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开山刀
字体: 16 + -

第七十五章:失控的朝堂

    今天崇祯非常高兴,用膳时吃菜都吃的多了些。

    用过膳后,他被一群太监宫女伺候着,来到后花园。

    他来到后花园的池塘边,王承恩递上鱼食,崇祯捻起鱼食抛洒了下去。

    原本平静的池塘顿时沸腾起来,潜藏在里面的鱼全都跑出来抢鱼吃。

    “宣府为京城西北门户,此处巡抚一职责任重大,想来会有不少人蠢蠢欲动吧。”

    “皇上英明!此刻,京城内二品以下大臣都活动了起来。”

    王承恩躬身称赞道。

    “哼!朕的大臣个个自以为是,把朕当成个摆设,他们还想自己选一个巡抚出来,朕偏不从他们。”

    崇祯抓了一大把鱼食洒到池塘里,池塘里顿时变的更沸腾了。

    崇祯是有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不想做一个傀儡帝王,他要把朝廷掌握在自己手中。

    崇祯一直怀疑朝中还有魏阉的余党,这些人在朝中为官,他就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他想趁着这次机会把这些人都换掉。

    可是,一旁的王承恩不那么认为。

    他掌控东厂挟制锦衣,知道这些大臣太多的黑料了。

    他觉得此刻的崇祯有些自大了,他太小看这朝中的大臣了。

    可是这也不能怪崇祯,他本来就不是做皇帝的,做皇帝的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被作为皇帝培养过,自然缺了一些皇帝必备的思维。

    王承恩躬身低头,犹豫了好半晌,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安静的陪着崇祯。

    因为,说教这种事是长辈才能做的,他一个太监哪里有资格说教皇帝。

    第二日,刚上朝,崇祯就遭受了文臣们的迎头痛击。

    “启奏皇上,臣弹劾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杨景辰。”

    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年少时在岳父家潘湖典当及仁颖书院读书,后为诸生时,在乡中立蒙馆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补贴家用,万历四十年,景辰中举。

    越年,赴京会试,以会试第二名,廷试二甲第十七名联捷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四十三年丁母忧回籍守制,服满复职。

    启二年迁左春坊谕德,为当年会试典试官,后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天启六年,升礼部侍郎,仍兼掌詹事府院务,教习庶吉士,同时受命为《三朝要典》副总裁。

    杨景辰自万历四下一年入翰林院至天启六年晋礼部侍郎,十三年间官阶从七品升至正三品,一直在内廷供职,位列车员清班,以教习皇子为主要职务。

    天启七年八月,熹宗薨,思宗(崇祯)即位后,当年十月即以果断措施,一举铲除魏忠贤阉党,晋升杨景辰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崇祯元年,也就是今年四月,又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位至极品。

    景辰在入阁辅政的期间,屡欠剀切陈情,针对国策、时弊,积极提出兴革的意见,如叙川功而汰冒滥,录忠党而起禁锢,惠全国而停加派等建议,无不切中时弊,得到崇祯的嘉许采纳。

    此刻,崇祯眉头一凝,正视着这个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御史,心中杀气沸腾。

    魏忠贤临死前,曾经告诉过崇祯李养冲是东林党人,所以崇祯在听到有人弹劾之后,二话不说就把他押入大牢了。

    他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针对他的人出手了。

    难道这就是这些大臣们想出来对付他的办法?

    为什么这些大臣都不能站在他的身边呢?

    “说。”崇祯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吐出一个字。

    “杨景辰曾经三疏颂魏忠贤功德,并参与阉党修编《三朝要典》,梃击、红丸、移宫三方,閧于清流,而《三朝要典》一书,成于逆竖。此等奸佞若在朝中为官,恐难服众,请皇上三思啊。”

    崇祯憋着脸,过了半晌忍痛看着杨景辰说道:“杨景辰归籍吧。”

    崇祯知道这个御史说的是事实,这些事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如果崇祯不办杨景辰,他们就会以此为例来保全自己,这不是崇祯想看到的。

    “皇上英明,谢皇上!”杨景辰三叩大拜,心灰意冷,当朝脱下官服扬长而去。

    杨景辰回归晋江后,不久便忧思成疾。

    “启奏皇上,内阁首辅,来宗道,天启年间与魏忠贤往来甚密,并且他也参与了《三朝要典》的编纂,请皇上明察。”

    此刻朝中的大臣,不论是阉党、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宣党、昆党纷纷开始上奏,按照着崇祯昨日定下的规矩开始排挤朝中的亲皇派。

    年事已高,疏于政事,与魏阉有联系,没问题,就按皇上的意思来弹劾。

    “老臣年事已高,不能再伺候皇上了,请皇上明鉴。”来宗道伏首叩头,请求归仕。

    “准了。”

    “谢皇上。”

