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字体: 16 + -

第九百五十六章:尔等皆亡国之臣

    “跟对了人,猪都能够成佛。”

    这样的言论前一段时间风靡大明,直接导致“红旗出版社”刊印的西游记大卖五十万册,大赚一笔。

    现如今太多读书人开始思考,同样的天、同样的是汉人,为何“汉王”系蒸蒸日上,为何大明每况愈下已经往民不聊生蔓延?

    跟对人真的很重要,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新朝建立需要太多文武效力,此时不为自己争取,尘埃落定之时,难道坐看猪都上了天?

    随着时间推移,原本有一部分相当于委曲求全的文武官员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抵触“汉王”登基,更多官员参与劝崇祯退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居简出逃避纷争的原首辅范复粹被已经投靠“汉王”的阁臣陈演、魏照乘说服,也参与了劝退。

    还有一位耐不住寂寞的前首辅周延儒千里迢迢从江南赶来挣表现,他和钱谦益一样都是东林党大佬,都曾经在政治斗争中被温体仁赶出朝堂。

    道德君子以及东林党中有骨气的士大夫绝大多数跟钱谦益、张采一起远在万里之外的美洲参与教化。

    只不过纵然有黄道周、刘宗周这样的大儒,想要把那些化外之民教得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恐怕非朝夕之功。

    其余东林党人比较现实,懂得审时度势,基本上一窝蜂投奔“汉王”,正值盛年的周延儒当然渴望重返朝堂,他多次跪求崇祯为了天下苍生计做出利己利民的决定。

    见到其他文官武将崇祯没有太大触动,但是忽然间见到了本以为已经殉国的洪承畴之时,崇祯顿时悲愤交加。

    他道:“朕待爱卿不薄,能给的朕都不遗余力,爱卿今日来见有何话说?”

    洪承畴的脸皮不是盖的,听到崇祯的责问脸不红心不跳,不紧不慢道:

    “大明制度崩塌已经积重难返,文恬武嬉贪腐成风,麾下士卒缺衣少食,纵然臣殚精竭虑也是无济于事,一败涂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崇祯看着这位曾经寄予厚望的重臣,没想到再次见面而是作为“汉王”的说客出现,心头烦躁。

    他冷笑连连,指着洪承畴啐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

    有可能崇祯真的气急败坏,居然提前三年多说出这句话,这本该是他在煤山上吊前的遗言啊!

    这句话其实太混账,就跟一个公司垮了,董事长出面说他英明神武不应该这样,都是手下那帮混蛋乱来才会出现这个结果。

    洪承畴不以为然,唾面自干,他反唇相讥道:“上行下效才会导致国家糜烂如斯,陛下作为大明皇帝做了哪些利国利民的壮举?

    国家如今走到这一步,陛下把一切罪责都推诿给大臣,足以证明陛下没有担当,早日禅位请‘汉王’登基吧,相信不出三年,必然天下大治。”

    洪承畴口才了得,又铁了心追随“汉王”,他根本不在意崇祯被气得瑟瑟发抖,继续放炮。

    大谈中原战局,畅谈百官丑态,再谈被团团包围的高迎祥,谈‘红旗军’将士们如何将‘汉王’奉若神明。

    崇祯知道“汉王”拥有的“红旗军”能打,只是没想到流寇会败得如此之快、如此彻底。

    他已经从郑国昌口中得知河南的流寇已经被彻底剿灭,斩杀一万余,收编五六万,俘获十几万。

    又从来自陕西的洪承畴口中得知“汉王”为了少杀戮,明明可以采用夺取沈阳的模式一把火把西安城里的二十万流寇全部烧死,却花时间、费钱粮跟流寇对峙,试图劝降。

    由此可见明年锦绣江山就能够做到河清海晏,可是这一切即将跟他这个朱明皇帝无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彻夜难眠的崇祯总是对着冷月伤怀。

    他总是哀叹自己为何如此不幸,为何继位十四年就没遇上几天太平日子?

