比较满意,表示能够接受。
原本人烟稀少的归化城再度变的繁荣起来。
形成北有马市,南有粮市的边贸盛况。
当然,双方进行交易并不是免费的。
王则之没有采取收税的方式收钱,而是以收保护费的方式抽取双方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七。
王则之原本以为这些人会拒绝,没想到不论是山西境内的商人,还是草原的部落首领都没有意见。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从杀虎口出关到归化城这两百多里路有多艰险。
他更低估了草原右翼诸部对粮食、茶叶、盐巴和铁器的渴望。
资源上的匮乏,使得草原上的牧民不得不用牛皮所做的锅去烧水煮饭。
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明王朝转入全面防御的战略状态。激情
并借口战乱屡屡明令禁止边关贸易。
粮食的问题牧民们可以用牛羊来替代,盐巴还可以从后金换取一些,但是茶叶却是用什么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到了冬天以后。
茶叶对于牧民们来说变的无比重要。
牛羊肉都是油腻、燥热、难以消化的。
长期以牛羊肉为主食会产生各种不适,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茶叶有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草原上的牧民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不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喝茶能够有助于缓解他们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的症状,牧民们却是知道的。
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这些虽然都是小毛病,但是却会让人十分的不舒爽。
所以草原上的人在饱受折磨多年之后,突然发现“茶”这种饮品可以改善多年的顽疾,让自己活得更舒爽,自然是爱不释手了。
特别是对已经喝茶多年的牧民来说,切断茶叶的供应,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另外茶水固然是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但是茶叶传入草原之前,游牧民族也都还活得不错。
在茶叶传播到草原之前,大多数游牧民族依靠野生的植物来补充维生素。
草原上牧草茂盛,野菜也有不少,但是这种获取维生素的方法非常不稳定。
当然他们也可以依靠食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充维生素,毕竟牛羊是主要食物来源,补充维生素也可以靠它们。
甚至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还会自己种植农作物,比如林丹汗。
但是近年来草原上霜早,野菜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十一月已经没有野菜可以吃了。
茶叶成为游牧民族补充维生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原因就是茶叶容易保存,携带方便,也方便食用,因此取代了其他补充维生素的方法。
牧民们经常和牲畜接触,难免沾染细菌,因而患上各种疾病。
茶水却有杀菌消毒的功效,牧民们虽然不懂这种原理,不过并不影响他们发现茶叶的这种功效。
另外游牧民族是要经常迁徙的,不同地方的水质相差很大,古人很难分辨水源是否优质。
而对于人来说,水源又极其重要。
如果到了水质不良的地方很可能会使得牧民大量的患病。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凝固水中的悬浮物,很好的改善饮用水的水质,同时为了饮用茶叶,游牧民族改变了饮用生水的习惯,加热过的水和能杀菌的茶叶组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古人固然不知道茶多酚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利用茶的这种特性。
如果说最早的时候牧民们喝茶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经过长久的饮用茶水后,茶也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里面,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
茶文化传入大草原以后,茶的加工方法和饮用习惯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外来的茶文化逐步融入了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奶茶这种风味独特的饮料就是游牧民族茶文化的载体,它是牧民们在长期的饮茶中将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的产物。
制茶和饮茶的习俗在游牧民族中不断地发展和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草原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当茶叶融入到了文化当中,当饮茶成为了习俗,游牧民族怎能不对茶叶情有独钟。
牧民们获得茶叶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茶马互市,另外就是抢掠。
虽然明朝廷屡屡禁止边贸互市,但是仍旧阻挡不住商贾冒着风险私贩茶叶。
加之朝廷经常拖欠边关军士的粮饷,守关的将领为了筹措粮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这些商人花钱出关经商。
但是这些商人毕竟只是少数,远远无法满足塞外蒙古诸部的需求。
这也是林丹汗挥兵南下的另一个原因,他要以战争赢得互市的权力。
但是,在今天王则之冒着杀头的风险重开了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