    熹宗皇帝驾崩时,身为顾命大臣的来宗道在拥立信王(即崇祯皇帝)中,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他是标准的亲皇派。

    他眼看文官们来势汹汹,也起了告老还乡的想法。

    崇祯几乎是眼含泪水,他亲眼看着自己手下两员大臣被弹劾,而他又保护不了他们,他还得亲自把他们赶出朝堂。

    也就是自这一日起,无比惨烈的党争之事暴发了,它来的如此突然,如此猛烈。

    崇祯打这一日起,每日上朝都如同被铁锤敲脑,浑浑噩噩,晃晃忽忽。

    每日下朝都是食不甘味,寝不思眠。

    期间,倒是有些事引起了他的注意。

    五月十一日。

    御史王相出列,奏陈民穷之因,他说:“在有司有四弊:一为火耗之侵克;二为滥词之罚赎;三为代折之打劫;四为佐领之横噬。

    在地方有弊四:一为田粮之隐冒;二为强贼之扰害;三为豪右之欺凌;四为游惰之冗食。

    在衙门有弊四:一为库藏之侵渔;二为征解之扣除;三为佥派之骚扰;四为仪文之借取。

    在功令有弊四:一为加派之积欠;二为杂税之保奸;三为防察之哧诈;四为查盘之罪名。

    凡此等弊,总竭民膏脂,而除此等弊,则惟巡方能之,而其要在选择贤令而已。”

    崇祯木然的眼珠微动,僵硬的脸颊总算有了一丝表情,他笑道。

    “善。”

    王相归班,殿内一静,片刻后,这些大臣再次互相弹劾起来,至于王相奏陈的内容根本没人去在意。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五月十八日,朝堂再次一静。

    礼部郎中马懋才,奉命入陕调查,此刻回京上报灾情。

    朝中的大臣全部目露奇异的看着他,无他,五月十日王则之就安排白玉把印刷的民间小报传到了京城。

    只是此刻的大臣们都在忙着党争,无暇顾及一份无关紧要的小报。

    不过,随着卖报小童的吆喝,他们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份。

    反正一份报纸也才一百文钱,对于这些老爷来说太便宜了。

    他们都看到了一番马懋才登的那篇文章,文笔犀利,掷地有声,颇为不凡。

    至于百晓生的评论则为大臣们不喜,免不了一阵唾骂,还有口诛笔伐。

    不过也就仅止于此了。

    马懋才慷慨激昂的陈述完灾情,脖颈后全是冷汗。

    要说他不知道那份小报是不可能的,他回京之时就有家人通知他了,他一下子成了京城的名人。

    马懋才把自己关在家里,思虑了一夜,最后把自己写的那份奏折给扔了,把王则之报纸上的那份奏折重新抄写了一遍。

    他不得不承认,这篇文章更能陈述陕西的实况。

    “臣有罪。”马懋才陈述完,立刻跪地请罪。

    他的奏折还没上陈给皇帝就先出现在了民间小报上,他怕崇祯怪罪于他。

    “爱卿有何罪呀?”崇祯也看了这篇小报,他看过这篇文章之后,面沉如水,他这时才发现陕西到底有多糜烂。

    “臣,臣写的奏折过于冗长,所以就扔了,没想到会被登到这民间的小报上。”

    马懋才刚说完,崇祯的脸就阴沉的能滴出水来,这是在怪他一登基就要求精简奏章之过吗?

    崇祯元年二月初二日,崇祯帝厌章奏冗长,谕令各衙门,条奏须简出,毋出千字。

    如词意未尽,可再奏,至初九日又命各部,自元年二月所发章奏,俱限十日内题复,如仍稽迟,部科互勘。

    “圣人出,圣人出,皇上乃圣人出世啊。”王承恩一看崇祯的脸色就知道出事儿了,连忙跪地大呼起来。

    “何来的圣人?”崇祯不解的看着王承恩问道。

    “前唐盛世,百花齐鸣,臣民善谏,圣人劢精图治,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皇上,臣民自发建小报谏言,这是圣人出世的吉兆啊。”

    王承恩发自肺腑的赞美了一番崇祯,崇祯又变的高兴起来,臣民谏言这的确是好事。

    本来还想诋毁三晋评论的文官们见此状况,统统打消了念头,跪地大呼圣人出。

    这一日下朝之后的崇祯神清气爽,他觉得明天也许不会那么难熬了。

    不成想,这一上朝又恢复了原样,这群大臣不去想怎么解决陕西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的问题,反而继续开始了互相攻讦。