    腊月十八,从河南战场凯旋的大明司礼监秉笔方正化进宫觐见崇祯。

    一见面方正化就跪下磕头不已,他没有隐瞒自己的立场,跪求崇祯早日禅位,并且坦言他将要接管紫禁城的防卫。

    黄汉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委任弟子亲卫李知恩、施显、毛承斗、刘刚勇、杨九鸣、黄雨生为大内一等御前侍卫,归属于方正化这个大内总管指挥。

    从经历过平辽大战的将士们中选拔知识青年正兵和低级佐领三千人担任五等至二等御前侍卫。

    一等御前侍卫对应的武职是正四品千总实授,以此类推二等御前侍卫从四品,三等正五品,四等从五品。

    五等御前侍卫乃是侍卫中的最低级,有小旗官职务的正六品,伍长从六品,没有职务的五等御前侍卫正七品,跟总旗官待遇、级别相同。

    以前的流寇张定国现在的黄定国是被“汉王”赐姓的亲卫,理所当然受到了上官特别关注。

    故而他能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参与平辽大战之时已经当上了亲卫营总旗官。

    他不负众望在平辽作战之时奋勇向前,独立获得四级斩首功,他率领的总旗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获得了嘉奖连升两级。

    这一次选拔御前侍卫,黄定国榜上有名,而且是提拔任用,荣列二等。

    经过这段时间熏陶,黄定国学到了新知识,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身上已经没有了戾气,取而代之的是为国效力的热情。

    御前侍卫班底年轻化、知识化,这些经历过血战、亲手杀过敌人的军官种子进入权力中枢再历练一段时间,期间黄汉会继续言传身教。

    以后每年都会新进一千人,这一千人也会从荣立军功章的基层佐领和士官中选拔。

    从御前侍卫中选择一千人提拔一级外放,委派他们担任边军或者地方军中与他们的级别相对应的职务。

    这样做了不仅仅能够确保御前侍卫班底流水不腐,还能够往边军、地方军中掺沙子,黄汉就能够始终保持耳聪目明,能够较好的保证军队这个国家机器不脱离皇权的掌控。

    黄汉以武立国,当然要防备武将乱国,要保证皇帝永远指挥枪杆子,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大国泱泱人口众多,哪有可能消灭朋党?

    黄汉亲自培养基层地方官,亲自教导军官,目的就是培植“帝党”而且要让“帝党”一支独大,以后不管出现多少党派,都必须在“帝党”领导下才能够生存。

    李知恩、毛承斗等等六位一等侍卫率领三千至少拥有一级斩首功的御前侍卫四班倒全天候守卫紫禁城。

    相信有了这些忠诚度、战斗力可圈可点的青壮年守卫皇城,安全无虞。

    方正化不但把河南、陕西剿寇的战果向崇祯如实禀报,也告诉崇祯以后守卫紫禁城侍卫的组成情况。

    并且委婉的转告崇祯,明年正月初一,无论崇祯是否同意禅让,“汉王”都会登基称帝建立“大汉帝国”,改元纪年“武威”。

    但是崇祯是否禅位将要直接影响皇室成员的待遇,相当于指明了崇祯不主动让位而是被赶下台,信王没得做,等待他的是终身幽禁。

    李若琏、方正化的六万京营精锐是崇祯的最后希望,温体仁、郑国昌、张凤翼等等口中讲出这彪人马已经被“红旗军”收编,崇祯未必全信。

    但是见到了洪承畴又看到了方正化,从方正化口中得到了同样的消息,崇祯彻底绝望了。

    现如今“汉王”更加无所顾忌,已经无所谓是否得到崇祯禅让,言明建立“大汉帝国”就在十几天后的大年初一,礼部已经在紧锣密鼓筹备开国大典。

    面对这一次相当于最后通牒的谈话,崇祯终于做出了妥协,他提出要见一见“汉王”,他要亲耳听到“汉王”的承诺。