    这群大臣不仅在朝中攻讦还将目标放到了朝堂之外,一时之间整个大明朝变的风雨飘摇

    直至五月二十五日,崇祯忍无可忍,他将东厂和锦衣卫搜集的各种书信,还有朝中大臣的黑料放到一个大箱子里,抬到了早朝上。

    “这箱子里,是多年以来,魏忠贤的党羽们写给他的效忠信、称颂词,以及政务往来,还有诸位贪赃枉法的一些证据。

    朝廷内外,全国各地的文臣武将,上千余人,他们有的助纣为虐,与魏阉暗通款曲,有的受贿,有的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什么都有,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兵部,有人为了讨魏阉欢心,出动一千兵士从南方运来一条大鱼,只因魏阉喜欢吃新鲜的。

    吏部,有人清廉一生,为了安葬自己的亲生父母,接受了魏阉送的风水宝地,只为了保自己官运亨通。”

    “臣有罪。”

    “臣罪该万死。”

    “臣罪该万死。”

    殿内的大臣陆陆续续跪地,这是对号入座的,至于没有对号入座的,则是一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模样,有恃无恐的仍旧站着。

    “更有人饱读诗书,平时看起来道貌岸然,私下里却与魏阉讨论女人的小手,女人的小腰,简直,简直,有辱斯文。”崇祯想了半天,没想出骂人的话,只是憋出了一句有辱斯文。

    这下更多的人跪了下去。

    “请皇上赐罪。”

    “朕实在看不下去了,朕痛心,朕伤心呐,诸位爱卿,朕是为时事所逼,被迫登上皇位的啊。

    从朕登基的第一天起,朕就把心都交给了你们,朕把你们视为国之栋梁。

    你们饱读诗书,年龄都比朕大啊,祖宗大业,江山社稷,都需要靠你们来维护呀。

    爱卿们呐,你们怎么能堕落到如此地步啊?

    你们连朝政都不管了,全在此处互相攻讦,你们怎么可以如此呢?

    朕看了心寒呐。

    你们太让朕失望了,你们是欺朕年幼吗?

    如果是这样,这真的是旷古绝今,奇耻大辱哇!”

    崇祯说道激动处就在朝堂上嚎啕大哭起来。

    此刻殿内的臣子一个个都跪在地上,低伏着头,不敢抬头看一眼。

    能把一个皇帝逼成这样,他们也是旷古绝今了。

    “朕不恨魏阉,不恨诸位爱卿,朕恨自个无能啊,朕不怨天,也不怨地,是朕愧为人君呐。”

    大臣听到这里一个个都颤抖起来,他们都是饱读圣贤书的大儒,如果皇上真的是他说的这个样子还好,关键他还不是,人家怎么说也灭了祸乱朝政的魏阉,本身又是一个节俭勤勉的皇帝。

    如果皇上不是这样的,那就是他们把皇上逼成了这样的。

    那他们是什么呢,他们就是一群佞臣。

    所以,这群自诩为清流的大臣们怕了,他们怕被史书记载为佞臣。

    “皇上,您保重龙体啊。”

    “皇上,皇上。”

    这群大臣都怕了,现在他们都不敢再吵了,此刻崇祯说什么他们都会照办,不办就是佞臣。

    “听旨,山西巡抚耿如杞平贼有功,擢升为宣府总督,袁爱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事物繁忙,兵部尚书一职就由兵部右侍郎王洽升任。”

    崇祯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宣府总督张晓被这些文臣极尽污蔑,其中大部分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少部分无法查实。

    虽然经过王承恩查证,张晓是个慈善为怀、实事求是、公正判决的好官,崇祯思来想去还是抱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心态,撤了张晓。

    张晓看着巡抚李养冲被下牢抄家,本身就有了归隐的想法,再被文官们一抨击,二话不说就辞官回籍了。

    这样一来宣府总督一职又空了,宣府一地事关重大,崇祯趁着耿如杞有功在身,趁热打铁赏给了耿如杞。

    耿如杞的为人,崇祯素有耳闻,西北门户交给他崇祯也放心。

    兵部尚书选王洽,那是因为王洽相貌奇特,给崇祯留下了些印象,所以就草草定了。

    至于其他的空缺他已经无力再管了。

    “另谕吏户兵三部:辅臣刘鸿训奏,官员更调甚速,若不行久任之法,终鲜实效,又云海内差繁赋重,更不加派。

    朕切思之,更调速则民受扰,官久任则课成功。

    今后藩臬郡邑官,务择人地相宜,俱如旧制,俸期一日未足,不许朦转改调;言官荐举人才,不无过私市恩。

    今后吏部以荐疏成册,后或隳职偾事,举主连坐。”

    崇祯说完拍拍屁股走了,满殿的大臣,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去掀开箱子确认一下崇祯说的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他们就有个把柄在崇祯手里了。

    可是不管谁去看,谁就会成为众失之地,这些人一个比一奸滑,跪在地上目送崇祯离去之后,一个个陆续起身,不敢多看箱子一眼,连忙下去做事去了。

    如果认为这些士大夫就此屈服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是由明争转为暗斗了。

    这个朝堂渐渐的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